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影视圈里,一部剧能不能火,很多时候开播前就能看出点苗头。最近《赴山海》就给行业上了一堂课——还没播,# 这个话题就已经快冲到20亿次阅读;一开播,更是直接登上了爱奇艺飙升榜第一。
文 | Tiana
在影视圈里,一部剧能不能火,很多时候开播前就能看出点苗头。最近《赴山海》就给行业上了一堂课——还没播,# 这个话题就已经快冲到20亿次阅读;一开播,更是直接登上了爱奇艺飙升榜第一。
观众热情高涨,资本也按捺不住。光是爱奇艺招商进来的品牌,就超过了60家,而且很多品牌在剧开播前就已经“提前占座”。从快消行业的纯享、加多宝、三得利乌龙茶,到美妆个护的雅诗兰黛、敷尔佳、丝塔芙,再到数码科技的荣耀,都一一亮相,京东组织了多个被授权品牌,发起电商主题营销活动季,推出限定定制款服饰。更有意思的是,剧一上线,还有源源不断的新品牌加入战局。热闹到连一些老牌企业都没挤上联名位,让网友直呼:“没想到剧联名也得抢名额!”
要知道,在过去,一部剧能拿下30多个赞助商就已经是天花板了;结果《赴山海》直接让赞助位变成“稀缺资源”,简直成了业内奇观。
但Morketing今天要讨论的重点,不是用赞助数量来衡量文艺作品的价值,而是透过这个现象看到一个事实:近两年,优质内容的价值水涨船高,剧集营销正在走向更高位。
剧内广告+剧外联名,IP营销全面开花
《赴山海》能吸引60多个品牌扎堆,背后绝不仅仅是剧情受欢迎,更是因为剧集营销本身已经升级。过去广告植入往往是“露个脸就完事”,现在进入了“全域渗透”的阶段。什么意思呢?就是观众不再只是在屏幕里看到广告,而是生活中处处能遇到。
过去我们习惯说“这是一部剧”;而现在,它更像是一个“IP”。观众在爱奇艺APP里能看剧,在商超货架、电商首页、线下门店,同样能看到这部剧的影子。品牌和IP互相借力:品牌通过周边、礼盒等形式,把剧里的情感价值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消费场景。
拿《赴山海》来说,60多个合作品牌里,有20%左右同时做了剧内广告和剧外联名,这个比例在业内并不低。比如三得利、敷尔佳、满小饱、茶百道……都是既有剧内广告,又做了产品联名,主角在剧里喝的李子园,你第二天逛超市就能买到同款。
茶百道也是一个比较有趣的案例,剧内不仅投了广告,还把产品制作过程融入了剧情,主角亲手调制豆乳玉麒麟;剧外,分别给主角的三个身份都推了联名饮品,以及各种周边——限定贴纸、限定亚克力立牌、毛绒剑上演是“一剑难求”……甚至为了这次联名拍摄了广告片;线下,大屏应援、主题门店,都是联名标配。
值得关注的是,“内容向着屏外渗透”的趋势,不仅体现在产品层面的联名融合,更在各类线下空间的开发中进一步释放IP的核心价值。从超市线下mini秀、艺术画展,到联名餐饮主题店及快闪店,持续拓展IP与用户的触达边界。
具体落地案例中,名创优品已在15座城市布局主题店,中信书店在多座城市的门店内同步开展快闪活动,华润时代广场与奇小贝亦计划于未来1-2个月推出巡展……
(左上:名创优品堆头;右上:中信书局堆头;下:华润时代广场主题快闪)
这种“剧里看得到,剧外买得到,逛得到”的联动,给观众一种沉浸式体验。既是追剧,也是消费;既是消费,也是表达情感。对品牌来说,这远比单纯的广告曝光要有效得多。
而且这种玩法越来越年轻化。以前我们觉得只有二次元圈子才会买立牌、买周边,现在真人电视剧也能掀起同样的“谷子经济”。观众买的不只是产品功能,而是对角色、对剧情的感情认同。这种情绪,会顺带转移到品牌身上,让品牌在用户心里留下“懂我”的印象。
换句话说,品牌在借用IP的情绪价值,把粉丝的爱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消费动力。但是传统硬广很难做到这一点。
从单向传播到三方互动:
剧、品、用户一起玩
进入“全域渗透”时代后,剧集营销不再是单向的“广告输送”,而是剧集、品牌、用户三方互动。
首先是剧和观众的互动。《赴山海》开播后,粉丝的二创内容铺天盖地。在抖音、小红书,网友们自发制作的角色表情包、剪辑视频不断刷屏,热度被进一步放大。
其次是用户和品牌的互动。以前的品牌植入,曝光后就结束了,和消费者可以说就是“打了个照面”,5A理论可能只停留在第一层Aware(认知);现在,粉丝会主动跑到品牌账号下面互动,来到第三层Ask(询问),甚至因为剧粉身份转化成品牌粉。这让品牌收获了更高质量的用户资产。
更有意思的是,品牌的互动方式也变了。现在很多品牌在剧集官方账号下留言,不再硬推广告,而是以粉丝身份“玩梗”,给人一种“活人感”。这种轻松的互动,让观众觉得品牌和自己站在同一个阵营,反而更容易接受。
还有一些创新玩法,比如“云包场”。过去粉丝会自己包场支持明星,现在品牌也加入进来,直接替粉丝买单:送出VIP会员,让更多人免费看剧。对粉丝来说,品牌是在“替自己做数据”;对路人来说,这是“捡了个便宜”;而对品牌来说,则是高效拉新和口碑传播。
这种形式,已经不只是广告,而是直接指向销量和用户增长。从反馈来看,《赴山海》的联名产品一经上线就被抢购一空,社交媒体上晒图、夸赞的声音不断。要知道,联名一旦做得敷衍,是很容易被粉丝骂的。但这次,品牌和剧集几乎都得到了正向反馈,可见执行质量和用户契合度都很高。
为什么会火?
核心在“高价值性”和“高确定性”
《赴山海》的现象级热度,并不是偶然。这背后反映的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
一方面是“高价值”。如今,品牌不缺渠道触达,线上有抖音、小红书,线下有商超、便利店,但这些触达已经“祛魅”。流量不是问题,真正缺的是“心智”——让用户记住你、喜欢你、信任你。
优质内容就是突破口。业内常说“内容决定品牌上限”。品牌自己造内容也行,借助爆款IP也行,但目的都是一样:用软性的方式进入用户的心智。爱奇艺近几年推出的《在人间》《临江仙》《书卷一梦》等爆款剧,都印证了内容资产的“高价值性”。
另一方面是“高确定性”。在经济波动期,品牌投的每一分钱都要看效果,都需要确定性回报。相比之下,剧集IP营销风险更低、回报更高。因为无论环境如何,观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不会减少。文娱内容本身就是人们的“减压阀”,属于刚需。
而像爱奇艺这样的头部平台,有成熟的剧本打磨、演员选择、制作和宣发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剧集爆款的确定性。品牌押注这样的IP,自然比单点投放更稳。
所以,剧集IP营销会受到品牌追捧,本质是它同时满足了品牌对“价值”和“确定性”的双重需求。既能占领用户心智,又能带来可预期的销量增长。
结语:剧集营销的“新常态”
从《赴山海》被60多个品牌抢着联名,到粉丝、剧集、品牌三方互动,我们能清楚看到,剧集营销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单调的“硬广植入”。
今天的趋势是:互动感更强,品牌更像“活人”,衍生玩法更多,用户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用二创、晒单、打卡为IP和品牌造势。这种双向奔赴,让内容价值和品牌效益实现了同频共振。
正如爱奇艺所强调的,下半场他们将继续以精品内容为核心,和品牌一起探索“长期复利”的新范式。简单来说,就是让好内容不断生长,让新增长持续涌现。
在这个逻辑下,剧集营销已经不只是广告工具,而是品牌与用户建立长期关系的桥梁。未来,类似《赴山海》这样的现象,或许会成为行业的新常态。
来源:Morketin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