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上线“微剧场”“短剧场”,到发布“百部港片计划”“万集普法计划”,动作不断,力度不小。
去年,爱奇艺终于“放下身段”,全面入局微短剧市场。
从上线“微剧场”“短剧场”,到发布“百部港片计划”“万集普法计划”,动作不断,力度不小。
到了今年,平台短剧上新量突破万部,增长是有了,但用户不但没回流,反而又流失了4500万人。
很多人看不懂,都做到这份上了,为啥爱奇艺还没能抓住短剧的风口?
而且同样做微短剧,红果短剧一个《家里家外》72小时就突破了10亿播放,腾讯视频的《逆天成仙》也轻松突破7541万,爱奇艺最火的《成何体统》,总播放量还不到4700万。
问题可能不是做得不够多,而是方向出了偏差。
回头看,爱奇艺不是没做功课。
从2024年9月开始,他们就正式上线“微剧场”和“短剧场”,主打1到5分钟的竖屏短剧和5到20分钟的横屏短剧。
一个主攻银发群体和男女频,一个涵盖古言、现偶、悬疑等多个类型,更新频率也都在每周一到两部左右。
内容也下了血本,开始把“长剧爆款方法论”“IP多元变现经验”都往短剧领域搬。
想通过长视频积累的那套技术、内容和经验,去复制短剧的成功。
这听上去没毛病,但落地后效果不佳。
数据是实打实的,2025年第二季度爱奇艺营收为66.28亿元,同比下降10.9%;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1.34亿元,同比下降高达294.67%。
哪怕微短剧上线数量突破万部,哪怕几乎砸上了公司全部的内容开发资源,但最终换来的还是一连串的负增长。
今年2月,在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大会上,CEO龚宇曾公开指出,一些平台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搞排他合作。
这个说法不是空穴来风,但从时间线来看,不能解释全部问题。
腾讯视频早在2023年4月就推出短剧集群剧场,比爱奇艺早了一年半。
红果短剧App于2023年8月上线,不到一年半时间月活就接近1.6亿人,成长速度惊人。
这些平台在没受到所谓“排他协议”限制之前,就已经做出了成绩。
这说明平台之间的资源倾斜或政策压制只是表象,背后更本质的原因,还是谁更懂用户,谁更懂短剧。
爱奇艺的问题也许就在“过于坚持内容气质”上。
在2024年初,龚宇曾明确表示:爱奇艺不会深度参与微短剧市场,因为审美标准、人才储备与长视频有较大差异,只会有限涉足。
那时候他追求的是“高品质、有思考”的内容理念,可短剧从来就不是“短一点的电视剧”。
爱奇艺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龚宇
短剧的核心在于“情绪张力”,观众进来看的是反转、爽感、戏剧性,不是人物成长、情节铺垫。
长视频习惯40分钟起步的线性叙事,强调审美统一和长线运营。
短剧则讲究快节奏、高冲突、强钩子,每5秒就要留一个点刺激用户继续看下去。
爱奇艺始终想用“写剧本”的逻辑来做“写梗”的活儿,自然难以驾驭。
再多爆款逻辑、再多IP重组,只要没理解这个平台的“语法”,做出来的短剧就像一篇用规范文言文写的热搜微博。
不难看,但也没人会转发。
以红果的《家里家外》为例,不讲大明星、不铺设长线剧情,就是把家庭矛盾、亲情对抗、道德拉扯这些老百姓身边的情绪,浓缩在短短几分钟内讲清楚了。
这类内容未必高端,却极其有效。
对比之下,爱奇艺最火的《成何体统》即便位居猫眼短剧热度榜第二,却播放量连5000万都没到。
这是典型的“方法错配”,短剧需要的是能看懂用户情绪的叙事能力,不是技术上叠加多少层光影、引进多少IP。
爱奇艺这场从内容到商业的转型尝试,确实做出了许多动作,甚至不惜“脱掉长衫”,进入自己曾经瞧不上的市场。
但“书生气”不去,转型只会停留在形式层面。
微短剧不是长视频的压缩包,它是另一种创作语言,也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内容逻辑。
转型成功不是把旧的搬到新的平台,要重新学习、重新理解内容的表达方式。
放下架子还不够,还得放下那一整套自我感动的内容标准。
不然,再多的投入、再多的上线量,也只是徒增内容库存,难以真正影响市场曲线。
来源:知语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