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进过选角小会议室的人才知道,竞争“刘四姐”的名单里,有上影厂老班底、有戏剧学院尖子、还有部队文工团的台柱子。
“23岁张金玲PK掉一堆老戏骨,只为演一个划船送情报的村姑?
”——这条小道消息当年在淮海路弄堂里传得比电影票还快。
真正进过选角小会议室的人才知道,竞争“刘四姐”的名单里,有上影厂老班底、有戏剧学院尖子、还有部队文工团的台柱子。
导演组把她们拉到外滩码头,让每个人顶着江风划一趟小舢板。
镜头一开,有人头发丝都在抖,有人眼神飘到对岸的霓虹灯,只有张金玲一撸袖子,桨一撑,船头笔直冲出去,像真赶着给前线送粮。
老演员张瑞芳在监视器后面一拍桌子:“就她了!
劳动人民不是演出来的,是骨头里带出来的。
”
男主角选得更折腾。
丁佳园试镜时,导演汤晓丹皱了眉:“太像教书先生,握枪像握钢笔。
”达式常穿着军装走进来,帅得摄影棚的姑娘们集体脸红,却被副导演一句“军人气不够”刷掉。
最后轮到兰州来的王慧,脸晒得黝黑,进门先敬军礼,腰板笔直得像旗杆。
履历表上写着“烈士后代”,眉宇间那股子硬气,让汤晓丹当场拍板:“李连长就该长这样!
”
唯一没换的是反派陈述。26年前他演情报处长,如今再演同一角色,皱纹里全是戏。
年轻演员围着他问秘诀,他叼着道具烟嘴笑:“坏人不用演坏,他得觉得自己特别对。
”一句话,把剧组小年轻震得连夜改剧本,给反派加了两页“信仰独白”。
1974年的观众可不管幕后血雨腥风,他们只认彩色胶片带来的冲击力——以前看黑白片,江面像泼了墨,如今血红夕阳映在战士脸上,连子弹划过的轨迹都带金光。
王慧那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在影院里炸出雷鸣掌声,散场后小孩学着喊,喊到嗓子哑。
重拍版没超越1954年经典?
确实。
但它让孙道临的旧李连长成了记忆,让王慧的新李连长成了日历本上的画片。
技术、审美、政治风向全变了,唯一没变的是老百姓对“英雄”二字的饥渴——那个年代,银幕上的英雄就是黑夜里的手电筒,照得人心里发烫。
后来张金玲去菜市场买菜,被大妈认出来:“刘四姐!
我家老三当年看完电影非要参军!
”她笑着摆手,围裙上沾着泥点,像极电影里那个把解放军藏进芦苇荡的姑娘。
英雄回到人间,这才是重拍最隐秘的成功。
来源:聊点电视剧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