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灼灼韶华》里最让人揪心的片段,就是褚韶华亲手把大姨和兄嫂推进了河。很多观众看到这里,觉得这一幕是褚韶华性格的转折点,是她终于对逼迫自己的亲人下了狠手。
《灼灼韶华》里最让人揪心的片段,就是褚韶华亲手把大姨和兄嫂推进了河。很多观众看到这里,觉得这一幕是褚韶华性格的转折点,是她终于对逼迫自己的亲人下了狠手。
但其实,如果你细细琢磨,会发现这场戏的细节里,藏着比“狠绝”更复杂的东西。
表面上,看起来褚韶华冷静而果决。白天陪他们吃喝,一副毫无防备的姿态,甚至还带他们去买衣服,好像全无戒心。可谁注意到当晚的安排?
褚韶华带他们不是随便走走,而是挑了一条小桥边僻静的路。这可不是巧合。她早已听到他们勾结的阴毒计划,心里明白:如果再留情面,结局只会是自己进人牙子手里。
观众只看到“推”的瞬间,却忽略了复杂心境:恐惧、悲凉,还有彻底断裂后背水一战的狠劲。褚韶华这一推,推掉的不只是眼前这几个亲戚,而是整个吞噬她多年的原生家庭。
事后,风波并没有就此平息。大姨的儿子寻亲来到上海,探长嗅出了蹊跷,怀疑褚韶华就是凶手。探长又把这个怀疑传给了褚家表哥,于是才有了那场质问。
对于一个在外奋斗的女人来说,被亲人“拉下水”已经是恶毒至极,如今还被表哥怀疑,褚韶华内心再度被撕开。她不能承认,也不愿承认。因为承认就意味着自己是真的“恶女”,可实际上,她只是自保。
如果没有后面的人出手,这一桩杀人疑案可能会彻底压垮褚韶华。
这时候,立大功的其实是闻知秋。
多数观众记得他是那个温柔写信、痴心等待的男人,却容易忽略,他在关键时刻,是那个替褚韶华解围的人。
面对表哥的质问,褚韶华再激愤也没法自证。她只知道自己没有错,却缺乏证据。偏偏闻知秋站了出来,把整个阴谋摊开讲清楚。他拿出大姨捏造的女孩照片,揭露他们企图冒充陈萱的犯罪计划。
正是这些铁证,让表哥愣住,也让表哥不得不正视:这桩事,真不是褚韶华凭空捏造。大姨和兄嫂的所作所为,的确够阴够狠。
闻知秋的话,直接帮褚韶华挡下了最大的一个嫌疑。如果换个人,不仅褚韶华洗不清,甚至可能要为“杀害至亲”背上罪名。这一功劳,谁都代替不了。
很多人把闻知秋和褚韶华的爱情,理解为审美上的吸引,或者是性格上的互补。但在这一场风波里,你才会看清他们真正的默契。
褚韶华心里知道,有些事自己即便能做到,也必须有人替自己说。因为她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女人”,在那个年代,女人的话往往站不住脚。她的愤怒,在别人眼里很可能就是心虚。
闻知秋却偏偏能在关键时刻,把话讲到根上,把大家的注意力从“女人的怒火”引向“亲属的阴毒”。他的身份、他的冷静,替褚韶华撑起了最后一道屏障。
这就是两人真正的搭配——一个在刀口上狠下心,一个在背后安静补最要紧的刀。
细思极恐的地方就在于,如果没有闻知秋呢?
假设这场戏里,褚韶华孤立无援,她将面对的是来自外界的警察怀疑、内心的道德拷问,以及亲戚的指控。她会不会一路被逼下去,最终真的崩溃?
换句话说,褚韶华推人下河,是为了生存,而闻知秋站出来说话,则是为了“保全她能好好生存下去”。这是两种层次的配合。
从这个角度讲,褚韶华杀伐果断,闻知秋才是背后那根撑着的支柱。
这也是为什么说“闻知秋立大功”。
褚韶华能从此安心出国求学,开启新的人生,是因为闻知秋靠着这一番解释,把她从成人世界里的口舌与质疑中解脱出来。否则,她带着“亲属疑凶”的身份,哪怕再有能力,也难以立足。
很多观众感叹褚韶华勇敢,却没意识到,她的勇敢能延续下去,其实是闻知秋“善意的背书”在撑着。
这份功劳,并不浪漫,更不华丽,却实打实重要。
《灼灼韶华》让人反复心疼的地方就在这里。褚韶华用尽力气抵抗原生家庭,终于狠到亲手推他们下河,可外界从未真正善待过她,总有人张嘴怀疑。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闻知秋适时的挺身而出,才让褚韶华活在“清白”的身份之下,有机会去拼新的未来。
很多观众抓住了“推亲人入河”不放,却忽略了一个更关键的细节:如果没有闻知秋,她可能早已万劫不复。
所以说,褚韶华狠,闻知秋稳。一个刺刀见红,一个暗中解围。这样的组合,才让《灼灼韶华》走出了最惊心动魄的结局。
来源:影探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