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的《阵地》出圈的理由:刘劲的周公,王丽坤的衣品,王劲松的演技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0 22:57 1

摘要:我爸在旁边下意识地跟着哼哼,我没出声,但感觉后脖颈子一下就热了。

周末晚上,家里挺静的,就电视开着。

央一最近这部叫阵地》的新剧。

都说是部王炸,我跟老爸就窝在沙发里瞅瞅。

刚一开场,《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就起来了。

我爸在旁边下意识地跟着哼哼,我没出声,但感觉后脖颈子一下就热了。

画面里,田汉、夏衍一个个文化名人出场。

演夏衍的是冯绍峰,戴副圆眼镜。

把之前那种王爷的贵气收得干干净净,眼神里有股劲儿,不张扬。

但就是压得住场子,挺抓人。

但真正让我和我爸都“欸?”了一声的,是郭沫若的出场。

“……这不是王劲松吗?演那个……蒋校长的那个?”

我有点不确定地嘀咕。

我爸身子往前探了探,扶了下老花镜。

“还真是他。”

实在是看惯了王劲松演的“蒋校长”。

那股子精明、多疑,甚至带点神经质的劲儿,都快刻在他脸上了。

可这部剧里,他换上长衫,戴上圆框大眼镜,整个人的气场全变了。

那股凌厉劲儿,怎么说呢。

不是没了,是被他严严实实地藏在了文人的傲骨后面。

眼神里有倔强,但又是温和的,就是那种……肚子里有山河,但嘴上不轻易说出来的感觉。

演周总理的还是刘劲,他一出来,我爸就说,这气度,没别人了。

总理亲自去请郭沫若出山,主持救亡日报》。

他应承下来,说那句“就冲‘救亡’这两个字。

我郭某人义不容辞”时,声音不高,但每个字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有分量。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那个“蒋校长钉子户”的影子。

彻底被眼前这位“郭先生”给盖过去了。

我爸在旁边“嗯”了一声,特沉的一声。

我知道,这是他最高评价了。

更有意思的在后头。

剧里真有个蒋介石,还是另一位“老熟人”,特型演员海沧。

我爸这时候推了推眼镜,乐了。

“这就有意思了。老蒋可烦死郭沫若了,当年郭沫若写了篇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当王劲松演的郭沫若,在国民政府的政治部三厅里。

穿着不属于自己的制服,开始为我党组建文化队伍时。

屏幕上偶尔闪过海沧演的蒋介石。

那种感觉……我跟我爸对视一眼,都有点想笑,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两个最常演同一个历史人物的演员。

在一部剧里,一个成了笔杆子,一个还是枪杆子,就这么错开了。

这剧讲的,就是“笔杆子”和“枪杆子”两条战线。

李晨演的李克农,就是“枪杆子”那条线上潜伏最深的人。

他那张国字脸,戴上眼镜往那儿一站,是有照片里那个意思。

但更难的是演出那种在龙潭虎穴里,每一步都像踩在刀刃上的沉稳,眼神跟秤砣似的,压得住事儿。

还有王丽坤演的安娥,既是田汉的爱人,也是地下情报员。

大衣里衬着旗袍,三七分的短发,不光是扮相,更有一种随时能出鞘的利落感。

她和李克农、夏衍这些人,一明一暗,护着郭沫若这支文化界的“先锋队”。

我爸说,这剧的时间点,大概就是“瓦窑堡会议”之后,统一战线刚有点眉目的时候。

看着这些文人,用他们的笔,在报纸上,在话剧舞台上。

想去唤醒整个民族的血性,那股力量,真的一点不比真枪实弹的战场弱。

整个剧不急不躁,就跟着历史一步一步走。

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就是把那个年代一群人的选择和坚持,平实地摆在你面前。

看完两集,关了电视,屋里又静下来,我爸还陷在沙发里回味。

他半晌才说。

“那个时候的人,信念感真强。”

我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琢磨着他说的“信念感”。

这种东西,或许是我们这代人不太好琢磨,但又隐隐向往的吧。

不知道你们看的时候,有没有跟我一样的感觉?

来源:宠咖阁swf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