摘要:《亮剑》的热度,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依旧老有人在提。这种现象挺怪的,网上随便搜一搜《亮剑》,各种分析,花式吹、情感共鸣、深度剖析,啥都有。剧集质量高这事不需要我来重复,大家都知道,但总觉得被聊的全是大路货:剧情紧张,人物鲜活,精神内核。道理没毛病,却老有点隔靴
《亮剑》的热度,几年甚至十几年过去,依旧老有人在提。这种现象挺怪的,网上随便搜一搜《亮剑》,各种分析,花式吹、情感共鸣、深度剖析,啥都有。剧集质量高这事不需要我来重复,大家都知道,但总觉得被聊的全是大路货:剧情紧张,人物鲜活,精神内核。道理没毛病,却老有点隔靴搔痒,真要说亮剑赢在什么地方,我偏觉得道具才是杀手锏!
别急着反驳。有的网友一皱眉:抗战剧的道具,不就是那些旧桌子烂板凳,破枪铁锅,能玩出什么名堂?但等你真细看了,你就知道这个想法太糙。亮剑的道具,是那种看起来毫不起眼、甚至有点“寒碜”的东西,结果一用,还真让人信了。你不知道?那年拍戏用的很多老物件,剧组专门满北方农村淘来的,哪怕一把被烟熏得漆黑的铁火钳子,都是正经“文物”,别人家就没见过!
我说道具重要,不全是为了画面有质感。更多时候,它成了推进剧情的“隐形手”。比如“打山崎”那场戏,很多人记得李云龙端着大烟枪冲锋的镜头,恨不得早点炸塌鬼子的工事。但不细看,你以为喊话那段不过是台词铺垫?剧组用了个取自乡下土屋的小烟囱,正儿八经那玩意儿有点像废铁,结果就这么一截烟囱,成了八路军战士和鬼子谈判的“扩音器”!
讲真,这种细节,其实一不小心就会被忽略。导演真要瞎胡闹,完全可以给八路军塞个破喇叭,甚至喊着就能和鬼子遥遥对聊。可用烟囱?不讲究外观,不追求美感,甚至有点寒酸,你说这样拍出来,会不会被人说“凑合拍”?没想到,正是这段破烟囱,把观众送回了那个年代。剧里不是高高在上的传奇英雄,全是贴地气的普通人。你说这种还原没价值,那抗战剧还有啥意思?
很多观众当年都没注意到这个小道具。其实,这玩意儿在北方农村再普通不过。有的年轻网友根本没见过。其实它成本低,抗冻,烧火起锅、取暖全靠它。也许有人觉得,不就是一截铁管么?可就是这烟囱一插,让整个喊话的场景都变得无比真实。对比一下现在某些天马行空的抗日剧,“手撕鬼子”“高科技装备”,那叫一个离谱。一个讲究年代质感,一个天马行空,眼睛不瞎你能分不清?
要说什么是真情实感,其实不是演员的眼泪、台词多煽情。就是道具的质朴,那种带着烟熏泥巴的感觉。没见过的观众,会觉得新鲜,见过的人心头一动,是不是有点破旧家乡的味道?难怪大家一直念念不忘,总觉得自己小时候爷爷家土屋子里也见过这玩意儿。这个细节,既不刻意抒情,也没强行煽情。就是简单还原,偏偏最打动人。
烂道具在烂剧里都一样。你发现没有?好多抗战神剧,喊话都是扩音器,角色还戴着墨镜,进组前“穿越”过来似的。要说制作者就是图省事,还是压根没想过还原历史,这都解释得通。但亮剑的做法偏偏很极端:剧组还真找历史资料、逛地摊、甚至翻老照片,非得找到那个年代能用的。
这不是小题大做,反而是给抗战剧定了一个标准。“贴地气”这三个字,经常被说成口号,却不是随便往身上蹭点泥就能实现。像李云龙一伙住的土窝棚,连道具组都直言:根本没什么能拍的,全是土、砖、布头儿。可真的上了镜头,观众就信,没人说违和。烟囱那场喊话,倒像是顺手为剧情服务,没人觉得别扭。如果你没经历过,糊里糊涂一乐也就过去了。如果你细想,会发现剧组啥小事儿都没马虎。
当然,从投资角度,这种做法其实挺亏。很多抗战剧组就全靠套路:一把塑料仿真枪、几个“二百五”群演、场景都是P图。能不能骗到观众?有一部分人还真能,但亮剑偏不走这条路,死磕到底。可你要说他们就比别的剧更有追求,似乎也太理想主义了。或许他们只是习惯了,拍东西就得那么一板一眼,不马虎。
不过,换个角度讲,亮剑的“土”道具也让拍摄省了钱。你别看李云龙喊话用烟囱,那东西剧组出价二十块钱一截,屯了一大车,谁都能用,坏了也不心疼。反观那些流量抗战剧,光拍个爆炸特效就烧掉三分之一预算。真要比,还说不定哪个更实用。
再说,剧中人物与道具是合成一体的。道具不只是用来装饰,演员把烟囱拿在手上,得真会用。农村里长大的,拿起就顺手,城里人的话,还得专门现学。省钱、好用,还能带气氛,关键比高科技玩意儿真实多了。这里我突然觉得,如果以后有更强的特效,是不是反倒影响质感?
某些网友可能会忍不住说,现在新剧也很注重还原,能不能一点不偏心著京剧?可你随便点开一部新出的抗战剧,三分钟你就能受不了。大场面倒是有,氛围堆满,演员精英范儿、道具全“假新”,一个都没学到亮剑那种毛乎乎的脏乱。用特效砸出来的,还不是一眼假?亮剑那种“破”,反而更真。
最新的数据,2024年抗战题材新剧播出有十余部,收视一般的居多。观众反而时常在弹幕里怀念当年土里土气的风格,甚至翻出截图来数道具。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剧,拍得再精美,道具全新冒亮,也没掀起啥水花。可为什么偏偏这部擅长“用烂东西”的老剧,至今都还有年轻人去考据?
其实,这和现在剧集的制作流程也有点关系。工业化、素材库、团队分工,每个人管一摊事,效率快了,细节却失灵。亮剑那批老剧组,很多人就是农村出身,演员跟群众几乎一个气质。什么叫真正的士兵?你把他们拉到野地里扔几天,吃苦受冻还真不带含糊。现在的新剧团队,大城市专业范,做法流程化,出不来那个味道。
有时也有人问,真要这样抠每个道具,观众能不能看出来?这种问题挺犟嘴的。比如今年头条上流行的剧评社区,有位网友拿出截屏对比,说:李云龙那烟囱喊话,是整个“打山崎”绝不可以替代的环节。你换成指挥棒都不对,气质全没了。听着有点较真,但试想,一部剧要是所有细节都能被仔细考据,成色还会差吗?
不过有刻意的地方,观众也会挑刺。你越是假装“土”,越有人说装腔作势。比如后来某些低成本剧故意乱用小道具,玩很新奇的“复古感”,结果观众一眼识破——有点像高级餐厅里玩农家乐,尴尬伪装,不够自然。亮剑没这个问题,原生态才是真的经得住推敲。拍出来“土”,却恰好高级了。
这里说到底,道具不是关键,关键是那份劲头。你拍戏抠门、认真、还带劲,镜头里自然出真味。用高级装备都做不出这种沧桑感。可能剧组本身就没啥预算,每分钱琢磨着怎么花才对劲。但观众不在乎钱花多少,只要能真看进去。哪怕剧情不严丝合缝,哪怕偶尔有点拖沓,也没人嫌弃。
到最后也说不清,道具是不是决定了剧集品质。可最起码,《亮剑》能让人一遍遍重温,就是有些东西被记住了。不是偶然,但也不好复制。后来无数剧试图模仿,就是差点意思。剧情、人物、道具,这三样缺一不可。有时不够讲究,有时又讲究过头。道具细节就像剧中的一粒沙。将就它,气质全无;死磕它,又未必能成经典。这剧,就是这么别扭。
但不管怎么说,那一段烟囱喊话的画面,总让人记住了。≠就如同破铁皮里漏出来的旧时代烟火气,现在看看还挺带感。对比一下,大家自有判断——这种“还原”,是不是比华丽特效更让人信。
怎么说都行,东西用得准、气味对、人物活,有点糙,有点拧巴,却就是耐看。谁不服,看完自己琢磨吧。
来源:朱丫头故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