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喝彩?《灼灼韶华》玛丽苏爱情与精心策划的“民国傻雕”盛宴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1 21:37 1

摘要:荧幕之上,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滩,一位身世坎坷的“青楼女”眼波流转间便让富家公子神魂颠倒;一位“二婚寡妇”则以超凡智慧与魅力,使商界大亨为之倾倒。而剧中的富商公子哥们,不是智商常年掉线的“傻雕”,便是审美畸形、三观清奇的“情圣”。

荧幕之上,灯红酒绿的民国上海滩,一位身世坎坷的“青楼女”眼波流转间便让富家公子神魂颠倒;一位“二婚寡妇”则以超凡智慧与魅力,使商界大亨为之倾倒。而剧中的富商公子哥们,不是智商常年掉线的“傻雕”,便是审美畸形、三观清奇的“情圣”。

《灼灼韶华》甫一播出,便以这般石破天惊的人物设定,成功地将自己炒成了舆论的“香饽饽”。然而,在一片哗然与吐槽声中,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浮出水面:究竟是谁,在为这般脱离地心引力的“传奇”买单?又是谁,被主创们理所当然地视作了“傻子”?

《灼灼韶华》的编剧似乎对民国时代进行了一场彻头彻尾的“降维打击”。在他们的妙笔生花下,复杂的历史成了一张可随意涂抹的画布,一切皆为“狗血”让路。青楼不再是血泪交织的悲惨渊薮,而成了孵化“大女主”的速成班,琴棋书画不过是点缀,真正核心竞争力是能让所有男人一见失智的“万人迷”光环。

二婚寡妇则被赋予了超越时代局限的独立与洒脱,其行事作风之前卫、社交认可之轻易,足以令真实历史中的任何一位先锋女性瞠乎其后。这哪里是民国?这分明是编剧用现代玛丽苏模板架空出来的“异次元民国”,其唯一的历史真实性,恐怕只剩下角色们身上那几套旗袍与西装。

而作为对照组的富商公子们,则集体遭遇了“智商剥离术”。他们仿佛不是来自尔虞我诈的商贾世家,而是刚从“地主家傻儿子”培训班毕业。其行为逻辑之清奇,令人叹为观止:或是为了一个萍水相逢的青楼女子,便能将家族基业、商业伦理抛诸脑后,慷慨上演“烽火戏诸侯”的民国版;或是莫名对一位经历复杂的寡妇爱得死去活来,非但不顾及任何世俗眼光,反而将其奉为人生指南针,言听计从。他们的“傻”,并非天真淳朴,而是编剧为了强行推动剧情、烘托女主魅力而量身定制的“工具性愚蠢”。

其存在价值,仿佛就是为了证明一句:看,无论多荒诞的情节,只要男主足够“傻雕”,就能成立。

这般人物设定与情节编排,透露出主创团队一种近乎傲慢的预设:他们坚信观众是不需要逻辑、不苛求历史、更不挑剔三观的。他们笃信,只要塞够了“爽”点、“甜”宠和“逆袭”的套路,观众便会照单全收,感动得热泪盈眶。

于是,深度让位于狗血,真实屈从于套路,人物的行为不再由内在性格与时代环境驱动,而是全然服务于下一场“苏”点爆炸或剧情反转。这是一种将观众视为“情感吞吐机器”的创作懒惰,一种“我喂什么你吃什么”的盲目自信。

然而,观众果真如此“傻”吗?时代的笑声或许是最好的答案。《灼灼韶华》没有收获预期的鲜花与掌声,反而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一场全民吐槽的狂欢。网友们以犀利的幽默和辛辣的讽刺,将剧中的雷人情节逐一拆解:“这位公子的商业头脑,怕是都点在了如何破产追妻上了?”“这寡妇的知识储备,是穿越时顺便下载了百度百科吗?”“建议本剧改名《民国傻雕爱情故事》。”

这些笑声,并非全然是恶意的嘲讽,更多是一种无奈的解构。观众用幽默作为武器,反抗着被当成“傻子”的待遇,宣告着自己审美与智商的在线。这笑声,是对脱离现实的剧本最直接的打脸,也是对创作者最风趣的讽刺。

这并非个例。纵观当下荧屏,类似《灼灼韶华》这般将观众“智商”按在地上摩擦的作品,时有出现。它们共享着一种“套路化”的弊病:打着某种类型(如民国、仙侠、职场)的旗号,行的却是万年不变的“玛丽苏杰克苏”之实。其背后的创作逻辑,是数据算法下的“爆款元素”堆砌,是脱离生活的闭门造车,是对市场需求的片面且肤浅的误解。

资本追逐热钱,迷信IP与流量,忽略了内容为王的基本法则,最终生产出大量如《灼灼韶华》般“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文化快餐。

真正的“灼灼韶华”,不应是编剧臆想中脱离地心引力的“传奇”,而应根植于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真实。优秀的民国题材作品,同样可以描绘女性的挣扎与光芒,但那是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下的、合情合理的坚韧与智慧,而非开挂般的“金手指”;也可以刻画公子的痴情,但那应是基于人物性格的、符合基本行为逻辑的选择,而非工具人式的“智障”行为。

尊重历史,并非拘泥于琐碎细节,而是把握时代的神韵与枷锁;尊重爱情,并非一味撒糖,而是展现其在特定环境下的美好与挣扎;尊重观众,则是相信他们的判断力,提供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和立得住的人物。

《灼灼韶华》及其代表的一类创作倾向,恰似一面哈哈镜,照出了当前部分影视创作中的浮躁与虚妄。观众们的笑声与吐槽,则是一股清醒的矫正力量。它提醒着创作者:幽默风趣的讽刺笔法,观众自己也会用,而且用得更好。请停止把那套“众人皆傻我独聪”的剧本强塞过来。

市场的繁荣,不应由“傻雕”和“傻剧”来充数,而应由真正尊重艺术、尊重历史、尊重观众智商的作品来引领。否则,被当作傻子的,恐怕最终不是观众,而是那些一厢情愿、闭门造车的“大师”们自己。

来源:谈影论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