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期,由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八套圆满收官。电视剧以上世纪20年代鲁南农村天牛庙村为背景,由一场替嫁展开宁、费、封三个家族半个世纪间的兴衰往事,并以此为切口试图还原那个动荡年代里鲁南农村的风土人情、人性百态,以及社会变迁。
▲《生万物》剧照
近期,由赵德发长篇小说《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在央视八套圆满收官。电视剧以上世纪20年代鲁南农村天牛庙村为背景,由一场替嫁展开宁、费、封三个家族半个世纪间的兴衰往事,并以此为切口试图还原那个动荡年代里鲁南农村的风土人情、人性百态,以及社会变迁。
贯穿《生万物》全剧的关键词是“土地”,围绕着土地,全剧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乡村生活史画卷,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年代气息。剧中各家族人物围绕土地展现出不同的性格与命运。剧中人物既有对土地的热爱,又有时代造成的局限性。宁学祥即使女儿被土匪绑架,也不舍钱财和土地去救女儿。封二从父亲手里继承了18亩地,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如何通过购买、置换等方式获得更多的土地,可以说土地就是他活着的全部意义。封二一母同胞的弟弟封四却截然不同,他好吃懒做,不愿意在土地上付出辛勤的劳动,总是想着不劳而获,因为贪吃贪喝将仅有的土地“卖”给宁学祥,自己一家失去了土地,也失去了生活来源。封铁头作为封家的年轻一代,在土地革命中成了带头人,他身上既有对土地的渴望,也有对时代变革意义的认识不足。
从艺术呈现这一层面讲,剧中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和对细节的雕琢是具体而生动的,每一位演员都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揣摩、演绎得淋漓尽致。比如剧中铁头娘晕倒在田垄上,封二第一时间是去“抢修”刚拢起来被身子压倒的田垄,这一细节将封二对土地的珍视刻画得入木三分,使得人物形象变得立体可触,真实可感。又如封铁头带头革命,实际是将革命视作获取土地永佃权的捷径,当他重新获得13亩土地的永佃权后,只愿在地边搭建的窝棚里日夜守护着自己的庄稼。这生动地展现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要意义,不仅是个人生存的保障与精神寄托,更是家族兴衰荣辱的根本。
然而,相较角色的诠释和细节的雕琢,剧情的走向不免失色良多。一方面,或许是为了迎合更多观众的喜好,顾忌观者的感受,对剧中人物尤其是主角过度美化、理想化,最终导致共情的流失。比如宁绣绣这个角色,被塑造成了一个具有先进思想和反抗精神的女性形象。在好友银子出嫁给宁学祥的路上拦轿阻婚,在哥哥拉着自家粮食要送给国民政府的时候拦车要粮,这些行为看似体现了她独立的思想和勇敢的行动,但却因缺乏足够的形象积累和逻辑支撑显得生硬与突兀。她的公公封二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祖辈积攒下的18亩地变成20亩。为此他勤劳耕种,省吃俭用,遇到有人卖地他都是兴冲冲拿着攒下的钱正大光明地去买,但是绣绣三番五次横加阻挠,这种冲突的设置虽然展现了不同的价值观,但处理得过于简单粗暴,反而使得人物真实性和剧情逻辑出现脱节。诸如此类情节和人物走向既失去了反映时代精神的价值,也让观众在情感上难以得到充分的满足与认可。
另一方面,“节奏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也是心理和生理的统一”,剧情推进过程中缺少必要的起承转合,导致剧作的节奏感略有失调之嫌。例如被封大脚救过两次的杜先生、以及药店老板等角色和线索的设置,给观众以心理上的等待和预期,结果后期却鲜少交代。同时,剧中对真实的历史进行片段化分解与解读,以至于深刻性和矛盾性表现得不够突出。宁可金有硬汉的义气和勇气,却盖不住他公子哥的顽劣,封建习气根深蒂固的他却突然反转成为革命的一员,这种转变缺乏必要的过渡和内心刻画,显得十分生硬,难以让观众信服。
《生万物》本有机会成为一部深刻反映时代与人性的佳作,然而在剧情处理和人物性格表现上的不足,让它与经典失之交臂。文学应该回归最真实的生活与情感,“既接得住大地的温度,又扛得起时代的重量”。剧本改编的时候应注重独特而真实的生活积累与提炼,毕竟,历史不是在现有经验基础上的编织与重写,而是对过去岁月中那些真实的苦难、挣扎、希望与奋斗的回溯与再现。
朱光潜先生讲:“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大的欠缺。”荧幕作品同样适用。希望同类题材剧作能够从这部作品中汲取经验教训,不要为了迎合观众的喜好而过度美化人物、简化矛盾,要敢于直面历史中的真实与复杂,在宏大的时代背景下,多一些对人物内心的挖掘,多一些对剧情逻辑的尊重,少一些对“理想化”的追求,让观众在剧中看到历史的真实模样,感受到时代的深刻变革。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影视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来源:晋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