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阵地》:以文戏叩击历史,用演技撑起抗战剧新高度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1 00:02 3

摘要:国庆前夕,央视一套黄金档再抛重磅——抗战剧《阵地》开播仅两集,收视率便直逼2,在腾讯、爱奇艺、优酷三大平台同步上线后,更收获观众“质感拉满”“终于有能看的抗战剧了”的一致好评。

国庆前夕,央视一套黄金档再抛重磅——抗战剧《阵地》开播仅两集,收视率便直逼2,在腾讯、爱奇艺、优酷三大平台同步上线后,更收获观众“质感拉满”“终于有能看的抗战剧了”的一致好评。

这部由高希希执导的作品,没有依赖流量噱头,而是以扎实的历史叙事、细腻的人物刻画,再次证明央视对主旋律题材的把控力,也为抗战剧创作开辟了“文戏见真章”的新路径。

《阵地》的故事锚点落在七七事变前后的关键节点,避开了抗战剧常见的“战场冲锋”主线,将镜头对准了看不见硝烟的“思想战场”。剧中,一二·九运动学生游行遭镇压的消息传到瓦窑堡,教员一句“石破天惊的消息让我无法沉默”。

不仅道尽对民族危亡的忧心,更揭开了国共合作谈判背后的暗流涌动。老蒋对“合作宣言”的敷衍、对“实质性诚意”的苛责,与我党“取消红军番号、接受统辖”的让步形成鲜明对比;陈布雷为郭沫若回国据理力争时的隐忍,与老蒋对旧怨的耿耿于怀,将乱世中个体的立场与抉择刻画得入木三分。

这种以文戏为核心的叙事,并未让剧情陷入沉闷。相反,通过“电报往来”“会议博弈”“书信传递”等细节,将各方势力的角力具象化——周总理从教员“一文一武建队伍”的构想中,瞬间领会召回郭沫若的深意。

郭沫若回国时,看到街头日本武装队伍后骤然凝固的笑容,无需台词便将家国破碎的痛感传递给观众。剧中的历史事件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与人物命运紧密交织,让“抗日救国”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每个角色脚下的选择。

选角的精准,更是《阵地》的“加分项”。特型演员的稳定发挥,为剧集奠定了历史厚重感:佟瑞欣饰演的教员,褪去了刻意的模仿,以沉稳的语调、紧锁的眉头,将伟人对百姓的牵挂与对时局的洞察融入细节。

刘劲饰演的周总理,一个抬手、一个眼神,便自带温润而坚定的气场,无需过多铺垫便让观众信服;马晓伟演绎的老蒋,跳出了“脸谱化反派”的桎梏,用微妙的神态变化,将其伪善与权谋藏在“言之过早”的敷衍里,真实得令人齿冷。

而王劲松饰演的郭沫若,堪称全剧的“惊喜之笔”。作为首次诠释这一角色的演员,他既演出了文人的风骨——面对强权时眼神里的犀利与不屈,又展现了革命者的清醒——接受以民主人士身份开展工作时的坚定。

王丽坤则以素颜出镜,将角色的坚韧藏在平静的表情下,没有夸张的情绪爆发,却让观众感受到抗战背景下女性的力量。此外,冯绍峰、李晨等演员的加盟,虽戏份不多,却用扎实的表演融入群像,让整个故事的人物图谱更加丰满。

值得一提的是,高希希导演在剧中展现出的历史把控力,延续了《跨过鸭绿江》《大决战》的水准。他没有刻意渲染战争的血腥,却通过“学生游行被镇压”“街头日军巡逻”等片段。

让侵略的残酷直抵人心;也没有过度拔高角色,而是让每个人都带着时代的烙印——顾全大局的革命者、摇摆不定的政客、坚守初心的文人,这些复杂的形象,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的社会缩影。

在流量剧扎堆的当下,《阵地》的热播犹如一股清流。它证明抗战剧无需依赖猎奇情节或激烈冲突,只要沉下心挖掘历史细节、打磨人物塑造,便能打动观众。随着剧情推进,国共合作的后续发展、郭沫若如何以笔为枪开展工作,都将成为新的看点。

这部开播即火的作品,或许不仅能刷新抗战剧的收视纪录,更能为同类题材创作提供“以文塑魂、以情动人”的新范本——毕竟,真正的历史剧,从来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刻,而是对当下的深情叩问。

来源:长白0h4g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