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备受期待的武侠大作《赴山海》正式播出,该剧由成毅、古力娜扎等主演,改编自温瑞安的经典小说《神州奇侠》,号称投资3亿的大制作,更是由《莲花楼》原班团队打造,所以期待值给观众拉的满满的。
文/景然
2025年9月,备受期待的武侠大作《赴山海》正式播出,该剧由成毅、古力娜扎等主演,改编自温瑞安的经典小说《神州奇侠》,号称投资3亿的大制作,更是由《莲花楼》原班团队打造,所以期待值给观众拉的满满的。
可惜有多期待就有多失望,开播不到一周,该剧便陷入了巨大争议之中,豆瓣骂声一片至今不敢开分,其他平台也是各种差评,甚至到最后被某些极端观众要求下架。
那么这部本被寄予厚望的武侠剧,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我们掰开揉碎了好好唠一唠,可能会发现关键的盲点或许和你们想象不一样。
01先说大众对《赴山海》的批评先从整部剧对温瑞安原著《神州奇侠》的“魔改”开始。
《神州奇侠》是温瑞安创作的武侠小说系列,由8卷正传与一篇外传《血河车》组成,全书以南宋初年武林纷争为背景,讲述了浣花剑派弟子萧秋水从为家人报仇到最终联合江湖势力抗击外敌的故事。
作品融合侠义精神与历史元素,金庸曾评价外传《血河车》为那时候的武侠作品中“近十余年较好的一部”。
温瑞安的原著本来有着悲壮苍凉的结局。
岳飞将军遭奸人所害,一腔热血的萧秋水,接连遭到背叛、兄弟战死江湖、爱人唐方也被唐门家族带走,最终失望远去,留下了悲壮苍凉的结局。
原著中的角色命运也多以悲剧收场,李沉舟为试探部下柳随风选择假死,结果柳随风战死,权力帮逐渐衰落,后来,他因耽误时间导致妻子赵师容惨死,悲痛中的他甘愿接受劲敌朱大天王朱侠武的一击而亡。
因此整部剧是从江湖恩怨到家国大义,是一个沉甸甸格局很宏大的故事。
但剧版加入“穿书+系统”的现代设定,把一个现代社畜肖明明放到了这样一个武侠世界,然后从无厘头开始,必然会带来严重的风格撕裂。
要知道温瑞安作品的读者肯定都是已经有一定年龄和阅历的中年人,所以看到这种跟自己印象偏差非常大且带着“系统”的机械提示音与古风武侠场景产生严重排异反应的改编,必然非常出戏。
这种设定可以说严重稀释了原著那种传统武侠特有的古典韵味和厚重感,使得原来带着古味的江湖探索变成了现代人“做任务”模式,这样极大的冲淡了原著的古典味。
所以这部剧的第一个差评来源就是原著粉丝的极大不适,那么作为年轻观众是不是能接受?我们往下说。
02追着看《赴山海》的年轻人想必都是《莲花楼》的受众,彼时《莲花楼》质感的画面,精彩的动作戏都让观众叹服,到了这部《赴山海》说实话其实动作戏对比没差多少,质感也相似,但是这部剧捧的有点大。
号称投资3亿多,而且时间已经过了两年,结果还跟两年前的剧质感相似,而且穿书加系统设定在《书卷一梦》和《永夜星河》之后,也没有了新意,质感没进步设定没新意,自然整体就是退步。
退步就会引起观众不满,而观众一旦不满就自然而然开始放大挑剔,然后就发现剧敷衍景廉价,发现各种镜头穿帮,比如洞洞鞋、剧本入镜,然后还有绿幕抠像太假,场景的廉价感太重等等。
在然后紧跟着的就是对成毅演技的疯狂吐槽,可以说《莲花楼》把他捧的有多高,这一次就被吐槽的有多惨,
在这部剧中成毅一人分饰三角,分别饰演现代社畜肖明明、侠客萧秋水和权力帮帮主李沉舟,这一设定本意是展现演员的可塑性,但是前面肖明明和被肖明明附身的萧秋水这两个角色设定的不讨喜也太违和,看着别扭自然演员就成了靶子。
比如说他37岁演少年有明显违和感,说他的表演陷入模式化的窠臼,表情管理局限于“皱眉、大小眼和歪嘴”等固定套路,台词功底也受到质疑,原声出演被指吐字不清、气虚无力且含糊不清,严重影响了观众对角色情感的理解和投入……
可以说吐槽声铺天盖地把他吐槽的简直体无完肤,其实成毅还是那个成毅,到了20集之后李沉舟和成长版的萧秋水演的都很飒,但是除了粉丝已经无人在意了。
截止到26集都演了一半多了,但是站内热度都有没突破9000,作为一部S+古装剧应该算是扑了。
看到这很多人可能还在找表面的问题,觉得《赴山海》的失败就是我们上文所说的那些问题,是因为剧组重流量轻内容,是资方刻意敷衍没有诚意,是演员演技拉胯文化错位等等,但是关键的原因根本不是这些,是因为导演选错了本子,因为这样式的传统武侠已死。
听到这话先别恼,且听小景细细往下分析。
03首先《莲花楼》《书卷一梦》都是这个导演的作品,两部作品都好评如潮,也就是说这个导演不是没内容没文化的,而且看《赴山海》后面也能看出来他是有思想的,并且也没有丢失原著的内核讲江湖道义与家国大义。
《赴山海》之所以失败一个是原因就播出时间慢了一步,如果不是被压着放在了前年,那么穿书系统就是很新的类型就是永夜或者书卷,创新度是很关键的一个点。
其次就是这部作品本身也慢了一大步,他哪怕不改动任何地方,好好拍一部《神州奇侠》也照样会被疯狂吐槽甚至还没有现在的热度,导演也清楚的意识到这点所以才进行新编。
因为在当代哪怕是金庸的作品也很难在引发关注度和口碑度,翻拍重拍都是死路,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正规讲述道义和家国大义的传统武侠已死。
要知道曾几何时,电视荧屏上刀光剑影交错,侠客们衣袂飘飘的身影构成了整整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1983年版《射雕英雄传》万人空巷,1995版《神雕侠侣》引发街头热议,那些年,传统武侠剧是当之无愧的收视霸主。
然而时光流转,昔日辉煌难再续,传统武侠剧在当下的荧屏上几乎销声匿迹,偶有尝试者也多遭遇口碑与收视的双重冷遇,就像这部《赴山海》。
而这一文化现象的式微,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的边缘化,更折射出时代精神深处的嬗变与转型。
04我们来看传统武侠叙事有着非常明显的套路化困境就是“英雄出世-遭遇磨难-习得神功-报仇雪恨-归隐山林”,这样的故事脉络被反复使用,几乎成为不可逾越的模板。
而在人物塑造上,无非就是正邪对立、忠奸分明的二元格局,在武功设定上,无非就是内力轻功、剑法掌法的排列组合,在情感线上,无非就是爱恨情仇、家国大义的纠缠交织。
这种高度重复的叙事模式在信息匮乏时代尚能引人入胜,但在内容爆炸的今天,早已令观众产生严重的审美疲劳,当观众能够准确预测每一个情节转折,当每一个冲突解决都依赖“机械降神”式的武功突破,传统武侠的叙事魔力便不可避免地消散了。
而更为根本的是,支撑传统武侠世界的“侠义精神”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产生了非常深刻断裂。
传统武侠中的“侠”往往被塑造为超越法律的存在,以武犯禁,以个人判断执行正义,这种“替天行道”的思维模式在法治意识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已然失去说服力,当代观众也很难再认同那种快意恩仇的私刑正义,很难再被“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江湖义所感动。
我们开始质疑:
为什么侠客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为什么复仇被视为美德?为什么暴力成为解决冲突的首选?为什么那些侠客又迂腐又没有自主力?
在当下崇尚自由和讲小人物喜乐的年代,传统侠义精神中的集体主义取向也与当代个体主义价值观产生抵牾,金庸笔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在年轻人看来真就成了一种难以承受的道德重负。
当下社会更强调个人幸福与自我实现,而非牺牲小我完成大我,那种需要放弃个人情感、家庭幸福而追求江湖道义的生活方式,对现代人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与共鸣。
05我们敬佩郭靖坚守襄阳的壮举,但很少有人愿意成为郭靖。
我们开始质疑优柔寡断的张无忌,大男子主义的乔峰,开始将憨厚的郭靖与黄蓉的初相遇对标物质充足的蒙古大款与小门小户的破落小娘……
在这样的环境下在这样的情感距离传统武侠英雄越来越像是博物馆中的展品,可供瞻仰却难以亲近。
同样视觉文化的变迁也不容忽视,传统武侠依赖的实景拍摄、实地打斗、实物特效已被绿幕拍摄、电脑特效、虚拟制作所取代,其实大家的要求是更高了,要求既能实现过去的武侠片的动作水平又要特效让人震撼。
当各种特效电影构建了全新的世界,传统武侠中的“轻功水上漂”、“剑气逼人”等视觉元素已经失去了往日魅力,然后在流媒体平台提供全球范围视觉盛宴和怀旧影集之下,传统武侠剧在制作质量和视觉创新上若不能迎头赶上,便很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接着回到内核,当社会焦虑发生转向同样削弱了传统武侠的吸引力,当下年轻人面临的是高房价、职场内卷、生活成本攀升等现实压力,他们的焦虑更多关乎生存与发展,而非家国天下或江湖恩怨。
所以能够提供即时快感和放松的甜宠剧、爽剧,或是能够帮助观众掌握现实技能的职场剧、生活剧,自然会比遥不可及的武侠世界更具市场吸引力,这也是《赴山海》这类传统武侠要被改编的原因。
比如《莲花楼》为什么好评如潮,因为成毅演技?因为画面质感?因为动作?
都不是,是因为主角李相夷是从巅峰落到了凡尘,很好的诠释了“放下”的人生哲学,正好击中了普通人的心,
06巅峰的李相夷曾认为是“一剑破万法”,凡人的李莲花却知道有时“退一步”比“杀出去”更需要勇气。
《莲花楼》是用武侠外壳包裹着对生命的哲思,李莲花最终选择隐退江湖,种萝卜、逗小狗,与曾经的辉煌和解,恰似当代人在快节奏生活中寻找内心平静的隐喻。
在普通人看来真正的侠气,不在于名扬天下,而在于历经千帆后,依然选择善良与通透,所谓:“江湖道远,我以莲花为舟。”,这是《莲花楼》高口碑的原因。
而传统武侠那些身处刀光剑影的草莽江湖多少与现实生活过于脱节,难以提供情感代偿或实用价值,因此被边缘化也就成为了必然。
当然传统武侠从荧屏消失并不意味着武侠精神的彻底消亡,相反,我们也看到武侠元素正在各种新形态中寻求转化与重生。
将武侠与历史悬疑结合的唐诡,以艺术电影的方式重构武侠美学的《一代宗师》,还有将武侠元素融入二次元文化的《一人之下》等等。
这些尝试表明武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仍然具有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找到与当代观众对话的新语言。
武侠的核心就是对正义的追求、对弱者的同情、对压迫的反抗,这些人类永恒的价值诉求并不会过时,变化的只是表达这些价值的形式和语境。
未来的武侠叙事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道德困境,更立体的人物塑造,更贴近现代人心理的情感冲突,它可能需要放弃那些非黑即白的简单对立,转而在灰色地带中探索个人私情与侠义精神的当代意义。
最后某些特定时传统武侠从荧屏上的死亡并不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而是一次必要的蜕变。
那些刀光剑影或许会渐次黯淡,但武侠的精神内核仍在寻找新的载体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失去的或许只是某种熟悉的叙事套路,获得的却可能是武侠文化重获新生的机会。
所以尽管《赴山海》质量没有达到一种标准,但是剧组的努力尝试还是需要被人看到的,对于一些创新还是需要一些包容的。
因为也许当武侠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它反而可能真正融入当代文化的血脉,以另一种方式延续那个关于正义、自由与尊严的永恒梦想。
来源:景然观娱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