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吴邪私家笔记》以“吴邪第一视角”为切入点,试图在熟悉的盗墓叙事中开辟新路径,首播1小时登顶平台悬疑榜、热度冲破22000的成绩印证了IP的号召力,但随之而来的争议声,也暴露了经典改编难以规避的创作困境。
《吴邪私家笔记》以“吴邪第一视角”为切入点,试图在熟悉的盗墓叙事中开辟新路径,首播1小时登顶平台悬疑榜、热度冲破22000的成绩印证了IP的号召力,但随之而来的争议声,也暴露了经典改编难以规避的创作困境。
作为《盗墓笔记》系列的衍生剧集,该剧深谙“情怀牌”的创作逻辑。开篇以吴邪意外获得神秘帛书为引,“鸡眼黄沙,龙脊背,速来!”这条贯穿系列的短信,如同给老粉的“暗号”,瞬间唤醒观众对盗墓世界的记忆。
从古董店的日常琐碎到鲁王宫探险的惊险转折,剧情沿着“寻找爷爷遗失帛书”的主线推进,将原著中“湿洞遇险”“尸蟞围攻”等名场面进行视觉化重构,张起灵以血驱邪的经典桥段,更是精准戳中粉丝的情感共鸣点。
但剧集并未止步于复刻。新增的“葵玺传说”为故事注入了新的悬念——鲁国诸侯的神秘兵符、老马探险队失踪的谜团,以及吴三省为800万酬劳带队寻人的情节,让原本聚焦“寻宝”的叙事多了一层“寻人解谜”的支线。
当吴邪在神鼎山发现老马废弃营地时,个人冒险与他人命运交织,使得角色动机更显立体。不过,这种改编也引发了争议:有观众认为新增支线丰富了故事层次,也有原著党直言“800万寻人”的设定削弱了盗墓探险的纯粹感,与系列内核有所脱节。
在影视工业化愈发依赖绿幕的当下,该剧的实景拍摄成为最大亮点。为还原海底墓的真实感,剧组租用三亚退役科考船并注水拍摄;云顶天宫的场景则在长白山实地搭建。
岩壁的斑驳纹理、墓室的幽暗光影,都让观众感受到“沉浸式盗墓”的质感。细节处的特效设计同样用心,3D打印的蛇眉铜鱼鳞片可单独开合,特写镜头中渗出的红色液体,让道具仿佛拥有了生命力。
而中式恐怖氛围的营造,是该剧吸引观众的另一大抓手。开篇8分钟的“锈蚀船骸惊魂”,通过深海低氧的窒息感、突然出现的倒挂船夫尸体,迅速将观众拉入紧张情绪;长发禁婆缠绕、血尸突袭等镜头,以高密度的惊悚元素强化压迫感。
但这种“强刺激”叙事也存在短板——部分观众反映,过于密集的恐怖场景反而稀释了剧情张力,且大场面特效(如群尸蟞游动的镜头)仍显粗糙,与实景质感形成落差。
在角色塑造上,该剧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新人演员徐振轩饰演的吴邪,成为全剧的“惊喜”。他精准抓住了角色“初入江湖”的状态:古董店老板的青涩书生气、面对危险时的慌乱与倔强。
甚至被尸蟞吓到后的本能反应,都与“天真无邪”的人设高度契合,被观众评价为“最贴原著的年轻版吴邪”。孙葛川野饰演的王胖子虽出场较晚,但自带的烟火气与幽默感,为紧张的探险剧情增添了轻松感,为“铁三角”的组建埋下伏笔。
相比之下,两位资深演员的表现却引发争议。吴镇宇饰演的吴三省,本应是“长沙地头蛇”般的狠辣与精明,但他的港普口音与角色的“南方江湖气”产生违和感,表演中不经意流露出的“港剧大佬”气场,让吴三省少了几分盗墓行家的沉稳,多了些警匪片角色的凌厉。
程相扮演的张起灵,则因“气场不足”遭到诟病——原著中“清冷强大”的小哥,在剧中被吐槽“过于肉感”,发型设计也被调侃为“杀马特”,关键戏份中缺乏眼神戏的支撑,未能展现出角色的神秘感与威慑力。
首播数据与口碑的反差,折射出经典IP改编的现状。一方面,《吴邪私家笔记》凭借IP积累的粉丝基础,开播即登顶热度榜,实景拍摄与情怀细节收获不少好评,徐振轩版吴邪的“神还原”更是圈粉无数;另一方面。
争议声从未停歇:首集铺垫过长,密集的台词未能有效营造紧张感,被观众吐槽“节奏拖沓”;吴镇宇、程相的角色适配问题,成为观众差评的重灾区;片尾曲《十年人间》虽唤醒情怀,却也被质疑“用音乐掩盖剧情短板”。
从《终极笔记》的8.2分到《藏海花》的6.6分,《盗墓笔记》系列影视化始终在“还原”与“创新”中摇摆。《吴邪私家笔记》的尝试证明,实景质感与情怀锚点能为IP注入新活力,但选角适配度、叙事节奏把控等问题。
仍是制约作品口碑的关键。对于这部刚开播的剧集而言,后续能否通过剧情推进弥补短板,能否让争议角色实现“逆风翻盘”,将决定它在盗墓IP的影视化版图中,最终是成为“破局之作”,还是又一部“昙花一现”的衍生剧。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