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开播24小时站内热度破8000,在悬疑类型剧中实属罕见,首日社交热度高涨。此外,Netflix也在同一日首次以9大语种全球同步播出,开播24小时,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收视荣登TOP10。
9月17日中午十二点,由耀客传媒出品并制作的剧集《不眠日》正式登陆爱奇艺平台。
开播24小时站内热度破8000,在悬疑类型剧中实属罕见,首日社交热度高涨。此外,Netflix也在同一日首次以9大语种全球同步播出,开播24小时,海外及港澳台地区收视荣登TOP10。
这是一部让观众期待已久的剧集。
原因有二:其一,这部剧是国产剧中较为稀缺的时间循环题材,而主演白敬亭此前在《开端》中的表现,已充分证明他与此类题材的高度契合;
其二,《不眠日》也是导演刘璋牧和白敬亭的“二搭”,二人合作的上一部作品《南来北往》在口碑和热度方面均成绩不俗。
《不眠日》的故事围绕华澳警官丁奇(白敬亭 饰)意外陷入神秘的“五次循环”这一核心设定展开。代号“乌贼”的幕后黑手向墨马科技CEO墨远致(宋洋 饰)发出死亡威胁,丁奇必须在五次循环中侦破案件、阻止悲剧发生。
从首波观众反馈来看,“新鲜”“抓人”“停不下来”“紧张刺激”“惊喜”“有电影质感”等字眼高频出现。在同质化已成为国产剧大难题的背景下,《不眠日》的观剧反响令人眼前一亮。
该剧在排播上也呼应了“停不下来”的观剧体验——首播后连更八天直达大结局,进一步强化了“时间循环”设定所带来的紧张感和代入感。
这样一部颇具新意的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在冒险创新与观众接受之间,主创团队如何实现平衡?在“有限流”的高概念设定下,又该如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不眠日》开播前,《影视独舌》与导演刘璋牧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上述问题,在这场对话中得到了解答。
让“有限流”的创新落地
对很多观众而言,《不眠日》的首要观感是“新”。
这种“新”,既源于集结了两岸三地乃至泰国一线演员的强大阵容,也来自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地域场景,更得益于“时间循环+刑侦破案”设定所拓展的故事空间与叙事张力。
不光是观众,《不眠日》对于导演刘璋牧而言,同样是一次全新的创作体验。
此前他执导的《破冰行动》《南来北往》更偏向现实主义风格,而《不眠日》作为“悬疑+时间循环”题材,对叙事逻辑与视觉呈现的严密性要求更高。
近年的国产剧中,悬疑剧赛道肉眼可见地拥挤。因此,在接下《不眠日》这个项目后,刘璋牧很快就确立了大的创作思路:“不要同质化”“尽量找不同、求不同”。
这种“不同”在故事的开局就能被观众迅速辨识。
第一集开头,一个鸟瞰式镜头扫过城市上空。画面之中,高楼鳞次栉比,紧接着爆炸猝不及防地发生,迅速把观众拉入“循环日”的情景。
五次循环结束,丁奇成功将银行抢劫案的伤亡降到最低。此时第一集已经过去一半,《不眠日》的片头才缓缓出现。
这种视觉呈现和叙事节奏上的同步创新,在国产剧中并不常有。
剧中出现的城市“华澳”是一个架空地点,视觉基础融合了香港与澳门的特色,剧组为此远赴澳门、珠海取景,再结合绿幕制作,才有了剧中观众看到的熟悉感与新奇感并存的地域场景。
而在设定上,“时间循环”这个概念是超现实的,但恍惚中对某些场景感到莫名熟悉,却是每个人都有过的体验。
这同样来源于导演的灵光乍现——“我们所有人都会有一种体验,你可能会在这一刻突然觉得,哎,此时此刻我好像经历过,或者是在梦里面见过这个事,但又说不清楚是个什么现象。法语中有个词叫‘Déjà vu’,讲的就是这种似曾相识感。”
通过将高概念设定巧妙锚定在“似曾相识”这一日常化体验上,《不眠日》的超现实情节有了共情基础。
在时间循环的表现方式上,《不眠日》也称得上是别出心裁。
过往经典的时间循环作品,通常以主角的“醒来”作为循环的开端。而《不眠日》采取了更具动感的切入方式,即不管“时间循环感知者”23:59:59在哪,循环日开启后都会瞬间回到零点所在的位置。
但如果只是摆一个固定机位在原位置,又缺乏视觉上的刺激感。刘璋牧和团队研究后,决定通过营造周围物件的运动感来呈现。这种看似微小的变化,落实到拍摄中却并不容易。
“摆一个机位要拍很多遍,你要拍空镜,要拍一个有人的、拍一个没人的,拍一个物件动的。物件动其实就很麻烦,我们要拿很多鱼线去扯,纸需要在旁边扇风,去让它飘起来,非常耗时间。”
从最后的呈现效果来看,这些细节的设计显著增强了循环场景的沉浸感。
大至地理空间,小到物件运动的细致呈现,《不眠日》多维度的创新性,正是导演找到的破题之法。
为高概念悬疑注入现实感
时间循环、基因技术、死亡预告……将《不眠日》中的故事元素拆开来看,似乎都带有一种距离感。但整部剧所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相当有“人味儿”的故事。
采访中,刘璋牧多次强调剧集创作中人物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一部剧是否好看,关键在于观众能否对人物产生认同。
“第一集我根本就没有讲案件,事件从第二集才开始,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大的尝试。那第一集干嘛呢?只做两件事情,第一是立丁奇这个人物,第二是把循环规则给大家讲清楚。”
而对现实主义的坚持,让刘璋牧在塑造人物时本能地去贴近真实人性。因此,在《不眠日》中,我们能看到,丁奇并非是无所不能的大男主,而是一个更贴近普通人真实状态的主角:
他有点怂,在发现循环日的存在后,会马上去找欺负过他的人报仇,这样一来对方的记忆消失后便不会报复他;
他有点小聪明,会利用循环日的规律买彩票,领奖时还不忘穿上玩偶服;
他也有着普通人身上所具有的朴素的正义感,在公交车上揭发咸猪手,帮路人抓小偷,并在这种正义感的指引下选择成为一名警员。
这些普通人身上的性格特质,让丁奇这个人物在第一集过后就迅速赢得了观众的共鸣与认同。
进入到主线案件后,刘璋牧的人物塑造原则是“决不给丁奇开金手指”。与其他角色相比,他唯一的特殊之处,是因时间循环感知能力所保留的记忆。他必须依靠不断试错、在迷雾中艰难摸索,才有可能找到最终的破局之路。
而随着剧情的推进,丁奇逐渐发现,他并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的“时间循环感知者”,他幻想中的“主角光环”并不存在。隐藏在暗处的其他时间循环感知者,在五次循环中不断为剧情注入新的刺激,缓解循环剧情可能带来的审美疲劳。
除了对主角本身的细腻刻画外,丁奇与周围人之间的人物关系,也在小说的基础上被进一步夯实。
以丁奇与警署同事的相处为例,他们之间的互动不是一板一眼、冷冰冰的,而是插科打诨式,充满了喜剧色彩,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南来北往》中的大院群像。
刘璋牧表示,“我们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同事,同事里有些是带来帮助的,有些是带来障碍的,只有有了这些人,人物才完整,要不然主角一个人在那跑来跑去、打来打去的也不太真实。”
在乌贼案的第一次循环中,警署同事遭遇爆炸,不幸身亡,身为行动负责人的丁奇陷入了强烈的自责。
这次爆炸对丁奇后续的行为逻辑至关重要——此前他介入墨马案,更多是出于查明真相和保护安岚(文咏珊 饰)的目的;而在此之后,他必须背负起挽救同事生命的使命,才能在循环中寻找逆转的可能。
正是因为前段对人物关系的扎实铺垫,丁奇从“寻求真相”到“承担使命”的转变才显得真实而有力。
而丁奇这样一个充满烟火气的“非英雄”主角,以及围绕他所构建的生动群像,让这个超现实故事有了现实感和真挚的情感内核。这正是《不眠日》“新”且“好看”的关键所在。
用真诚回应市场和观众
刘璋牧的上一部作品是2024年初开播的《南来北往》,与《不眠日》相隔一年半。
这个间隔并不算长,但在此期间,长剧市场的变化却不容小觑:“长剧向短”成为热门趋势,观众的审美偏好愈发难以捉摸,剧集创作的不确定性也进一步加剧。
面对这些变化,刘璋牧的回应是:“不是去琢磨观众变没变,而是去琢磨我自己该怎么进步,创作者要怎么去学习。”
在他看来,比起节奏的快慢或篇幅的长短,更重要的是每一场戏都要足够精彩。
“《南来北往》节奏也不算快,但每场戏都有趣。只要戏有意思,观众自然愿意看。”
《不眠日》已播的剧情中,丁奇五次在公交车上抓咸猪手、在电梯里用塑料粤语说“你踩我脚了”、耍帅关车门却整段垮掉等情节,都成了传播极广的名场面。
仔细留意会发现,这些“名场面”并非出自剧情的高潮段落,而是散落在一些日常戏份中。它们看似与案件主线无关,却成为增强代入感、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的重要笔触。这正是刘璋牧所说的“每一场戏都要足够精彩”。
主演白敬亭也积极参与到幕后创作中,剧中不少笑点都来自他在拍摄现场的即兴发挥。
《南来北往》让刘璋牧看到了白敬亭作为好演员的潜力,《不眠日》则让他看到了白敬亭的创作才华。
“有时候在现场聊戏,小白会遵循‘角色为什么要这么做’的逻辑,去推敲合理性,并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所以在创作方面,我觉得他给《不眠日》加了特别多的分。”
如果说《不眠日》的创作是一场冒险,那么刘璋牧所做的,恰恰是在创新中不断求变求稳。
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团队更加注重年轻成员的即时反馈,让创作过程更开放、更贴近当下审美。
“现在的年轻观众以95后、00后为主力,那在创作中就必须考虑年轻人的想法。我觉得在创新和冒险之间,我所做的平衡就是‘不要那么笃定’。所以我会不停地去问,如果得到的都是一些比较正面的反馈,就可以坚定地朝这个方向去做了。”
通过这些尝试,《不眠日》不仅在时间循环题材上实现了国产剧的新突破,也为行业提供了另一种破局思路——以创作者的成长与真诚,回应变化中的市场与观众。
《不眠日》是一部实验性很强的作品,如果观众反响良好,这一系列还将继续开发。对刘璋牧来说,他更希望将《不眠日》打造成电影。如果有朝一日走向大银幕,必然会有新的变化与升级。
“如果拍电影还是五次循环,观众会觉得在吃剩饭。我们或许会尝试穿越或平行时空,我现在还没想好,但一定会升级,做一个有意思的电影。”
【文/王盼】
来源:影视独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