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别急,等了9年的《国家行动》终于定档11月——湖南卫视黄金档+芒果TV同步上线,不改编、不架空,直接戳“绵阳1.10”大案的真实脉络,张译、黄志忠、于和伟带着9位戏骨同台,光看官方放的预告片,就够让人攥紧手心:张译站在阴影里的麻木眼神,黄志忠拍桌吼出的硬气台词
是不是早腻了“装模作样”的扫黑剧?要么把坏人演得像卡通反派,要么靠煽情洗白找借口,翻来翻去都没一部敢“直面真事”的硬货?
别急,等了9年的《国家行动》终于定档11月——湖南卫视黄金档+芒果TV同步上线,不改编、不架空,直接戳“绵阳1.10”大案的真实脉络,张译、黄志忠、于和伟带着9位戏骨同台,光看官方放的预告片,就够让人攥紧手心:张译站在阴影里的麻木眼神,黄志忠拍桌吼出的硬气台词,没有滤镜,没有套路,全是“不掺水”的真实感。
你是不是已经在算日子,就盼着11月赶紧来,好好啃下这部“敢碰硬”的正剧?
一、定档即王炸:9年磨一部“敢拍真”的扫黑剧,预告片拉满期待
这年头,能让观众等9年还不凉的剧,没点“真东西”根本撑不住。
《国家行动》从筹备到定档,光打磨剧本就花了5年,又因题材严谨反复调整,直到最近芒果TV官宣11月上线,才算给等急了的观众一颗定心丸。
它的“敢”,从取材就看得明明白白——不是拿真实案件当“背景板”,而是贴着“绵阳1.10”大案的脉络来拍:黑老大刘唐(原型刘汉)在滨江一手遮天,公安系统里有他的“自己人”,律师是他的“法律防火墙”,连查案的卷宗都能“莫名其妙丢失”。
这种“不避重、不绕弯”的设定,比那些“架空扫黑”的剧,多了股让人不敢快进的重量。
更让人期待的是预告片里的质感:没有华丽的运镜,镜头晃得像纪录片,审讯室的墙皮剥落,灯光昏黄得能看见灰尘,张译穿着警服却站在别墅阴影里,黄志忠攥着案卷吼出“今天谁挡我,我办谁”,每帧画面都透着“没滤镜”的粗粝。
二、演员够顶:张译演黑警没套路,黄志忠硬刚到底,老戏骨没一个脸谱化
扫黑剧的魂在“人”,《国家行动》最狠的地方,是让一群实力派演“复杂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黑暗里沉沦或硬扛的真实。
张译(徐望东):演黑警不装凶,阴影里的麻木更吓人
谁能想到张译会演这样的角色?不是《狂飙》里轴到底的安欣,不是《悬崖之上》忍辱负重的卧底,而是个把警服穿成“保护伞”的滨江公安局副局长。
预告中他站在刘唐的别墅书房里,暖黄灯光只打亮半张脸,嘴角勾着若有若无的笑,可眼神冷得像结了冰,全程没敢直视黑老大,只偶尔用余光瞟向桌角的文件。
没有咆哮着说“我也是被逼的”,没有眼泪里的挣扎,连微微下垂的眼袋,都透着“浸在黑暗里太久”的疲惫。
以前看张译演正面角色,眼里总藏着光,可这次的徐望东,光全灭了。
他“给黑老大点烟、递话、擦屁股”,不用刻意演“坏”,这种“习以为常的帮凶姿态”,比瞪眼睛更让人难受——你能从他的表演里,读懂那些被权力腐蚀的人,是如何一步步丢掉底线的。
看预告时总忍不住想:他演这个角色,得把自己“掰过来”多少?
黄志忠(贺延龄):专案组组长上来就掀桌子,吼出扫黑的痛
黄志忠演的贺延龄,是整部剧的“破局者”,却不是“万能英雄”。
预告片里最燃的镜头,是他在专案组会议室:穿着深色夹克,站在散落一地的案卷中间,手里攥着一份举报信,对着电话吼“滨江的阻力我不管!
再拦着查案,我直接向部里汇报!”吼完狠狠把手机摔在桌上,手机弹起时,他盯着天花板深吸一口气,眼底的红血丝清晰可见。
这句话不是喊口号,是带着“破釜沉舟”的狠劲——信息里说他“不是来走程序的,是来掀桌子的”,预告片里的这个镜头,把这份硬气拍活了。
他身后的白板上,贴满刘唐团伙的关系图,红线把“公安、官员、商人”连在一起,旁边还写着“异地用警”的字样,这些细节不是虚构,正是真实办案时为了避开本地阻力的手段。
黄志忠没演“完美组长”,而是演了“带着疲惫硬扛”的真实——查案难,难在连自己人都可能是阻力,这种痛,他一个眼神就传透了。
于和伟+老戏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黑逻辑”,没有工具人
于和伟演的律师赵达,是本剧最“绕”的角色。他穿着浅灰色西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餐厅包厢里给官员递名片,另一只手的指节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均匀却透着压迫感。
官员接过名片时,他凑过去低声说“这事我来协调,您放心”,嘴角的笑没到眼底,眼神里全是算计——他“游走黑白两道,嘴上讲法,手里递刀”,把“虚伪的体面”演得明明白白。
还有王志文、陈宝国这些老戏骨,没一个是“打酱油”的。王志文演的涉案官员,预告片里只有一个吃饭的镜头:他夹起一筷子鱼翅,慢悠悠说“这盘凉了,人也该凉了”,没有威胁的语气,却比骂街更让人胆寒;
陈宝国演的退休老干部,给贺延龄递举报信时,手指微微发颤,藏着“怕惹祸又想赎罪”的纠结。这些角色没有“非黑即白”,他们都在自己的逻辑里活着——官员为了保位置,律师为了赚大钱,每个人的选择都透着现实的复杂,比“全员好人”更戳人。
特别让人唏嘘的是何平饰演的黑老大刘唐,这是他去世后的遗作。
他站在别墅露台,看着滨江的夜景,淡淡跟手下说“处理干净,别留痕迹”,语气像聊天气一样平静。
没有凶神恶煞的表情,却把“以商养黑”的嚣张藏在儒雅里,这种“狠到骨子里的平静”,比张牙舞爪更吓人。
三、剧情够“野”:敢拍“系统性溃烂”,不是单个坏人,是从根上烂了
《国家行动》最让人震撼的,不是“有黑老大”,而是“黑老大能一手遮天”——它敢拍“系统性的溃烂”,不是某个官员一时糊涂,不是某个警察被胁迫,而是整个体系的“根部烂掉”,这些都能在信息里找到对应,没一点虚构。
刘唐在滨江的势力,是“织成网”的:徐望东这样的公安副局长是他的“自己人”,赵达这样的律师是他的“防火墙”,想查他的人,要么被调走,要么被“意外”搞掉。
“证人刚开口就被意外撞死,卷宗莫名其妙丢失”,这些不是夸张的剧情,而是真实案件里的痛——调查组找到敢作证的商人,刚约好见面,商人就被“失控”的货车撞死,现场连刹车痕都没有;
更离谱的是,调查组的卷宗在公安局“丢失”,负责保管的警察只说“我离开五分钟”,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最让人脊背发凉的,是信息里提到的“涉案人员行刑前给省里领导打电话”——剧中还原了这一幕:某涉案人员在羁押室里,还能打通关键领导的电话,语气平静得像在聊天气,没有惊慌,没有求饶,仿佛死刑不是惩罚,只是“走个流程”。
这种“连死亡都能被操控”的细节,比街头械斗更让人害怕——你会突然懂,真正的扫黑,不是抓个黑老大就完了,是要把藏在背后的“保护伞”全挖出来。
它没给“坏人找借口”——刘唐不是“小时候穷才变坏”,是靠违法赚第一桶金后,主动拉拢官员、警察织“黑网”;徐望东也不是“被胁迫”,是看着权力能换好处,慢慢主动靠过去的。
这部剧不拍“浪子回头”,不拍“情有可原”,只告诉你:黑的就是黑的,哪怕裹着“人情”“苦衷”的外衣,也藏不住烂掉的内里。
四、制作够较真:高群书拍得像纪录片,剧组复刻真实现场
能拍出这样的剧,制作团队的“较真”功不可没。导演高群书拍过《征服》《风声》,最懂怎么用镜头讲“粗粝的真实”,这次他没搞华丽的运镜,镜头晃得像纪录片:拍滨江的街头,有小贩的吆喝,有没挂牌的黑车乱停,跟真实的城市没两样。
编剧张成功的台词,锋利得像在磨刀。信息里那句“这盘凉了,人也该凉了”,不是刻意设计的狠话,是贪官饭桌上的随口一提,没有威胁的语气,却比骂街更有压迫感——这种“生活化的狠”,比喊口号更有力量。
还有徐望东审证人时说的“想清楚再说,别给自己找不痛快”,没有咆哮,却透着“帮凶的熟练”,每句台词都像从真实案卷里抠出来的。
剧组的较真更让人佩服:信息里说“当年查封的别墅,剧组直接搬进去拍”,墙上的弹孔不补,地上的血迹(道具)保留,连别墅里的家具、装饰,都跟案卷里的照片一模一样;
法律顾问全程跟组,不是怕“播不了”,是怕“台词太真实,有人学坏”——有次演员拍“销毁证据”的戏,法律顾问当场叫停,说“真实里不会这么做,得改,不能给错误示范”。这种“连细节都怕误导”的态度,比“喊口号拍正剧”更让人信服。
五、11月敢追吗?观众等7年,就盼这口“不掺水”的真实
距离《人民的名义》已经7年了,这7年里,观众没少看扫黑剧,可总觉得“差口气”——要么太悬浮,要么太煽情,少了点“直面真实”的勇气。
《国家行动》定档后,芒果TV悄悄打上“胆小慎入”的提示,不是怕吓人,是怕它太真实,让你想起“扫黑不是拍剧,是真刀真枪的较量”。
有人问“这么狠的剧,能播完吗?”说实话,我也担心过,但转念一想:能立项、能拍完、能定档,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它在告诉我们,那些藏在黑暗里的罪,那些用命拼出来的胜利,不该被忘记。
我不劝你一定要追,但如果你想知道:真正的扫黑到底有多难?不是警察一出场就破案,是要面对“查不动”的绝望;真正的反腐到底有多痛?
不是抓个贪官就结束,是要撕开连在一起的“利益网”;那这部《国家行动》,你得看看。它没给你“爽文结局”,却给你“真实的力量”——有些胜利,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是一寸一寸、靠无数人熬着、拼着换来的。
11月就要播了,你是不是已经在计划:等更新后,找个安静的晚上,好好看贺延龄怎么掀桌子,看徐望东怎么露馅,看老戏骨们怎么用眼神“过招”?评论区聊聊,咱们11月一起蹲守湖南卫视和芒果TV,看看这部等了9年的剧,到底能给我们带来多少震撼。
来源:小芝影视大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