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部由成毅主演的S+古装剧,开播10天便创下猫眼专业版认证的7.7亿有效播放量,连续10天蝉联剧集热度榜冠军,男主角萧秋水的角色热度在爱奇艺平台突破2亿。
2025年下半年的剧集市场,《赴山海》的播出历程有些跌宕起伏。
这部由成毅主演的S+古装剧,开播10天便创下猫眼专业版认证的7.7亿有效播放量,连续10天蝉联剧集热度榜冠军,男主角萧秋水的角色热度在爱奇艺平台突破2亿。
然而与亮眼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赴山海抠图感# #赴山海洞洞鞋穿帮#等话题接连引爆争议,剧集陷入高热度低口碑的悖论式传播。
耐人寻味的是,即便遭遇口碑滑坡,主演成毅不仅未受明显影响,反而迅速进入新的S+项目《两京十五日》剧组。
《赴山海》的播出数据呈现出典型的黑红特征。该剧在爱奇艺和腾讯视频双平台播出首日,分别创下7657和26670的热度值,不仅成为双平台联播剧历史冠军,更超越同期独播剧表现。
商业价值方面,剧集吸引了超过60家品牌合作,其中满小饱、丸美等品牌在争议发酵期间仍选择追加投放,形成越骂越播,越播越赚的行业奇观。
这种数据表现印证了流量型演员的市场价值,成毅的个人号召力成功将争议话题转化为实际播放量和商业收益,完成了平台对S+项目的基础预期。
但口碑裂缝同样显著。从剧情老套、服化道敷衍到技术穿帮,《赴山海》集中暴露了当下S+剧集的常见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观众的批评矛头大量指向主演成毅,这种剧集问题演员买单的现象并非个例。
2023年杨洋主演的《我的人间烟火》也曾经历类似轨迹:顶着顶流光环开播,最终因口碑崩塌让演员陷入舆论漩涡。
不同的是,成毅在争议尚未平息时就已获得新的大制作资源,而杨洋在《我的人间烟火》后经历了明显的事业调整期。这种差异揭示出一个新趋势:市场给予头部流量演员的冷静期正在缩短,一次口碑失利不再具有决定性影响。
流量型演员的双刃剑效应在此显现。成毅凭借《莲花楼》积累的国民度为《赴山海》带来初始热度,但剧集品质的不足又让他成为观众情绪的宣泄口。
平台数据显示,该剧弹幕量破亿,其中大量内容涉及对主演演技的讨论。
这种高强度关注既推高了剧集的话题热度,也放大了口碑风险。
业内人士观察到,流量演员的加入会使剧集口碑的滑坡加速度增大,当作品质量不达标时,流量越大反而越容易引发反噬。
《赴山海》的争议尚未平息,成毅主演的《两京十五日》已宣布开机。
这部改编自马伯庸同名小说的古装剧,由《大明王朝》导演张黎执导,搭档演员林更新,属于爱奇艺重点打造的S+项目。
这种无缝衔接的资源供给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观念中一部剧定生死的演员评价逻辑。
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单一作品的口碑表现已不能完全定义演员的扛剧能力。
行业正在形成新的评估维度,单人过会机制便是典型体现。
据业内传言,刘亦菲、赵丽颖、杨紫、胡歌、张若昀、肖战六位演员具备仅凭个人影响力推动项目通过平台立项的能力。
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演员能否为项目带来稳定的招商预期和播放保障。
以肖战为例,其主演的《谍报上不封顶》在确定演员阵容后即获得优酷平台过会,这种信任源于其过往作品持续的热度与口碑表现。
数据显示,具备单人过会潜质的演员,其主演剧集的平均招商品牌数量比普通剧集高出35%,这成为平台评估扛剧力的硬指标。
流量型演员与实力派演员的扛剧路径呈现分化趋势。成毅代表的流量派依靠持续的话题热度和粉丝基础维持商业价值,即便单部作品口碑失利,仍能凭借积累的市场信任获得新项目机会。
而郭京飞、雷佳音等实力派则通过角色塑造能力赢得行业认可,其2025年播出的《驻站》《漂白》等作品虽题材相近,但均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其中《驻站》在央视一套的收视率峰值突破1.8。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实力派演员若长期局限于同类角色,同样面临扛剧力消耗的风险。
内娱剧集市场的深刻变化,要求演员重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
对于成毅这类流量型演员而言,突破舒适区成为当务之急。
《赴山海》中他尝试一人分饰三角,虽然未能完全获得认可,但这种角色多元化的努力方向值得肯定。
即将拍摄的《两京十五日》为他提供了新的机会,马伯庸IP自带的历史厚重感与张黎导演的品质保障,有望帮助其实现口碑突破。
历史经验表明,流量演员若能在3-5年内完成从热度担当到实力认可的转型,其职业生命周期将显著延长。
爱奇艺连续为成毅提供S+项目,本质上是对其热度转化能力的持续押注。
数据显示,成毅主演剧集的用户付费转化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8%,这种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使其在口碑波动中仍能获得平台信任。
但这种信任并非无限,市场研究表明,头部演员若连续出现3部以上口碑失利作品,其招商溢价能力将下降40%以上。
因此,成毅团队选择与张黎等品质导演合作,也是在主动降低口碑风险。
单纯的流量数据或口碑评价都无法全面定义演员价值,取而代之的是热度-口碑-商业三维模型:热度决定初始关注度,口碑影响长尾效应,商业转化能力则直接关系项目盈利。
在这个模型下,《赴山海》虽在口碑维度表现不佳,但凭借热度与商业转化的优势,仍被视为部分成功的项目。这种评估体系的变化,解释了为何成毅能在争议中获得持续资源。
从《赴山海》的口碑争议到《两京十五日》的资源加持,成毅的职业轨迹清晰展现了内娱演员扛剧逻辑的重构。
在这个流量与实力并重、数据与口碑共存的新时代,没有永远的安全区,也没有绝对的审判席。
演员的扛剧能力不再由单一作品定义,而是取决于其在热度维持、角色突破、商业转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对于成毅而言,《赴山海》的争议或许只是职业长跑中的一个弯道,能否在新的赛道上实现口碑与热度的双赢,将决定他能否真正跻身综合扛剧力演员的行列。这场关于扛剧逻辑的行业变革,正在重新书写内娱的游戏规则。
来源:易霄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