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雍正王朝》里,康熙驾崩那一段可谓全剧高潮,将“九子夺嫡”的紧张与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康熙在畅春园召集众皇子,宣布传位于四阿哥胤禛后便龙御归天。可八爷党岂会善罢甘休,八阿哥胤禩当即发难,称没听清传位给谁,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也跟着起哄,坚称传位的是十四阿哥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驾崩那一段可谓全剧高潮,将“九子夺嫡”的紧张与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康熙在畅春园召集众皇子,宣布传位于四阿哥胤禛后便龙御归天。可八爷党岂会善罢甘休,八阿哥胤禩当即发难,称没听清传位给谁,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誐也跟着起哄,坚称传位的是十四阿哥胤禵,局面瞬间失控,乱成一锅粥。
此时,胤禛孤立无援,局势岌岌可危。关键时刻,有两位阿哥挺身而出,力挺胤禛,他们究竟是谁呢?
这第一位阿哥便是十六阿哥胤禄。在剧中,胤禄平日里并未明显参与夺嫡之争,一直保持中立姿态。当八爷党肆意搅局,企图混淆视听、乱中夺权时,胤禄果断站出来,大声说道:“我听清了,是传位于四阿哥。”这一嗓子,如同平地惊雷,瞬间打破混乱局面。十阿哥胤誐哪肯罢休,与胤禄激烈争吵,甚至大打出手。胤禄此举,不仅展现出他的果敢,更在关键时刻为胤禛稳住了阵脚,让胤禛有了喘息之机,得以思考应对之策。
胤禄为何会在此时力挺胤禛呢?其一,他深知康熙传位胤禛乃既定事实,八爷党这般胡搅蛮缠实在无理,心中正义感驱使他站出来说出真相;其二,胤禄或许早已暗中观察局势,认定胤禛才是能引领大清走向繁荣的明主,此时挺身而出,也是为了大清未来考虑;其三,这也不乏有赌博成分。当时众人皆对胤禛继位一事存疑,无人敢率先表态支持,胤禄若能在此关键时刻助胤禛一臂之力,日后胤禛登基,他自然能成为有功之臣。事实证明,胤禄赌对了,雍正即位后,对这位在关键时刻仗义执言的弟弟极为优待。
胤禄结局:康熙末年,命掌内务府。雍正元年(1723年)三月,奉命继嗣清太宗皇太极之孙、和硕庄靖亲王博果铎。历官正蓝旗、镶白旗、正黄旗都统。乾隆元年(1736年),任总理事务大臣,兼管工部事务,食亲王双俸。 乾隆四年(1739年)十月,因与胤礽长子理亲王弘皙往来诡秘而受到牵连,停双俸,罢都统职。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薨,享年73岁,谥曰恪,葬于磁家务。
就在胤禄与胤誐争执不休时,一个稚嫩却坚定的童声响起:“你们不要争了,我听得最清楚,是四阿哥。”说出这话的,正是康熙最小的儿子,年仅六岁的二十四阿哥胤祕。别看胤祕年纪小,可他心思明白着呢。他自幼在宫中长大,虽未参与复杂的宫廷斗争,却也知晓皇位传承意义重大。当时现场混乱不堪,大人们各怀心思,唯有他这未经世事的孩童,能毫无顾忌地说出真话。胤祕的这一声支持,宛如一道曙光,照亮了胤禛艰难前行的道路,也让在场众人意识到,康熙传位胤禛并非空穴来风。
雍正对这位年幼却在关键时刻力挺自己的弟弟也是关爱有加。胤祕十七岁时,雍正便册封其为诚亲王,如此年轻就获封亲王,在众多兄弟中独一份。到了乾隆继位后,对这位比自己还小五岁的叔叔,同样照顾有加。这足以见得,胤祕当年的仗义执言,不仅帮了胤禛大忙,也为自己日后的人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胤祕结局:生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五月十六日。雍正帝胤禛即位后,为规避皇讳,改名允祕。允祕秉心忠厚,赋性和平,雍正十一年(1733年),被册封为和硕諴亲王。历任镶白旗蒙古都统、正白旗满洲都统,管理御书处、宗人府、玉牒馆事务。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二十日(1773年)去世,谥号为恪。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还有一位神秘的十七阿哥胤礼,仅仅在雍正继位露了一次名字,他深夜造访求见雍正,但在邬思道的建议下雍正未与其见面;
胤礼结局:胤礼于雍正元年(1723年)封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六年(1728年),进亲王,次年,管工部事,雍正八年(1730年),胤礼总理户部三库。雍正十二年(1734年),胤礼赴泰宁送达赖喇嘛回西藏,问视各省驻防及绿营兵。次年,还京师,办理苗疆事务。雍正帝临终时,命胤礼辅政。乾隆即位,胤礼任总理事务,管刑部。乾隆元年(1736年),胤礼因事罢双俸。 [乾隆三年(1738年)卒,时年四十二岁。
在《雍正王朝》康熙驾崩这场大戏里,十六阿哥胤禄和二十四阿哥胤祕的挺身而出至关重要。他们的支持,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局势,让胤禛顺利继位成为可能。这也让我们看到,在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仍有正义与善良存在,而他们的选择,不仅改变了自身命运,也对大清的历史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
来源:我在路上,路在前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