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娘舅》三十年再聚,滑稽戏还能回到当年吗?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3 07:01 2

摘要:今年年初,《老娘舅》剧组在东方卫视春晚舞台上迎来了时隔30年的重聚 ,老舅妈嫩娘、阿庆陈国庆、阿德哥毛猛达等熟悉的面孔一一亮相,瞬间勾起了无数观众的回忆。一时间,关于《老娘舅》和滑稽戏的讨论热度飙升,不少人都在问:曾经红极一时的滑稽戏,还能回到当年的辉煌吗?

今年年初,《老娘舅》剧组在东方卫视春晚舞台上迎来了时隔30年的重聚 ,老舅妈嫩娘、阿庆陈国庆、阿德哥毛猛达等熟悉的面孔一一亮相,瞬间勾起了无数观众的回忆。一时间,关于《老娘舅》和滑稽戏的讨论热度飙升,不少人都在问:曾经红极一时的滑稽戏,还能回到当年的辉煌吗?

《老娘舅》作为海派情景喜剧的经典之作,从1995年9月首播,到2007年12月播出最后一集,累计播出1000多集 。这部剧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演绎着上海普通老百姓的家长里短,剧中“阿庆”“阿德哥”“杜禄冠”组成的“铁三角”,还有老舅妈、王阿姨等角色,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了一代上海人的集体回忆。当年,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老娘舅》,是许多上海家庭温馨的日常。

滑稽戏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起源于20世纪上半叶的上海,融合了“文明戏”“独脚戏”以及西方喜剧和地方戏剧的表演特点,表演语言以上海话为主,以制造笑料和噱头为职责,被誉为“使人开心的艺术” 。在其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演员和经典剧目,像《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阿混新传》等,深受观众喜爱。

在滑稽戏的繁荣时期,剧场常常座无虚席,一票难求 。那时,滑稽戏演员是大众追捧的明星,滑稽戏的演出不仅是一种艺术享受,更是一种社交和文化活动。可近年来,滑稽戏的发展却面临着诸多困境。

从内部来看,人才青黄不接是一个突出问题 。如今上海滑稽剧团的演员平均年龄超过四十五岁,年轻演员占比不到20%,且不少年轻演员并非地道上海人,方言腔调存在不足。没有足够的新生力量,创新也就难以实现。而且,滑稽戏的创作也陷入了瓶颈,新创作品数量少,题材陈旧。2023年滑稽戏新创作品仅有六部,其中四部还围绕“弄堂生活”“邻里纠纷”等老题材,与当下社会的新动态脱节,无法吸引观众的兴趣。

外部环境同样给滑稽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随着娱乐形式的日益多元化,脱口秀、相声等喜剧形式不断涌现,观众的选择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脱口秀,以其新颖的表达和贴近生活的话题,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德云社在上海的演出,也分流了不少原本可能会观看滑稽戏的观众。相比之下,滑稽戏由于主要使用上海话表演,语言上的局限性使得它在走向全国市场时面临阻碍,观众群体相对固定且有限。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滑稽戏也在积极探索着复兴之路 。在题材创新方面,一些剧团做出了成功尝试。《蒸蒸日上》通过讲述南翔小笼包的百年传承,展现四代人的奋斗故事,将饮食文化与时代变迁紧密结合。剧中既有老上海的“九腔十八调”,又融入了流行歌曲《最炫民族风》,这种新颖的搭配吸引了四成年轻观众,让人们在笑声中感受到城市精神的传承。

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也是一个方向 。互动剧《欢迎入戏》把演出场地搬到北外滩的商场,观众不仅能与演员即兴对话,还能参与编织部分剧情。该剧讨论“生不生孩子”等现实话题,既有滑稽戏传统的“说学逗唱”,又融入脱口秀的节奏感,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看体验,使得年轻观众占比增至五成以上,还有三成观众表示愿意再次购票观看。

在传播渠道上,滑稽戏也开始紧跟年轻人的步伐 。上海滑稽剧团在抖音平台发布《弄堂里向》等短视频,播放量突破百万,90后观众比例从5%提升至25% 。青年演员潘前卫的沪语绕口令挑战,在直播平台获得10万以上的互动,收获了颇高的人气。此外,创作模式也在发生改变,实行“驻场创作”,让年轻编剧走进社区、企业,去感受生活的脉搏,从而创作出更贴近现实的作品。

《老娘舅》的三十年重聚,让我们看到了滑稽戏曾经的辉煌,也引发了我们对其未来发展的思考 。虽然滑稽戏要重回当年的巅峰状态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能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题材、表演形式和传播渠道等方面持续探索,就仍有机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重新赢得观众的喜爱。让我们共同期待滑稽戏能再次绽放光彩,续写海派文化的精彩篇章。

来源:奇妙圆月x9d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