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藻心中满是忧伤,她认为小贝对她的感情并不深厚,若非海萍的存在,她或许就不会存在。尽管小贝对她呵护备至,却对海萍的态度冷淡。
#蜗居#在电视剧《蜗居》中,宋思明这个老男人形象引发了广泛讨论。
他表面上温文尔雅、学识渊博,实则处处展现着"好为人师"的控制欲。
这种看似善意的指导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
通过他与海藻的互动,我们能够窥见这类中年男性在权力、欲望与自我认同之间的复杂纠葛。
01
海萍因苏淳所借的六万元高利贷而回家哭泣诉苦,让身为妹妹的海藻心急如焚。
海萍离去后,海藻着手寻找小贝的存折,意图用小贝的资金为海萍偿还债务,然而遭到了小贝的拒绝。
小贝的拒绝理由相当直接,他愿意借出部分资金援助海萍,却不愿将小贝与海藻的未来一同赌注在海萍的家事上。
海藻心中满是忧伤,她认为小贝对她的感情并不深厚,若非海萍的存在,她或许就不会存在。尽管小贝对她呵护备至,却对海萍的态度冷淡。
海藻意识到先前是姐姐在给予她帮助,而如今她必须反过来支援姐姐。然而,她不禁疑惑,究竟从何筹集这笔款项?在她所能想到的人中,唯有宋思明。
海藻向宋思明寻求资金援助,而他向她透露的那番话,实则是对她最精妙的算计。
他说:
凭借我多年的从业经历,我深知只要金钱能够解决的事,通常并非什么重大难题。在我看来,人的一生或许能够背负金钱的债务,但却无法承受情感的负担。背负金钱债务,你仍有偿还的可能性,然而一旦承担了情感债务,或许直至生命的终结,你仍会感到愧疚。实际上,换个角度来看,你是个富有情感和道义的好女孩。小贝理应感到欣慰,因为你定会铭记所有曾给予你恩惠的人。我并不赞同小贝的观点,一个人若连对亲人都不肯关心,又怎能期待他对他人有所照顾呢?
宋思明首先以一位理解万分的兄长身份为海藻鸣不平,强调海藻帮助姐姐的做法是正确的,紧接着他又称赞海藻是一个富有情感和道义的人。最终,他明确指出,一个人若连亲人都不顾,那在其他方面更是难以依赖。
宋思明身为秘书,此言一出,看似是在支持海藻,然而深究其意,关键所在却是他尾句的言辞。他看似在赞美海藻的忠诚与义气,实则是在微妙地指出小贝对家人的忽视。
他说这些话,根本就是在挑拨海藻和小贝之间的关系。
02
果然,海藻委屈地说:“很可惜,小贝不这样想。”
然而,小贝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他的道理。确实若金钱能够解决的事,便不构成难题。然而,我的困境在于:我身无分文,贫困潦倒,我能怎么办?
海藻心中满是委屈,宋思明的话语直击她的内心深处,她困惑不解,为何一个陌生人竟能够深刻理解她的感受,而与她最亲近的小贝却无法体会她的心情?
宋思明看到海藻果然上钩,他赶快补刀。
“小贝不这样想,你也要理解。因为他输不起。人之所以慷慨,是因为他拥有的比挥霍的多。我们把慷慨作为一种赞美,是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尤其是对并不相干的外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你和小贝都没有错。错在阅历和人生的经历还不足以看穿这一切。”
宋思明的这段话更具破坏力。他表面上似乎在劝导海藻去理解小贝,然而紧接着便指出小贝根本无法承受失败。这实际上是在对小贝进行贬低。
接着,他提及自己的大方,暗示自己之所以能如此慷慨,是因为他拥有得更多。
最后一句,他再次试图挑拨海藻与小贝之间的关系,称小贝不愿意对那些与他无关的人付出。通过使用“不相干的人”这一表述,宋思明实际上是在证明小贝对海藻并无真爱。
何为杀人诛心?这正是!表面上看似和颜悦色,看似无微不至地关心你,实则每句话都在暗中挑拨离间。
宋思明年纪上超过了小贝,社会地位上也高于他,且经验更为丰富。然而,他却做出了失身份的举动。他难道不清楚,在海藻面前提及这些会对他们的感情产生怎样的影响吗?
即便如此,他还是无视身份地发表了言论。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海藻,而小贝,正是他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他必须将这个障碍消除。
宋思明对海藻的计谋可谓是狠辣至极,这位表面上和蔼可亲的大叔,为了赢得海藻的芳心,竟然不惜采取最卑劣的手段,试图挑起两人之间的矛盾。
最后,宋思明抛出了拉她下水的陷阱,说:“海藻,我觉得你借钱的理由很充分,非常打动我。请你允许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帮你解决这个其实根本不算烦恼的问题。”
这番话就是在跟海藻谈交易,他这次虽然答应了借钱,但谈完话一直没给。直到海藻向他献身之后,才给她送去6万块现金,由此两人开始了罪恶的纠葛……
03
《蜗居》通过宋思明这个角色,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导师陷阱"。
许多中年男性将指导年轻女性视为理所当然的权利,却很少反思这种行为背后的权力不平等。
法国思想家福柯曾指出,知识与权力密不可分,某些人正是通过垄断"正确知识"的定义权来维持支配地位。
宋思明的悲剧在于,他最终也被自己的操控游戏所反噬——当他发现海藻并非完全受控时,那种失控感彻底摧毁了他的心理平衡。
这部剧给当代社会的启示是深远的。它提醒年轻女性警惕那些过分热情的"人生导师",他们的指导可能包裹着隐形的枷锁;
也警示中年男性反思自己的"好为人师"冲动,这种看似善意的行为可能源于未被正视的心理缺失。
健康的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而非单方面的教导与服从。
来源:小温说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