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一份《2025云合长尾数据分析》榜单在豆瓣各大影视小组和微博流传,统计了今年开播的剧集在热播期之后的“长尾集均”数据,也让“长尾剧”再度成为剧粉圈的热门话题。
撰 文丨马 良
编 辑丨美 圻
文娱价值官解读:
最近,一份《2025云合长尾数据分析》榜单在豆瓣各大影视小组和微博流传,统计了今年开播的剧集在热播期之后的“长尾集均”数据,也让“长尾剧”再度成为剧粉圈的热门话题。
文娱价值官发现,不仅观众群体开始关注一部剧集的长尾情况,今年爱优腾等长视频平台也将独播剧集的“长尾效应”,作为宣传重点——无论是热播期结束后,新增播放仍保持逆跌增长,剧集完结后会员拉新仍逆势上涨,还是剧集播出半年依然有新广投放,平台不再仅仅关注剧集播出时的收视表现,而是日益看重其对于会员拉新、用户留存、商业回报所持续释放出的价值。
面对碎片化叙事、快消费属性的短视频、短剧,视频平台正在努力发挥长剧在叙事层次、内容厚度方面的优势,打造出更多让用户逐渐“上头”的慢热型作品,社交平台和短视频也为长尾剧集的发酵破圈,提供了条件。
不仅如此,长视频平台也在通过“全集限免”等运营策略,进一步激活过往剧集的“长尾效应”,吸引一批批用户持续入坑。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于剧集市场而言,“长尾”将会是一个出现频率越来越高的关键词。
为何长视频平台
都开始重视长尾价值?
“优质的头部内容不仅在热播期是成功的,而且要具有长久的长尾效应。”2024年以来,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平台的负责人,分别在不同场合强调了内容“长尾”的重要性。对于剧集市场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明确信号。
云合数据在《2024年长剧集网播年度观察报告》中,也专门盘点当年全网老剧的有效播放数据,有7部老剧在2024年实现了集均破亿。显示出长尾表现正在和热播期数据一样,成为衡量一部剧集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与此同时,今年也涌现出了一批各个维度长尾数据亮眼的剧集——《扫毒风暴》收官之后豆瓣打分人数已经翻了一倍,《生万物》完结半个月后依然稳居云合收视率霸屏榜第一位,《藏海传》暑期档播放量中超过60%是回看和二刷……在微博热搜榜上,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诸如#雁回时2025长尾效应#、#莲花楼长尾效应好强#等词条,这背后是希望将此用户心智,植入观众脑海的视频平台。
为什么今年长视频平台不约而同“卷”起了长尾剧集?在爱奇艺2025年的财报中,曾着重提到了“长+短”内容生态战略,其中长视频的优质内容是立身之本,因为可以通过长尾效应,能持续吸引用户和广告主。不仅如此,在“降本增效”的行业趋势之下,随着上新剧集数量的整体减少——根据云合数据,2025年上半年,长视频平台共上新271部剧集,同比减少33部,四大视频平台中仅芒果TV上新剧集数量增加——除了尽量延长一部剧集的热播期,延长其生命周期也成为长视频平台的必由之路。
而“长尾”成为行业关键词,也是内容同质化倒逼差异化竞争的结果。当古偶、甜宠等批量生产内容陷入审美疲劳,平台转向通过“长尾价值”证明内容品质,建立用户信任壁垒。
其中的一个信号,是今年优酷“年度畅销榜”的上线,该榜单依据过去365天内剧集对平台会员开通的贡献热度排序,将衡量剧集平台价值的时间周期,拉长到了一年。这份榜单的推出,再次让去年的一批剧集进入观众视线。在此之前,腾讯视频的“经典畅销榜”、爱奇艺站内必看榜已经成为反映内容长尾价值、持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这些榜单不仅是成功的用户行为引导工具——平台通过榜单机制引导粉丝在非播期仍通过开通会员、季卡年卡并指定剧集计入拉新,持续为剧集导流,延长商业生命周期。更成为头部内容投资回报率的“试金石”,年度排名直接影响着平台的资源分配与题材创作方向。对于长视频平台而言,这一点正在成为行业共识:唯有经得起真金白银检验的内容,才是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不再只有《甄嬛传》《知否》
长尾剧正变得更加多元
过去,我们谈到长尾剧,往往是指《甄嬛传》《知否》《琅琊榜》等高居榜单前三的古装剧,剩余的席位则被《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陈情令》等仙侠、甜宠热门类型剧瓜分。定义一部长尾剧,也通常是通过老剧有效播放量、二创数据等指标。
最近两年,无论是剧集观众还是长视频平台,都开始从更广的维度去定义一部长尾剧——不再是只有全民出圈的超级爆剧才能算是长尾剧,只要在完结后播放量、会员拉新、商业价值、周边销售等某一方面表现突出,都可以被认证为长尾剧。毕竟,对于长视频平台,《甄嬛传》这样的长青剧可遇而不可求,针对圈层观众、特定群体衍生一部剧的长尾价值,是一条更可以批量复制的路线。
不仅如此,长尾剧的也不再局限于古装、仙侠等类型,《生万物》这样的农村年代剧、《扫毒风暴》这样的缉毒刑侦剧、《以法之名》这样的法律职业剧,也能凭借作品本身的品质,获得持久的用户关注度。
从播放数据来看,今年的头部爆款剧仍天生自带一定的“热度惯性”,甚至在一年之内还会再度翻红——《藏海传》在38天热播期之后,集均播放量仍然增长了近1000万;《生万物》的站内弹幕数量从8月18日破1000万到9月13日破4000万,20天内增长了300%,反映了持续涌入的新观众的互动热情。《大奉打更人》在更新完结264天之后,出现了第二个热播期,目前腾讯视频站内热搜榜高居第5,近一个月热度几乎每天都在14000以上。
不过,今年也出现了一些并非头部爆款的剧集,仍然在广告数据、IP衍生等方面表现出了绵长的续航能力。
比如,上半年的古装剧黑马《雁回时》热播期集均为3310万,因为大结局引发的争议被认为续航力有限。然而,在剧集完结之后,广告时长却仍在持续追加,被观众调侃“超点后还在加广”。直至9月,《雁回时》再次追加了新的广告商,证明了只要抓住核心女性观众群体,这部反套路古偶具备长期的招商吸引力。
年初播出的现偶剧《爱你》热播期集均仅为1800万,但其长尾效应却超过了很多播放量更高的剧集。截至今年8月,《爱你》云合集均播放量较热播期增长近700万,周边销售额增长近百万。尽管播出时缺乏大规模营销,但凭借良好的口碑实现持续传播,观众的自发推荐与二刷三刷行为,最终实现了热度的“细水长流”。
由此可见,在“后全民爆剧”时代,只要一部剧集用心制作,能俘获某一圈层观众,在圈层内实现自行发酵,就有可能创造属于自己的长尾效应。推出这样商业价值源源不断的剧集,也是长视频平台努力的目标。
从算法推荐到“全集限免”
平台如何延长剧集生命周期?
2025年,长尾剧显著的增势背后,是视频平台积极采取各种策略,试图延长剧集的生命周期的各种举措。
首先,平台不再紧抓“唯流量论”,而是注重剧集质量的提升和内容的创新。“季播化”探索也形成一定的正反馈,对于《庆余年》《长相思》等大体量作品,采用多季开发模式,为作品维持长期热度。
排播运营的精细化,也为平台孵化长尾剧打下基础。今年,爱奇艺和腾讯、优酷不断深化会员服务的各种举措频出,目前平台普遍采用 “SVIP提前看”、“点映礼包”、“锁集” 等策略,差异化付费权益,挖掘单部剧集的深度价值。
灵活的排播满足了剧集口碑和市场的多重需求,灵活安排重播和推荐位,让剧集再次被观众发现,比如《莲花楼》就在暑期档再次亮相,为此长尾热度提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AI的技术加持也是平台的抓手之一,平台借助算法将经典老剧精准推荐给可能感兴趣的新用户。同时,优化剧集相关的关键词,方便用户搜索,也是提高剧集长尾效应的关键。
短视频占据大众注意力的当下,平台鼓励二次创作与社区互动,通过释放素材、举办活动等方式,鼓励用户对经典剧集进行自发传播,并建设剧集社区,维持话题度和活力。例如《莲花楼》《臧海传》等都有大量的角色cut和剧情复盘内容持续传播。
文娱价值官还发现,台网联动与跨媒介开发成为平台标配,例如电视台重播《生万物》 就触达了不同圈层的观众,进一步放大剧集长尾效应。此外,潜在的影视IP向动漫、游戏、小说等形式的转化,也能反哺剧集本身的热度。
限免活动方面,优爱腾无一缺席。爱奇艺开展了3次“全集限免”活动,使24部长剧限免期间日均有效播放较限免前1日上涨50%以上。《莲花楼》《苍兰诀》等剧涨幅达2.5倍左右。芒果TV则推出10部热剧限时接力免费看活动,《国色芳华》《爱的勘探法》等剧有效播放大幅回升。
2025年,长尾剧正在重塑视频行业的商业模式,重写剧集市场的品质新标准。只有重视内容库的价值,通过多种方式挖掘高质量新老剧集的潜能,才能提高用户的粘性和使用时间,也有可能在短剧时代取得通向未来的“入场券”。
来源:文娱价值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