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主演李晨演技受质疑,王劲松冯绍峰表现亮眼,收视未达预期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7 14:53 4

摘要:电视剧《阵地》一上线,就被观众盯上了,央视一套的大剧加上抗战主题,本以为会是一锅好饭,结果出来的味道却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收视率下面,最扎眼的就是主演李晨,大家原本还挺期待这部剧,阵容摆在那儿:王劲松、冯绍峰这样的戏骨都加盟了,剧组底子明明不差,最后却让观众看

电视剧《阵地》一上线,就被观众盯上了,央视一套的大剧加上抗战主题,本以为会是一锅好饭,结果出来的味道却让不少人皱起了眉头。收视率下面,最扎眼的就是主演李晨,大家原本还挺期待这部剧,阵容摆在那儿:王劲松、冯绍峰这样的戏骨都加盟了,剧组底子明明不差,最后却让观众看得直抓耳挠腮。

说实话,观众的失望不是没有缘由。李晨这次演的主角李克农,是个“高级特工”角色,应该是气场全开,眼神里能掏出刀子那种。结果,李晨这一上来,两眼像是没睡醒,完全找不到人精儿的劲儿,说话吐字清楚,但台词就跟读课本差不多,生生把一个有张力的大人物演成了打卡上班的小白领。戏里戏外都感觉他像是在应付任务,眼神总是游离,完全看不到角色的那股子魂劲儿。

其实大家之所以能看出李晨的状态不对,是因为这部剧的对照组太显眼了。王劲松演啥都稳,角色的层次、情绪到位;冯绍峰也是真能透过屏幕把你拉进角色里,一个眼神就能把观众的心勾住。两边对比,相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李晨这边就像是去凑数,台词和情绪都是硬邦邦的,感觉角色和演员之间还有一堵墙。

剧里其他人怎么演的?就是你一眼看过去,人家都情绪饱满,眼里有光,话说出来是带着劲儿的。李晨这边,等镜头一切,整个气氛一下冷下来,既不紧张也不投入,仿佛就是来走个过场。观众看了两集,感慨最多的就是“憋屈”——好演员能把戏撬开,坏演技让好剧情卡壳。

说起来,抗战题材的剧,观众都熟门熟路了。套路很清楚:故事要有激情,人物要有力量,台词要有火花,演员至少得有点让人信服的气质。这一波制作班底是靠得住的,配角队伍更是比主角还能撑得住台面。偏偏最关键的位置掉了链子。原本可能有人觉得“李晨虽然不惊艳,可也不是那种拉胯型”,但这一对比,真的就像是把木头塞进了燃烧的炉子里,怎么烧都不着。

为什么这次的李晨这么被吐槽?观众说得很直接:比他以前状态差多了。有人怀疑是不是选角本身就有问题,《阵地》请来李晨演李克农,一开始就让老观众揪心,还是怀着一丝“期待他能突破”的心理点进去,看过才发现是自讨没趣。

如果单说李晨本人的演技,其实他的底子不算太差,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这次的角色,不光需要外形硬朗,还要求内心戏丰富,情绪细腻,要有一股子锋芒毕露的劲儿。结果偏偏就是最重要的这点没演出来。一条直线下来,表情单调,眼神无光,情节推进没劲头。就算有调动,也都像是被导演写了提词卡,自己硬抠的。

这年头,一部电视剧想要打动人,最怕演员“神游”,观众的注意力其实很脆弱,只要你角色假了,整部剧都立不起来。《阵地》其实在剧情布局、历史还原上做了不少细活,可惜主角出场就让大家出戏。这种感受就像是买了一件好看的外套,领口全是线头,越看越不顺眼。

看剧的时候,很多观众都会拿主角和配角比一比。王劲松那种演技,举手投足之间都是戏,哪怕是细微的一个皱眉,都是情感的表达。冯绍峰年龄和李晨差不多,可演起来就是有灵魂,有火花,镜头捕捉下来的每个瞬间都够观众回味。李晨和他们同台,压力本就大,结果越比越尴尬。有网友调侃,“别人是打仗,他是睡觉”,这话其实也反映了观众的真实感受。

演员本身的“在状态”与否,其实很影响整体剧的节奏和吸引力。观众都希望看到的是角色与演员合二为一,毫无距离地把观众拖进故事。如果你演的是高级特工,却没有那种锋利、敏锐的气场,谁看了都觉得没劲。《阵地》的李晨,不仅没让角色活过来,反倒让剧情变得像流水账。

剧集上线之后,观众的反馈很快而且很直接,收视率就是最现实的“分数线”。这回的抗战大剧没“炸雷”,很多人其实挺惋惜:好题材,好阵容,结果演不出感觉来。网友纷纷表示,主角李晨成了最大硬伤,哪怕王劲松、冯绍峰等老戏骨再强,也带不起来剧情的张力。真就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一个主要演员不给力,好戏也就下不来台。

从选角上看的确存在问题。李克农这个角色的存在本就需要有历史分量和个人魅力,而李晨这次的表演明显和角色气场有距离。有人总结说,“强扭的瓜不甜”,这角色是真不适合他 ——哪怕他努力,但最后还是差了那一口气。就算台词清楚也好,动作到位也罢,只要没把精神劲儿演出来,就是白搭。观众的体验也随之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阵地》本身除了主演演技被诟病,其他方面其实做得不差。场景搭建到位,历史细节讲究,配角都在尽力让剧情丰富饱满。王劲松是那种“戏如人生”的演员,冯绍峰的转换和情感共振也是剧中的亮点。如果主角能扛得起来,整体的观剧体验也许会翻一番,可惜这回就是卡在了最不该卡的地方。

大家讨论这个演技问题,其实也是希望国产剧能持续出精品。大制作不等于大效果,真正的好戏不能靠堆资源,更要靠演员的“入魂”。观众不是挑毛病,而是看重一部作品的整体质感。这种情况下,一旦主角失去灵魂,其他配角再努力也是无力回天。

现在翻开评论区,观众的声音五花八门。有人说“眼神太呆”,有人说“台词都撑不起来场面”,更有人拿以前的李晨角色做比较,觉得这次真的是滑坡严重。也不是大家刻意针对他,但《阵地》这类题材对主演要求高,不能只靠形式,还得有内容和深度。

其实国产剧选角老问题,主角一旦选错,不管剧组怎么拼,也很难达到理想效果。这次的收视率也算是让剧方清醒了一把,观众的口味变了,更希望看到和谐有劲的表演,对眼神、情绪这些细节的要求越来越高。李晨的此次“滑铁卢”,说穿了就是观众期待没达标。

当然,也有人替李晨说话,觉得一两集定不了大局,后面有可能慢慢进入角色。只不过,这种希望在强劲的老戏骨和鲜明的对照里显得比较渺茫。毕竟,一部剧是否能吸引观众,最核心的就是主角演技的说服力。能带动大家“沉浸式”地看下去,就是好演技。

剧集的市场表现,其实已经说明问题。《阵地》的口碑和收视成反比,这背后就是演员和角色之间的错位。有实力的配角再优秀,主角没拉住剧情,整体还是散了。观众追剧追的是感受,情感没到,故事再精彩都白搭。如果说《阵地》能给后来的国产剧什么启发,那就是:好班底缺不了好演员,好演员不能“掉线”,一个合适的主角能让剧集起飞,反之则让一切都慢下来。

话说回来,这种表情和情绪的“掉线”,不是演员自己想掉就能掉的,是对角色的理解、投入和反复琢磨后的自然反应。如果只把台词背出来,把行动做出来,是达不到观众对角色“灵魂和火花”的需求。《阵地》这次的最大遗憾,就是这种差距让整部作品失去了本该有的高度。

观众的期待其实很朴素:角色有魂,演员用心,剧情够劲。不管是历史大戏,还是情感剧,演员不能只是“合格”,还得有点“超常”。李晨这次的表现让大家看得很闹心,也只能叹一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优质的剧本和配角配班,还有赖主角给力,缺了这一环,结果显然不理想。

就是这场看似万事俱备的抗战大剧,最后还是被一个选角决定带偏了全局。《阵地》想造新高,结果卡在了演技这一关。不少观众说完“失望”两个字,还是不免遗憾:好的戏,需要全部做好功课,哪一环都不能掉。“主角不在状态,配角再亮也照不亮全剧”,这话不假。

看戏嘛,追的就是一口气。主角撑得住,这气能一口到底;撑不住,大家就只能各自散去。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来源:荧屏故事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