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栋携《一枕槐安》短剧加盟:叔圈霸总又添一员,太绝了,期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0 05:12 2

摘要:你们敢信吗? 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竟然刷到了韩栋! 就是那个演过杨戬、九爷的韩栋啊! 他居然出现在一部短剧里,演了个什么京圈太子爷。 画面里他穿着西装,整理着袖口,抬眼那个瞬间,我的天,那种成熟男人的味道简直了……评论区都炸了,好多人说“叔圈霸总又添一员猛将”

你们敢信吗? 我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竟然刷到了韩栋! 就是那个演过杨戬、九爷的韩栋啊! 他居然出现在一部短剧里,演了个什么京圈太子爷。 画面里他穿着西装,整理着袖口,抬眼那个瞬间,我的天,那种成熟男人的味道简直了……评论区都炸了,好多人说“叔圈霸总又添一员猛将”,也有人觉得他怎么“沦落”到拍短剧了。 说实话,我也有点懵,这短剧市场现在已经这么卷了吗?

韩栋这个人呐,真的挺神奇的。他可不是什么科班出身的演员,人家以前是正儿八经的中南大学土木工程专业的高材生。 结果命运弄人,从工地跑到横店,一开始日子过得那叫一个苦,学费生活费都压得喘不过气。 后来好不容易接到个广告,拿了3000块钱,才觉得有点希望了。 他在横店是出了名的拼,一年能待362天,得了“横店一哥”的称号。 从《步步惊心》里的九爷到《鹿鼎记》里的韦小宝,他演了那么多角色,不知道为什么,好像总是差那么一口气,就没大火起来。

现在长剧市场竞争太激烈了,男演员们争男主争得头破血流,像韩栋这样的中年演员,机会确实越来越少了。 然后短剧就突然火起来了,2024年微短剧用户规模都达到6.62亿了,占网民的52.4%。

短剧这玩意儿节奏快,拍的时间短,回钱也快。 2024年各平台上线了3万多部微短剧,创造了64.71万个就业机会。 而且短剧很讲究开头5秒就得抓住观众,在这个赛道里,韩栋反倒找到了感觉。 他演那种成熟稳重的霸总特别合适,不用装嫩,也不用演拖拉的感情戏,穿上西装,眼神到位,细微表情做好,感觉就来了。 他能精准抓住观众情绪,这正是短剧需要的“情绪爆发力”。

不止韩栋,好多演员都跑来拍短剧了。 李若彤演了《午后玫瑰》,讲中年女性重返职场的故事。舒畅、何晟铭、杨蓉这些实力派也早就下场了。 看来短剧真的成了中年演员的新机会。 政策也在引导短剧向上发展,广电总局2022年12月发布了《关于推动短剧创作繁荣发展的意见》,鼓励创作主体,构建现代传播体系。 2024年2月还建立了分类分层审核制度,按投资和题材把微短剧分成了“重点”、“普通”和“其他”三类。

技术上短剧也越来越牛了。AI技术能搞定虚拟场景搭建和数字角色生成,国内头部平台用AI生成背景和人物,几间屋子就能拍一部剧,大大降低了成本。 GPU渲染技术更厉害,能把动画单集制作周期从45天压缩到72小时。 多模态审核系统还能同步检测画面、语音、字幕的合规性,误判率低于0.3%,效率比人工高了200倍。

《一枕槐安》这部剧是改编自晋江作者惘若的同名小说。惘若这作者挺有意思的,毕业后一直搞金融,2013年开始写小说,现在已经是晋江签约作者了,写过《孟大小姐》、《你能不能别烦》这些作品。 《一枕槐安》讲的是苏阑和沈筵的爱情故事。 苏阑出生在扬州普通单亲家庭,为了赚学费去沈家做补习,结果惹上了一生的羁绊沈筵。 沈筵比她大十岁,俩人感情本来挺好的,但沈筵顶不住家族压力跟别人订了婚。 苏阑一身傲骨不想当情妇,就离开了,五年后回国,沈筵已经解除婚约,俩人又开始互相试探。

从剧透的一些经典场景对话来看,这剧台词还挺有意思的。 比如苏阑问:“沈先生又要送我一程? ”沈筵回:“好像我沈某人出现,就是为了送你一程。”还有苏阑不知道哪来的胆子说:“我看沈先生就不错,不如你当我男朋友? ”沈筵笑着问:“苏小姐在和我开玩笑? ”苏阑反问:“确定不是你先开的玩笑? ”这种对话看着就有点上头。

韩栋搭档的女演员是何子怡,长得清新有辨识度。 俩人同框有种成熟霸总与职场新人的年下感,韩栋那种稳重守护配上女主的懵懂成长,这种“叔系男友”的安全感,确实让人有点迷糊。 剧照里既有西装革履的正式交锋,也有户外牵手的甜蜜瞬间,韩栋看女主的那种眼神拉丝,直接把“霸总追妻”的糖度拉满了。

不过网友们对韩栋演短剧这事儿看法挺不一样的。 有人觉得这是咖位下降了,还不如去商演站台。都演过长剧男主了,现在来演竖屏短剧,是不是有点掉价? 也有人很支持,觉得在剧组拍戏就是一份工作,踏踏实实干,挣钱不丢人。 短剧怎么了? 演短剧就低人一等吗? 又不是去求别人。

想想也是,当年有些给韩栋做配角的演员,现在都成了一线明星,这就像在职场里,一起起步的同事成了自己的领导,想想确实挺扎心的。韩栋在演艺圈是出了名的“劳模”,工作从来都是认认真真的。 在短剧这个赛道里,不用像长剧那样慢慢铺垫剧情,他可以把自己19年演戏积累下来的本事,那种精准的情绪表达,发挥到最好。

短剧现在也不只是在手机上看了,开始向电视这样的大屏蔓延。 年轻观众和18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对大屏短剧兴趣很浓,特别是古装和言情题材。 芒果TV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大屏短剧在年轻群体中市场潜力巨大。 从竖屏转向大屏,创作上也需要调整,竖屏注重快餐式碎片化体验,大屏更需要关注情绪表达和虚实呈现。

商业模式上短剧也越来越多样了。 有的平台靠“免费内容+情绪价值”模式,16个月内月活用户从0做到1.6亿,成了聚合年轻流量的新超级入口。 大屏和小屏还有共振效应,比如《午后玫瑰》这部剧,大屏端71.5%是20-40岁群体,小屏端62%是15-24岁及40岁以上用户,通过“大屏沉浸叙事+小屏轻量交互”的互补机制,实现了人群覆盖扩展和观看时长叠加。

AI技术还能赋能商业投流效率,通过多媒介行为融合算法,提升同源样本库对多媒介触点的覆盖率测算效率。 构建重大事件的波动预测模型,可以预判OTT端流量激增等趋势,实现投放策略优化。 甚至可以根据一方销量数据建模定制流量特征库,细分到短剧贴片触点级校准投后偏差。

不过短剧内容同质化也是个问题,霸总、炫富题材泛滥,甚至衍生出“竖店”式工业化生产模式。 广电总局已经在引导创作导向升级了,推动作品从“情绪宣泄”转向“情感共鸣与情怀沉淀”。现在微短剧正在经历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创作升级,现实题材、家庭疗愈、文旅、普法、科普、悬疑科幻等题材越来越受欢迎。

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有点困惑,像韩栋这样的演员去拍短剧,到底算是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还是真的因为长剧市场没机会了不得已而为之?短剧虽然火,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事实,有些剧真是看一眼就知道什么套路。 观众们到底是真喜欢这些内容,还是只是因为碎片化时间没得选?

来源:豆豆侃大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