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热潮下的北疆文化传播与现实意义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20 14:59 1

摘要:在当下文化娱乐市场中,微短剧以“单集几分钟、剧情高密度”的特征迅速崛起,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新主流。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微短剧用户规模突破6.62亿,经常观看用户占比达59.7% ;2024年行业上新3万余部

微短剧热潮下的北疆文化传播与现实意义

作者︱孙树恒

一、微短剧:席卷全国的视听新风口

在当下文化娱乐市场中,微短剧以“单集几分钟、剧情高密度”的特征迅速崛起,成为大众娱乐消费的新主流。据《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5)》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国内微短剧用户规模突破6.62亿,经常观看用户占比达59.7% ;2024年行业上新3万余部,市场规模达505亿元(2025年预计增至677.9亿元),远超2024年中国电影425.02亿元总票房,彻底重塑文化市场生态。

微短剧爆火的核心,是契合了快节奏生活下的“碎片化娱乐需求”,且制作周期短、成本可控的优势吸引腾讯、爱奇艺等平台入局。但行业同时面临同质化困境——部分作品陷入“霸道总裁”“重生穿越”等套路化创作,甚至触碰低俗红线,为此2025年初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分级审核通知,推动行业从“流量驱动”向“价值深耕”转型。

二、以文化为核,激活北疆宣传新动能

在全国热潮中,内蒙古依托草原文化、民族风情,以“文旅融合”为切入点,推出《草原上有风》《万里茶道》等作品,其中《草原上有风》更通过分享会引发行业热议,成为北疆文化传播的标杆;王路沙团队的《万里茶道》则拓展创作边界,串联北疆与荆楚文化,让微短剧成为地域历史传递的“新窗口”。

(一)《草原上有风》:从作品到分享会,让草原风情“可感可及”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第六批推荐作品,《草原上有风》以15集、每集3分钟的体量,讲述城市白领林悠然遇险被牧民巴图救助、在草原重拾勇气的故事——全剧在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拍摄,既展现草原壮丽风光,也传递各族人民团结和谐的图景。2025年7月18日,该剧在自治区第九届文博会上举办作品分享会,进一步扩大文化影响力。

分享会由该剧男主角巴图的扮演者任道成主持,明确作品由内蒙古出版集团携手内蒙古报业中心、内蒙古驿者文化传媒公司联合出品,旨在打造“看得见、传得开、记得住”的北疆文化新名片。会上核心观点与创作细节如下:

青年导演张杰华表示,创作拒绝“只拍风景”,更聚焦“草原上的人”——通过草原人的生活智慧、对自然的敬畏,用轻量化视听语言让观众“走进”草原,为“跟着剧情去打卡”提供可能。

著名导演王新民肯定青年团队“扎根生活、挖掘文化内涵”的做法,直言该剧“用微短剧快节奏讲有厚度的草原故事”,同时直指行业同质化问题(“一部剧爆款,十部、百部跟风,台词镜头雷同”),鼓励团队坚持原创,为微短剧繁荣注入动力。

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秘书长杨扬指出,分享会让“跟着微短剧去旅行”模式受关注,为文化传播与旅游推广指明新方向;内蒙古品牌协会会长贺军则认为,该剧成功关键是“用情感共鸣引发观众自发向往”,而非硬销旅行,堪称文旅推广的“轻骑兵”。

剧中除女主角(北京演员曹伟诺)外,任道成(巴图)、思潮(阿木尔)等均为内蒙古本土演员,台词融入蒙古语问候,让北疆文化表达更鲜活。

(二)王路沙团队《万里茶道》:串联历史与当下的文化叙事

《万里茶道》系列以“微短剧+短视频”形式,挖掘内蒙古在茶道中的历史地位,同时延伸至全国茶道沿线记录当代故事。2025年9月,团队先从张家口出发,跨越1000公里至河南赊店古镇拍摄山陕会馆等遗址,后星夜兼程南下武汉,开启三天密集取景。

拍摄点位与文化意义:覆盖吉庆街、顺丰茶栈旧址(重点拍“采茶-运茶-交易-饮茶”全流程雕塑群)、汉口火车站(京汉铁路助推汉口成“东方茶港”)、江汉关(近代通商口岸见证茶道繁华)等14处点位,串联北疆与荆楚茶道记忆。

创作细节:团队分两组昼夜拍摄(深夜赴汉口江滩拍夜景),在武汉博物馆邀请讲解员郭维婷解读茶路文物,确保历史元素精准传递。

叙事价值:以“历史+现实”双线索跳出“单一风光展示”,既丰富北疆文化宣传维度,也让全国茶道沿线历史价值被重新关注。

三、微短剧的现实意义:从“内容传播”到“价值赋能”

内蒙古微短剧的实践(含《草原上有风》分享会的行业探讨),不仅响应微短剧“精品化转型”,更在文化传承、文旅发展、形象塑造层面展现独特价值,《青城里巷子外》研讨会则进一步补充了“市井视角”的实践注解。

(一)文化传承:让北疆文化“活”在当下

内蒙古拥有草原、茶道等文化遗产,微短剧通过“故事化嵌入”实现“活态传承”:《草原上有风》用本土演员、蒙古语细节还原草原生活,《万里茶道》以遗址拍摄唤醒历史记忆;《青城里巷子外》研讨会(由内蒙古王新民影视工作室组织)更聚焦呼和浩特市井,主张“从生活里打捞烟火”,通过老巷递糖、早市留早点等真实片段,让北疆文化从草原延伸至城市街巷,传承维度更丰富。而《草原上有风》分享会强调的“原创”,则为文化传承提供了“有厚度”的创作保障。

(二)文旅赋能:打通“内容引流”到“实地消费”的链路

微短剧的传播力直接转化为文旅“流量红利”:《草原上有风》播出后,对锡林郭勒盟正蓝旗“草原打卡路线”,进一步强化“情感共鸣引向往”的效应;《青城里巷子外》团队走访呼和浩特大召寺,将老建筑与现代设施反差融入创作,打破内蒙古文旅“季节性依赖”;《万里茶道》对武汉、河南遗址的拍摄,也为沿线文旅注入新话题。

(三)形象重塑:打破刻板印象,展现立体风土人情

微短剧用多元题材打破外界对北疆的刻板认知:《草原上有风》展现草原人的纯朴与智慧(非仅“辽阔风光”),《青城里巷子外》聚焦社区治理、非遗传承等城市活力,《万里茶道》呈现北疆与沿线城市的历史联结——这种“多元真实”的创作导向,让内蒙古从“遥远北疆”变为兼具自然美、文化韵、发展力的立体区域。

四、深耕题材,让北疆故事传得更远、更久

从《草原上有风》的“草原叙事”与分享会的“原创倡导”,到《万里茶道》的“跨地域文化串联”,再到《青城里巷子外》的“市井挖掘”,内蒙古微短剧的实践印证了一个核心: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扎根地域文化、坚持原创、回应时代需求。

对于微短剧,若持续以“文化为核、情感为桥”深耕题材,必将在全国微短剧行业中形成北疆独特品牌,让北疆故事、全国茶道故事传得更远、更久,为行业“价值转型”提供生动样本。

(作者档案:孙树恒,笔名恒心永在,内蒙古奈曼旗人。蒙域经济30人专家组成员,呼和浩特市政协智库专家。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副会长,内蒙古诗书画研究会高级研究员兼副秘书长)

来源:阳光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