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核行业剧《直播开国大典》,于“十一”回望新中国首声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1 20:25 1

摘要:9月初,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九三大阅兵”,全国人民通过全网直播共同见证,沉浸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热烈氛围中。

9月初,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了“九三大阅兵”,全国人民通过全网直播共同见证,沉浸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热烈氛围中。

能见证仪式的庄严与辉煌,不仅源于军人们精益求精的艰苦训练,也离不开众多参与直播的幕后媒体工作者。他们以专业的态度与敬业的精神,将这一重大历史时刻清晰而震撼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代浪潮奔涌,媒介形态不断更迭,但新闻人专业的内核与精神的根基始终如一。

9月3日活动当天的总台一号演播室

国庆节即将到来,中国国家话剧院谍战话剧《直播开国大典》将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上演。故事聚焦于那些为开国大典的直播保驾护航的幕后英雄们。站在76年后的同一天,回望那荣耀的历史时刻,见证历史的声音如何穿越电波、响彻时代。

话剧《直播开国大典》首演于2021年,由国家大剧院委约创作,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并演出。在无线电频段的嘶鸣声里,光影交错重现1949年北平新华广播电台的紧张一幕——从电流杂音到开国大典的清晰宣言,男女播音员交替播报前线战讯,声浪层叠,构筑出一段铿锵有力的“声音蒙太奇”。一场与时间竞速的“天字号”任务就此展开......

剧情简介:

向上滑动阅览

1949年8月中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接到“直播开国大典”实况转播任务。天安门城楼即将迎来万众瞩目的历史时刻,向全世界宣告新中国的成立。

电台实行封闭管理。原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原国民党北平广播电台的技术人员以卢海宇、高大梅,赵英杰和梁晓瑜为代表,隶属于两个阵营,对任务不甚明朗,却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携手奋战,开启一段隐秘的共处时光。

任务艰巨,迫在眉睫。在卢海宇、赵英杰的带领下,电台围绕技术瓶颈与设备简陋等问题,展开系列攻坚克难工作。两方人员在思想认识、工作生活中矛盾不断,磨合向前。与此同时,一些潜伏的特务,伺机收集“开国大典”情报。为了防止特务破坏,电台把保卫工作放到了首位。

时间临近,两方人员在怀疑与信任之间,面对即将成立的新中国,拿出冲天干劲克服重重障碍,最终汇集为一股坚实的力量,带着集体的荣光圆满完成“直播开国大典”任务。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声”,透过北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传遍中国和世界。

庆功会上,按照中央命令,北京(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定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支从延安走来的解放军广播队伍全体转业,脱下军装走向人民。从此,如朝阳东升的新中国人民广播事业迅速发展起来。

专业播报 幕后硝烟

- 直播开国大典 -

-波长353公尺,850千周;393公尺,770千周。

-广场收声怎么收?扩音怎么扩?11万平方米的广场,要架多少喇叭?”

-这就是德律风根放大器,碳盒,受声音震动产生的信号非常微弱,修好后要进行电压及电流放大,然后再传输。”

导演田沁鑫曾表示:“《直播开国大典》是极具代表性的行业戏。这部剧专业语汇密集,细节考究,例如剧中两位主角均设定为北大无线电专业的高材生,却分属不同阵营。他们之间既有彼此欣赏的惺惺相惜,又难掩立场带来的相互猜疑。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关系,正是在一条'看不见的战线上'展开的演绎难点。两位演员不仅要精准把握微妙的情感张力,还需熟练背诵大量无线电领域的专业术语,完成高度技术性的台词表达,在戏剧冲突中建立起真实可信的时代氛围与人物专业背景。”

舞台匠心 时空对话

- 直播开国大典 -

舞台纵深向前延伸,构建出从前门大街到电台工作室的沉浸式空间,仿佛带领观众穿梭于1949年的北平街巷之中。多块投影屏分割并重构舞台,形成历史与当下的超时空对话,视觉效果极具现场感。

导演采用“即时拍摄、瞬时剪辑、实时投屏”的舞台语言,使摄像机在剧场中实时捕捉表演细节——无论是微小的道具,还是演员细腻的表情,都被放大呈现在屏幕上。两个时空的画面重叠在一起,虚实之间,让观众也跟着在历史和现实中来回穿梭,使得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导演田沁鑫曾表示:“因为舞台本身是一个狭长结构,但我们希望呈现给观众的却是一个更为开阔、更具沉浸感的纯物质化空间。因此,我们将舞台后部彻底打开,极大增强了纵向的深度与层次。

其次,由于需要要呈现新华广播电台全体人员在城楼上核查各方信号的场景——前门怎样、广安门如何等。以往公众所熟悉的,始终是天安门广场上仰望城楼的视角,却从未见过城楼内部的景象。这一次,我们将舞台构建为“从城楼内部向外看”的视角,视线一路延伸,穿过广场直至前门大街。这样一种由内而外的空间叙事,既还原了历史现场的操作细节,也创造出一种视觉新意。”

家国叙事 群像力量

-直播开国大典 -

在宏大历史叙事的光辉之下,《直播开国大典》以扎实的群像塑造,将一个个有信念亦有挣扎的广播人细腻刻画,个体的多面性托举了新中国的“首秀”,在他们身上有技术者的专注,更有时代的精神温度。

导演田沁鑫曾表示:“国话在历史上,一直具备演行业剧的功底,我们始终以培养青年艺术人才,以梯队建设作为我们的己任。这个戏主要还是考虑到青年演员的培养。”

张桐所饰演的技术骨干卢海宇,既展现出科技工作者特有的执拗与专注,又流露出知识份子在时代大变局中的迷茫与坚持。姚文旭饰演的留美工程师赵英杰,则以含蓄内敛的表演,勾勒出海外归国学人的理想与孤独。两人间从技术理念冲突到生死相托的转变,通过眼神交错与台词交锋细腻呈现,映射出大时代下个体基于家国信念的最终选择。

团队中,李君婕饰演的高大梅,欣赏中藏着一丝警惕;刘威所扮演的老夏,态度晦暗难辨、若即若离——这些看似配角却极具张力的设置,为剧情注入了不容忽视的悬疑色彩。群像之中,每一个人都成为“天字号任务”不可或缺的一环,也让观众情不自禁沉浸其间,与角色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等待历史性时刻的来临。

“天字号”任务使命必达。10月1-2日,台湖台湖艺术中心,邀您观赏一场心跳加速的信念传递,剧场见!

演出信息一览:

向上滑动阅览

2025台湖演艺艺术周

中国国家话剧院《直播开国大典》

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台湖剧场

2025年10月1-2日 14:30

出品人:田沁鑫

总监制:巩保江

监制:白雪峰、程鹏

编剧:田沁鑫、刘金妮、姜文良

导演:田沁鑫

戏剧构作:罗兵

顾问:史博华、毕连柱

播音指导:冉迪

执行导演:刘丹

视觉总监:王琛

舞美设计:李杨

灯光设计:王琦

作曲:吉 鹏、魏濛

服装设计:赵艳

化装设计:刘恋

道具设计:金继峰、王欣

音响设计:周涛

形体设计:张颖

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柯静

舞台监督:罗兰、韩济泽

技术管理:林彦华

视频导演:高一功

即时摄影导演:田园、付国栋

即时摄影导播:高志虹

创作统筹:李艳杰

制作统筹:肖罕

宣传统筹:刘颖茜

演员统筹:张妍、刘瀚中

演出统筹:娄杉

舞美统筹:郭天衢

导演助理:王斯汀、于爽

平面设计:柯静

场记:由芳馨

剧务:吴哲萱

张 桐 饰 卢海宇

姚文旭 饰 赵英杰

李君婕 饰 高大梅

刘 威 饰 老 夏

韩 青 饰 王 进

田征 饰 廖正新

马昂 饰 杨兆明

李沫颔 饰 粱晓瑜

胡晓龙 饰 徐 卫

王啓函 饰 张怀群

秦子昂 饰 杜 林

周传捷 饰 范 焘

吴哲萱 饰 郭义轩

翟冠华 饰 方莹

应雨宸 饰 丁香梅

高 昂 饰 徐小磊

陈兩婷 饰 黄曼莎

演员女;南曦、邱天、朱思

演员男:姜侠汀、肖琪蜂、李希承、张嘉、谷子、班浩凯

来源:国家大剧院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