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计算”实验室藏在张江高科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负责人姓秦,是个三十出头、头发蓬乱、眼神却清亮如水的女科学家。她看着突然造访的林薇,脸上写满警惕。
《琅琊榜》外传之《碎钞机与星空之间》
文/鼎客儿
第八章:情感定价算法
“情感计算”实验室藏在张江高科一栋不起眼的写字楼里。负责人姓秦,是个三十出头、头发蓬乱、眼神却清亮如水的女科学家。她看着突然造访的林薇,脸上写满警惕。
“林小姐,我不明白。我们的研究非常基础,离商业化很远。”秦博士递上一杯速溶咖啡,语气疏离。
林薇没有碰咖啡。她打开平板,调出几张图片。一张是苏姨婆收藏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手稿,一张是仓库里那幅犹太铜版画,还有一张是她投资的颜料厂新开发的靛蓝染料显微结构图。
“我不是来谈商业化的,秦博士。我是来谈‘美’的。”林薇的目光扫过实验室里那些闪烁的服务器和复杂的波形图,“你们在尝试量化人类对图像的情绪反应,对吗?”
秦博士愣了一下,点点头。“主要是通过眼动轨迹、皮电反应、脑波模式……建立模型。但这非常复杂,个体的差异性……”
“我不要个体的差异。”林薇打断她,手指划过平板上那些作品,“我要的是‘共识’。一代人,一个文化群体,在面对特定色彩、线条、意象时,那些集体无意识里的情感共振。能不能……捕捉到这种‘共识的涟漪’?”
她描述了一个疯狂的构想:将苏姨婆仓库里所有藏品进行超高精度扫描,建立庞大的“情绪基因库”。同时,接入互联网海量的图像数据、社交媒体情绪标签、甚至拍卖行的历史成交数据。利用秦博士团队的算法,去分析、寻找那些跨越时代却依然能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视觉规律。
“这需要巨大的算力……而且,这几乎是在试图给‘灵魂’定价……”秦博士喃喃道,但她的眼神变了,一种科学家被挑战到极致时才会燃起的光。
“算力我来解决。‘诺亚方舟’持有几家云计算公司的股份。”林薇声音平静,“至于给灵魂定价……?”
她顿了顿,想起苏姨婆笔记里的话。
“人类几千年来,一直在用货币给一切定价,包括灵魂。我们只是尝试……定得更准一点。”
一周后,一笔不设上限的资金注入了秦博士的实验室。项目代号:“缪斯”。
林薇没有停下。她飞了一趟香港,约见苏富比那位高管。
这次,她不是在拍卖厅后排的忐忑参与者,而是在半岛酒店套房里,平静提出要求的资方。
“我希望苏富比能成为‘VeriArt’溯源技术的第一个战略合作伙伴。”她将一份合作草案推过去,“不仅仅是防伪。我们可以共同推出一个‘价值深度’版块,为重要拍品提供基于AI情感分析的价值报告,作为传统专家鉴定的补充。”
对方翻阅着草案,眉头紧锁。“林小姐,这太超前了。艺术的价值在于它的不可量化性,这是行业的共识。”
“共识是会改变的。”林薇微笑,拿出另一份文件。那是“诺亚方舟”信托持有VeriArt和那几家专利公司的证明。“或者,您更愿意看到佳士得率先拥抱这个‘未来’?”
她不是在请求。她是在提供一艘方舟的船票。选择上船,或者被即将到来的浪潮抛下。
返回上海的飞机上,林薇看着舷窗下的云海。她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过去的她,像一颗被生活的激流冲得东倒西歪的石子。而现在,她正在学习如何感知甚至引导河流的走向。
刚开机,手机涌入十几条消息。最多的是阿哲——那个搞VR艺术的青年。
“薇姐!疯了!全疯了!”点开语音,是他激动到变形的声音,“MoMA(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发来邮件!想问我们有没有兴趣把‘时间褶皱’做成他们的第一个亚洲虚拟分馆!官方合作!”
后面跟着一长串尖叫和团队其他人的欢呼。
林薇看着那条信息,笑了。她知道,这不是巧合。MoMA董事会里,有“诺亚方舟”早期投资过的数字艺术基金的代表。
她拨通阿哲的电话。“答应他们。但条件有两个:一,核心技术团队必须是我们的人;二,虚拟分馆的开幕首展,主题必须是‘苏锦与二十世纪的中国视觉情绪’。”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然后是阿哲难以置信的、带着哽咽的声音:“薇姐……我们……我们真的做到了?”
“这只是开始。”林薇看着窗外的云层,下方,上海的轮廓依稀可见。
挂掉电话,她收到秦博士的加密邮件。附件是“缪斯”系统初版的第一次测试报告。
测试对象是仓库里一百张不同年代、主题各异的宣传画。
算法给每一张画都打出了一个“情感强度指数”和“共识广度指数”。排在第一的,不是那些著名的英雄人物画,而是一张六十年代的、略显粗糙的《女拖拉机手》,画面色彩明亮,女性笑容灿烂充满力量。
报告末尾,秦博士写了一行字:“算法识别出其中蕴含的‘开创’与‘希望’情绪因子,与当前社交媒体上的某些高共鸣情绪特征高度吻合。或许,这就是跨越时代的情绪价值?”
林薇闭上眼。
她仿佛看到苏姨婆正站在那个巨大的仓库里,对她说:“看,我就说,情绪才是唯一的硬通货。”
而她,终于学会了如何聆听这种通货的汇率波动。
飞机开始下降。新的棋局,刚刚开始。
【第八章完】
第九章:价值的回响
MoMA虚拟亚洲分馆的合作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涟漪扩散的速度远超林薇想象。一夜之间,“时间褶皱”和它的联合主理人林薇,被推到了全球科技与艺术交叉领域的光束之下。
采访、合作请求、投资邀约雪片般飞来。她不再是“那个得到遗产的幸运女孩”,而是“敏锐的价值发现者与重构者”。
但林薇却在这喧嚣鼎沸中,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
她卖掉了那间破旧的出租屋,却也没有搬去顶级豪宅。她在苏州河边租下了一间宽敞的老仓库LOFT,一半自住,一半改造成了一个非营利性的“新价值实验室”。
实验室的核心,是秦博士团队那台日益精准的“缪斯”情感计算服务器,以及一面巨大的、实时流动着全球艺术品交易数据和情感指数的可视化墙。
她没有成立庞大的基金公司,而是以“诺亚方舟”的名义,发起了一个小而精的“创作者方舟”计划。
计划的第一期,只招募了十个人。名单堪称“怪异”:一个用废弃电路板制作雕塑的辍学大学生、一个致力于复原失传少数民族染织工艺的老太太、一个在抖音上用AI生成古典诗词动画的盲人程序员、还有阿哲那个依旧穷困潦倒却拒绝了一切商业合作的VR艺术团体……
选择他们的标准,并非市场潜力,而是“缪斯”系统从他们作品中识别出的、独特而坚韧的“情感指纹”。
林薇为他们提供最低限度的生活保障、顶级的技术和法律支持,以及一个承诺:三年内,不干涉任何创作,不要求任何商业回报。唯一的要求,是允许“缪斯”系统匿名学习分析他们创作过程中的所有数据。
艺术圈议论纷纷。有人说她是真正的慈善家,有人说她在进行一次昂贵的社会实验,更多人则认为她疯了,把钱扔进了毫无回报的“黑洞”。
林薇不予理会。她每天大部分时间待在实验室里,看着可视化墙上那些不断跳动的指数和曲线,像一位守望着情感海洋的航海家。
直到一年后的一个下午。
秦博士冲进她的办公室,脸色潮红,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声音因激动而嘶哑:“出来了……相关性……出来了!”
过去一年,“缪斯”系统无声地吞噬、分析着海量数据:那十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全球社交媒体的情绪波动、甚至包括天气、经济指数等看似无关的变量。
就在刚才,系统提示了一个极其强烈的正相关性。
每当社交媒体上弥漫着一种特定的、关于“科技疏离与肉身温暖”的集体焦虑时,那位用电路板做雕塑的男孩的作品图像传播量就会悄然上升。而三个月后,市场上具有类似“科技复古”风格的艺术品交易活跃度和价格,就会出现可观测的上涨。
“缪斯”捕捉到了情绪浪潮涌起时,最细微、最早的那一阵风。它比市场共识早了整整一个季度。
林薇看着那条完美契合的曲线,沉默了很久。
她拿起电话,拨通了苏富比高管的私人号码。
“我想和你们做一笔交易。不是关于某件艺术品,而是关于……‘洞察’。”
一周后,苏富比推出了一项全新的付费订阅服务——“价值风向标”。每周发布一份报告,基于前沿AI分析,提供对未来艺术市场潜在趋势的独家预测。
订阅费高昂,仅限于顶级藏家和机构。报告没有署名分析来源,只印着一个极小的标志:一艘简单的舟形轮廓。
报告的第一期,谨慎地指出了“科技人文主义”风格的潜在价值。
三个月后,当市场开始猛然追捧这类作品时,“价值风向标”一夜之间成为圈内人人渴望拥有的“水晶球”。
林薇没有从这份报告中直接赚取一分钱。她的收益,来自于提前布局——在“缪斯”提示相关性后,“诺亚方舟”信托早已通过二级市场,低调地收购了数位相关艺术家的作品。
而更大的收益,是无形的影响力。她成了那个最先感知到潮汐方向的人。
父亲已经完全康复,甚至开始在社区老年大学教国画。他不再问林薇工作的事,只是有一次看着电视上关于她的报道,轻轻说了一句:“小薇,你现在做的事情,你姨婆要是知道,会开心的。”
林薇走到实验室那面巨大的可视化墙前。墙上光点流转,曲线蜿蜒,如同宇宙星辰的运行图谱。
这里没有尖叫和狂欢,只有机器运行的低鸣和数据流动的幽光。
她想起了那个雨夜,计算器上冰冷的负数。想起了拍卖槌落下时的心跳。想起了德国律师冰冷的威胁信。
所有的暴富梦想,所有的惊心动魄,最终都沉淀为这面墙上冷静的规律。
她曾经渴望金钱,后来拥有了度量价值的尺度,而现在,她正在学习聆听价值诞生之前,那最初的心跳。
手机响起,是阿哲。他的声音不再激动,而是带着一种深沉的平静:
“薇姐,MoMA虚拟馆的‘苏锦展’下周开幕。最后的沉浸体验区,我们留白了。我觉得……应该由你来完成最后的作品。”
林薇没有说话。她走回办公桌,打开一个密封的抽屉。里面放着那把生锈的铸铁存钱罐小猪,和那枚刻着“予汝舟”的青铜币。
她拿起它们,走向实验室最中央的全息扫描台。
她知道该做什么了。
【第九章完】
第十章:予汝舟
MoMA虚拟亚洲分馆的“苏锦与二十世纪中国视觉情绪”展览,成为了一个现象级事件。
参观者通过VR设备,“走入”由苏姨婆收藏的无数海报、画稿、照片构建的历史现场。他们能听到不同年代的背景音,能“触摸”那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感受一个民族集体情感的数次剧烈转折。
展览的尽头,是最终的沉浸体验区,名为“予汝舟”。
一片纯粹的黑暗。然后,一束光打亮中央的全息展台。
上面没有任何价值连城的古董。只有一个锈迹斑斑的铸铁存钱罐小猪,和一枚静静躺在一旁的、泛着青光的“予汝舟”青铜币。
当参观者的目光聚焦其上,周围的黑暗如同潮水般退去,代之以无数流变的数字影像。
基于“缪斯”系统的实时情感计算数据流,化作可视化的光点与丝线,环绕着这两件平凡的物品。全球范围内正在发生的喜悦、焦虑、渴望、怀旧……无数情绪被捕捉、分析,形成一片浩瀚而璀璨的星海。
那枚青铜币被放大,其上刻着的星图网格亮起,与“缪斯”生成的当代情感星图完美叠加、共振。一个冷静的女声(林薇录制)缓缓道来:
“价值,从未存在于物体本身。”
“它存在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里,存在于此刻转瞬即逝的集体情绪中,存在于你对未来希望的投射之上。”
“所有的财富故事,归根结底,都是关于我们如何认知自身情感的故事。”
接着,存钱罐小猪的投币口亮起微光。参观者被邀请“投掷”一枚虚拟硬币。
当虚拟硬币落入罐中,罐体变得透明。里面没有钱,只有一道冲决而出的、由无数历史影像和当代数据融合成的光流,奔腾向前,最终在参观者面前汇聚成两个选择:
[ 追溯价值之源 ] 或 [ 驶向共识之海 ]
选择前者,你将回溯苏姨婆每一件藏品的来源故事,看到情感如何在不同时代被定价、被遗忘、又被重新发现。
选择后者,你将进入一个实时变动的虚拟交易市场,直观看到“缪斯”系统如何分析全球情绪,又如何微妙地影响甚至预测着价值的波动。
没有说教,没有答案。只有一次关于“价值”本身的沉浸式体验。
展览轰动的同时,林薇在上海的“新价值实验室”里,接待了一位特殊的访客——那位曾代表德国基金质疑她的白发老律师。这次,他身边没有团队,手中只拿着一份厚厚的文件。
“林女士,”他语气复杂,带着一丝敬意,“我代表几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客户而来。他们看到了‘价值风向标’的精准,也研究了‘诺亚方舟’的结构。”
他将文件推过来。“他们希望委托您,为他们建立一个全新的家族信托。不是传统的资产配置,而是希望……能像您为苏锦女士所做的那样,将他们的财富,转化为一种更具前瞻性、更能穿越时代风浪的‘价值形态’。”
林薇没有立刻翻看文件。
“为什么找我?”
“因为他们意识到,您卖的从来不是艺术品,甚至不是洞察力。”老律师缓缓道,“您卖的,是‘方舟’的船票。而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是最稀缺的东西。”
律师离开后,林薇独自走到苏州河边。
夕阳西下,河水波光粼粼,对岸的金融区华灯初上,勾勒出这座城市永不满足的天际线。
她想起那个雨夜,计算器上令人绝望的负数。想起手心里那枚冰冷青铜币的触感。想起仓库里无边的灰尘和苏姨婆潦草疯狂的笔记。
暴富了吗?
早已超越了那个概念。
她曾经渴望的金钱,如今只是一个数字,一个可以调用资源的工具。
她曾经仰望的权贵,如今坐在她会议桌的对面,寻求她的指引。
她曾经恐惧的危机,如今她能更早地看见脉络,甚至搭建规避的框架。
真正的梦想成真,并非得到金山银山。
而是你终于理解了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背后的原理,并且,发现自己也拥有了它。
她拿出手机,点开银行APP。那个曾经让她心跳停止或加速的数字,如今平静地显示在那里。她划过屏幕,点开另一个加密的APP。
那是“缪斯”系统的实时界面。无数光点闪烁流动,代表着人类集体情感的无声潮汐。
她看着那条关于“科技疏离与肉身温暖”的情绪曲线再次悄然抬升。
她知道,下一个价值锚点,正在某处孕育。
而她,是少数几个最先听见潮声的人。
夜风吹起她的头发。她拨通了阿哲的电话。
“下一个项目,可以启动了。主题是:‘肉身与代码之间的诗意’。”
电话那头传来阿哲兴奋的回应。
林薇挂断电话,最后看了一眼波光粼粼的河面。
然后转身,走回她那间充满了数据流和未来感的仓库实验室。
那里没有堆满钞票的保险柜。
那里有一座,正在重新绘制世界价值地图的兵工厂。
【全文完】
尾声:碎钞机与星空
十年后。
林薇站在自己基金会美术馆的顶楼露台,俯瞰着黄浦江。这里曾是一个废弃的货运码头,如今是亚洲最前沿的科技艺术地标——“舟美术馆”。
馆内正在举办一场名为《价值地图》的展览,展品是十年间“缪斯”系统绘制的全球情感波动与价值迁移的巨幅可视化图谱。参观者能看到金融危机前 Collective的恐惧如何具象化为黄金的曲线,也能看到某首流行歌曲如何意外提振了一个小众手工艺门类的交易量。
她已很少亲自参与管理。“诺亚方舟”信托和它培育的生态系统早已自行运转,像一艘精准的巨轮,航行在人类集体情绪的海洋上。她更多的身份,是一个偶尔提供“导航建议”的传奇人物。
手机震动,是一条来自秦博士的消息。经过十年迭代,“缪斯”已能近乎实时地捕捉微情绪波动,甚至开始尝试预测基于气候变迁的长期文化情绪转向。
林薇没有回复。她走下露台,穿过空旷的展厅。
最终停在一个独立的圆形展厅中央。那里没有任何高科技装置,只陈列着两件物品:
那个锈迹斑斑的铸铁存钱罐小猪,和那枚“予汝舟”青铜币。
它们被放置在一个简单的玻璃展柜内,上方的射灯投下温暖的光晕。旁边的展签上没有任何复杂阐释,只有两行字:
财富眷顾胆大者,更眷顾清醒者。
予汝舟。
她看着它们,看了很久。仿佛穿过时间,看到那个在雨夜里绝望地按着计算器的自己,看到外滩老银行里那个锐利的老人,看到仓库无边的灰尘和苏姨婆狂放的笔迹。
所有的惊心动魄,所有的权柄在握,最终似乎都是为了抵达这一刻的平静——理解了财富真正的模样。
它不是你争夺来的战利品。
它是你理解了世界运行的方式后,世界自然馈赠给你的礼物。
馆内广播响起柔和闭馆提示音。观众开始散去。
一位穿着校服的女孩却迟迟没有离开,她独自站在展柜前,入神地看着那枚青铜币,眼神清澈而专注,仿佛在努力 deciphering 某种神秘的密码。
林薇没有打扰她。
她只是微微一笑,转身悄然离开,融入了上海璀璨的夜色里。
她知道,另一段航行,或许即将开始。
而所有的方舟,最初都源于一枚看似微不足道的硬币,和一个在绝望中依然愿意伸手接住它的人。
【真正全文完】
本文为《琅琊榜》同人衍生作品,人物设定取自原著,故事情节为原创。
提醒:凡对本文标题、图片、内容,进行抄袭搬运洗稿者,一经发现,立即举报!
来源:鼎客think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