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7年张艺谋把小说《红高粱家族》搬上了电影屏幕,人们才开始知道有一个作家叫莫言,从精美绝伦的电影画面和巩俐的表演中,人们觉得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是很了不起的。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应证了人们当初看电影《红高粱》时对莫言的评价,莫言这个作家
说一说原著《红高粱》改编为影视剧掩盖作者感情倾向的问题
1987年张艺谋把小说《红高粱家族》搬上了电影屏幕,人们才开始知道有一个作家叫莫言,从精美绝伦的电影画面和巩俐的表演中,人们觉得能写出这种故事的作家是很了不起的。2012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应证了人们当初看电影《红高粱》时对莫言的评价,莫言这个作家太了不起了。2014年在这股热潮之下,《红高粱家族》再次被改编成了电视剧,从朱亚文与周迅的爱情故事中人们再次被鼓起对作家莫言的羡慕与称赞。也就是说人们对莫言的认识与称赞完全是由电影电视中得来的,这种好感,一旦产生,便生根下来,便不容别人反驳,其实绝大部分人根本没有看过原著,不管是挺莫的人,还是反莫的人,很多人中尤其是挺莫的人,莫粉,是先入为主,定势思维,根深蒂固,人云亦云。如果这批人先看过原著,再去看电影电视剧,那么结论就会完全不同,甚至走到对立面。其实,我开初也是为莫言点赞的人,只不过后来买了莫言的大部分小说认真阅读后,再加上看了一些对其作品的评论和他的一些题词与听了他的一些讲话,才慢慢转过弯来,由喜欢,称赞,学习,效仿到不喜欢,到厌恶,最终得出结论,这样的作家即便取得多大的成就,不当也罢,反之,那是要连带祖宗都要被戳脊梁骨的。大部分莫粉没读过原著却挺莫,这不奇怪,如果读过了会感觉上当受骗,80%的莫粉就会离他而去,为什么呢?其一,基于写法。莫言采用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写法,时空错换,云天雾里,让人读不下去。至少说一般的老百姓是读不下去的,因为它不适合中国读者读书的习惯,谁会去读让人头痛以至昏昏然的作点呢?大家读小说不就是图个愉悦吗?其二,基于内容,感觉内容不真实,虽然说艺术真实来源于生活真实,又高于生活,但就是无法认可。其三,作者的感情倾向,始终让人感觉在污蔑八路军胶高大队,始终让人感觉在美化日本侵略者,这个念头一旦产生,便会放弃阅读,以至束之高阁,便会对作者的好感大打折扣。剩下的20%读的下去的,又分为几种,第一种,虽然不认可但觉得趁流量可以唯利是图的人,偶你说点正常的话,反对莫言,以此骗人点赞。第二种,感觉已然产生便不易改变的人,认为既然获了诺奖又是现阶段唯一,就是了不起。第三种仍然被洗脑的没主见的人,被死硬莫粉巧言令色忽悠的人,第四种,自视自己聪明看得清的知识分子,以大学老师居多,第五种,别有用心的人,日本雇佣的水军,日本人。后两种往往是公知与汉奸,是极少数的。
为什么观众由看影视获得的对作者的好感在看了原著后感觉被欺骗了呢?
首先来说一说看了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带给人们的感觉。观众通过影视剧对作家产生好感,却在阅读原著后感到幻灭——在当代文化消费中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普遍情况。
我们以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及其改编(尤其是张艺谋1988年的电影《红高粱》)为例,来展开分析和论述。
1. 影视剧与原著: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电影《红高粱》的成功与“净化” 张艺谋的电影《红高粱》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获得了柏林金熊奖,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电影的魅力。电影的核心是旺盛的生命力、野性和自由奔放的激情。它聚焦于两个核心故事:
· “我爷爷”和“我奶奶”狂野不羁的爱情。
· 他们与日本侵略者英勇悲壮的战斗。
电影采用了浓墨重彩的视觉语言(如红色的高粱酒、红盖头、日食时血红色的世界),塑造了一个浪漫化、传奇化的英雄史诗。影片中的抗日行为是直接的、充满血性的,最终的高潮是村民们抱着炸药和火罐与日军同归于尽,充满了悲壮的英雄主义色彩。
在这种叙事下,观众很容易对原作者莫言产生好感,认为他书写了一部歌颂民族生命力和反抗精神的壮丽史诗。
原著《红高粱家族》的复杂与“灰暗”
然而,原著小说远比电影复杂、混沌和黑暗。莫言的写作风格是“魔幻现实主义”,他的信条是把好人写成坏人,把八路军胶高大队写得坏坏的,把坏人写成好人,把日本侵略者写得没那么坏。他并非想写一个简单的英雄故事,而是要描绘一个善恶交织、好坏并存,英雄与土匪并存、生命力与破坏力共生的复杂历史图景。
2. “被欺骗的感觉”从何而来?
这种幻灭感源于几个关键的错位:
1. 媒介的过滤效应:电影是导演的艺术。张艺谋从莫言的小说中抽取了最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戏剧张力的部分,而过滤掉了大量庞杂的、心理的、灰暗的旁支叙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被提纯和简化后的故事,它更符合大众对“抗日英雄传奇”的期待。
2. 叙事视角的差异:电影采用了一个相对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而小说则通过“我”这个后代的视角来回望历史,充满了主观的想象、评判和困惑。叙述者“我”不断地在赞美祖先的野性生命力的同时,又在批判他们的野蛮和落后。这种批判性的视角,在电影中被大大弱化了。
3. 期待视野的落空:观众带着从电影中建立的“英雄史诗”期待去阅读原著,却发现原著充满了血腥的暴力、混乱的伦理关系(如余占鳌与恋儿的关系)、以及对于“英雄”自身的质疑。这种期待落差会带来强烈的心理不适,让读者觉得“上当受骗”,进而迁怒于作家,认为他的“三观”有问题。
3. 结论:我们应如何理解作家莫言?
作品充许虚构,但不是胡编乱造,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而且对已有定论的人民军队,英雄人物,不宜另作曲解。要了解一位作家,除了阅读他的作品原著,因为原著易流露他的政治倾向,感情倾向,还要了解他成长的背景写作背景写作意图,了解他在现实生活中讲话,例如题词等,都是他内心的真实写照。
总结来说,人们阅读原著的感受是完全真实且合理的。这正是文学改编中常见的现象:影视剧作为大众娱乐产品,往往简化、纯化原著的复杂性以迎合观众;而文学原著则承担着更沉重的探索使命。观众从影视剧中获得的对作家的“好印象”本身就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当回归原著时,发现一个更复杂、更矛盾、甚至更黑暗的作家,即便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欺骗”,也应该被视为一次深入理解文学艺术和历史复杂性的契机。
来源:自我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