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原著中的陈萱完美继承了母亲坚韧的性格。陈大顺去世后,褚韶华被婆家和娘家的琐事搅得天翻地覆,根本没办法安心带女儿,只能把陈萱送到远房表舅家暂时收养。
看到电视剧《灼灼韶华》中陈萱的下线,相信很多观众都会和我一样红了眼眶。
这个年幼的小姑娘,原本应该在母亲身边快乐的长大,现在却被自己禽兽一样的二叔亲手捂死在枕头下,让人愤怒。
可看过原著的都知道,陈萱的人生绝对不是这样的。剧版对这个角色的改编,不仅改变了陈萱的命运,也牵动了剧中的另一配角的命运。
可以说,陈萱的死,她是最大受益者。
原著中的陈萱完美继承了母亲坚韧的性格。陈大顺去世后,褚韶华被婆家和娘家的琐事搅得天翻地覆,根本没办法安心带女儿,只能把陈萱送到远房表舅家暂时收养。
但表舅家待她很不好,让她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更别提供她读书了。陈萱喜欢学习,总是偷偷捡别人的旧书,还跟支教老师学习算数。等后来褚韶华在上海站稳脚跟来接她时,陈萱已经能独立看懂药铺的账本了。
再往后,她又靠着母亲的资助出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并且还在国际上发表过论文,成为人生赢家。从这可以看出,陈萱绝不是剧中任人宰割的工具人,她是踩着苦难长大的知识分子。
陈萱这个角色也是原著中一大亮点,它不和一般的年代剧一样,总是把女性的成长联系在家长里短里,而是提出了靠知识改变命运的新道路。
陈萱也正好呼应了母亲褚韶华对于女性有多种活法的信念,母女俩一个在商业立足,一个靠知识突围,令人动容。
但到了电视剧《灼灼韶华》里,这份动人的写照变得荡然无存。
陈二顺被母亲默许,趁着褚韶华被下药迷晕过去,闯进房间想对她施暴。陈萱看到后拼尽全力保护母亲,却活生生被陈二顺捂死。就这样,陈萱的死,成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悲剧。
至于剧版为什么会这样改,其实还是把陈萱当做了工具人,成了剧情推进器。陈萱一死,褚韶华就彻底没了牵挂,才有了后来的跳崖假死,去上海重新奋斗。
夏初误认为褚韶华已死,才会心灰意冷的放弃赴法留学,转身加入革命队伍。同时也让陈母和陈二顺这些反派彻底暴露出本性。让剧情顺理成章的从祁州宅斗转向上海创业。
为了让这场悲剧更加合理化,剧版对陈二顺的人设也进行了重塑。书中的陈二顺就是个十足的懦弱贪婪鬼。
他不仅眼馋褚韶华的钱,还惦记着她的身子。但当他真的被嫂子拿着菜刀指着鼻子骂时,他没有一点敢反驳的勇气。他平时还要依靠褚韶华给的钱混日子,别说杀人了,就是让他跟褚韶华说话硬气一点他都不敢。
在剧里他直接从软骨头变成了敢杀人的恶魔,不仅捂死了亲侄女,还要强暴褚韶华,最后被崩溃的褚韶华割喉下线。
其实这一段剧情也很不合理,有点强行黑化的突兀感。一个前几集还怕母亲,怕嫂子的人,怎么突然间就变的如此邪恶。我想剧版并不在意这些细节,在他们看来,惨烈的悲剧比合理的发展更容易抓住观众注意力。
剧中陈萱的戏份没了,自然要有人来填补后续的空白,而配角康二妞正是最大的受益者。
原著中的康二妞只是个不起眼的透明角色。她当初被初恋小伍拐卖到妓院里,后来被褚韶华拿钱赎身,之后就没有在主线剧情里出现过,名字也很少在提起。
但在电视剧里,康二妞从青楼出来后,在上海滩摇身一变成为顶流。不仅做到了妓院的头牌,连一支舞都能卖到几千大洋,还能在夏园和田大少等一众大人物之间周旋。最后为了保护褚韶华,替她挡了一枪,倒在夏元怀中离去。
仔细看康二妞的逆袭,会发现处处离不开男性的帮助。先是夏元给她金钱和人脉,让她摆脱底层。然后田大少对她的追捧,让她在上海滩有了名气。把原著中的陈萱女性自主又拆分成康二妞依附男人逆袭。最后又用一场惨烈的死亡赚足观众眼泪,又顺便给新角色铺了路。
电视剧把陈萱写死真的太可惜,原著中陈萱的成长,是为了告诉观众,女性的价值从来不是单一的。
褚韶华靠生意立足证明女人能搞商业陈萱靠知识突围证明女人能做学问,哪怕是被观众嫌弃的恋爱脑宋萍,也会用做针线活养活自己。
剧版简化了这些可能,变成要么靠男人,要么靠复仇。康二妞逆袭离不开夏元,褚韶华下海创业的信念要靠失去女儿的痛苦来支撑。可怜的陈萱,就这样成为了推动剧情的牺牲品。
剧版以为观众想看的是惨烈的悲剧,带有爽感的复仇,却忽略了大家真正在意的,是像陈萱这样的角色,能在故事里好好活着。不作为附属品,不作为工具人,而是靠自己的韧性和努力,活成一束光。
来源:历史互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