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封神演义》,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荧幕上呼风唤雨的神仙斗法、武王伐纣的热血豪情,法宝炫目的光芒、英雄登场的高光,早把这部古典名著包装成了老少皆宜的“神魔爽剧”。
提起《封神演义》,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是荧幕上呼风唤雨的神仙斗法、武王伐纣的热血豪情,法宝炫目的光芒、英雄登场的高光,早把这部古典名著包装成了老少皆宜的“神魔爽剧”。
可若真要抠着原著拍,这部书大概率会被打上 “禁” 字标签:它哪是什么快意恩仇的仙魔故事,分明是一场用无数生灵的鲜血做注脚、被顶层权力牢牢操控的残酷棋局。那些华丽的仙术、厉害的法宝,不过是遮羞布,底下藏着的是比鬼怪更刺骨的人心算计和让人喘不过气的宿命枷锁。
读《封神演义》的人,多半会卡在同一个疑问上:姜子牙忙活整场封神大战,最后没战死,反倒没捞着神位;可二郎神、李靖这些活下来的,却能风光“位列仙班”,这到底是为啥?
直到翻到原著里那句关键描述“李靖、金咤、木咤、哪咤、杨戬、韦护、雷震子,此七人俱是肉身成圣”,才算把这层迷雾拨开。原来这里藏着个大讲究:这七位不是“神”,是 “圣”。别瞧就一字之差,里头的差距,比天上地下还远。
得先把封神原著里的神话等级说清楚(只针对书里的设定,和其他神话宇宙没关系),这秩序早像刻在石碑上似的,半点不能乱:圣>仙>神>人。
圣和仙其实算同一拨“顶层自由者”,核心好处就俩:一是有实打实的肉身,不是神那种飘来飘去的神魂;二是能逍遥三界,没人能管着,今天去东海看潮,明天去昆仑赴宴,全凭心意。要说区别,也就圣的话语权更重,三界有事,得先听圣的意见。
这么一想,就懂孙悟空为啥非要争“齐天大圣” 的名号了。这猴子看着野,心里门儿清:叫 “大圣”,是和顶层的 “圣” 搭上边,哪怕是“齐天”,那也是往自由和话语权的顶端凑;要是叫 “齐天大仙”,差了一个等级;要是叫 “齐天大神”,那更是成了天庭的 “打工人”,哪有半点自在?
可轮到“神” 这个层级,画风一下就从云端跌进了泥沼。
凡人总觉得做神是天大的福气 :不用轮回受苦,还能受人间香火供奉,多风光?可原著里的神,哪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仙者,分明是天庭里最憋屈的 “打工人”。
首先,神没有肉身,只剩一缕神魂,连触碰到实物的温度都做不到;其次,自由更是奢望,得按天庭的规矩“朝九晚五”,姜子牙手里的打神鞭就是 “考勤棒”,谁不听话、敢偷懒,一鞭子下去就没好果子吃。
最吓人的还不是这些,是神的命全拴在封神榜上。这榜不是荣誉证书,更像个“生死符”,只有名字在榜上,神才能保住神魂;一旦被踢出榜单,立刻神魂消散,连灰都剩不下,连重新投胎的机会都没有。
说到底,神和能逍遥自在的仙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仙是“自由身”,神却是被天庭攥在手里的 “工具人”,连自己的命都做不了主。
把“圣、仙、神” 的差别掰扯明白后,再回头看姜子牙的结局,才惊觉他压根不是 “没封神的失意者”,反倒是整场游戏里的 “隐形赢家”。
原著里的姜子牙,既没修成仙,也没挤上封神榜,可元始天尊早为他铺好了另一条路,在人间封营丘为齐侯,地位列在五伯九侯之上,最后安安稳稳寿终正寝。当初元始天尊派他下山时就说透了:“你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这话看似是 “劝退”,实则是给了他一份更实在的归宿。
对修道之人来说,“未学长生先学死” 是基本心境,他们早把生死看淡,更在意灵魂的自在;可对凡人而言,能在人间做到封侯拜相,手握实权、受万民敬仰,最后还能无病无灾地走完一生,已是几辈子都修不来的福分。姜子牙看似 “输了仙途”,实则得了凡人最想要的圆满,比起做个被封神榜绑住的“天庭打工人”,这样的人间富贵,才是真真切切的安稳。
比姜子牙的“赚”更显讽刺的,是申公豹的 “怂”。
不少影视剧为了制造冲突,特意给申公豹加了戏,让他指着姜子牙的鼻子嘲笑,说对方忙活半天连封神榜都没沾上。可翻遍原著才知道,这完全是改编出来的“戏说”。真正的申公豹,听到自己的封神封号时,是 “叩首谢恩”,态度恭顺得半点不敢有异议。
他哪有胆子嘲笑姜子牙?姜子牙手里握着打神鞭,这可不是普通的法宝,是能管着三界诸神的“尚方宝剑”,说他是实打实的“天庭纪委书记” 都不为过。
民间更是早有俗语 “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意思是只要姜子牙在,连神仙都得退避三分。申公豹就算再不服气,也清楚自己的分量:真敢挑衅姜子牙,别说保不住神位,恐怕连神魂都得被打神鞭打散,落个形神俱灭的下场,这种亏,他可不敢吃。
可比起“圣”与“神”的等级差异,《封神演义》最让人后背发凉的,是它撕开了“封神大战”的伪装,这哪是什么正邪对决的仙魔之争,分明是一场顶层势力精心策划、自上而下的权力洗牌。
那些打得天昏地暗的法术对决,那些战死沙场的英雄豪杰,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真正掌控全局、决定所有人命运的,是藏在幕后的“玩家”昊天上帝,以及人道、阐教、截教的三位圣人:太上老君、元始天尊与通天教主。
整场大战从一开始就不是“偶然”,而是“必然”:是昊天上帝为了巩固天庭权威、填补权力空缺,联合三大教派圣人,用无数生灵的命运做筹码,重新划分三界权力格局的一场大棋。
昊天上帝一心想把“天庭” 这摊子事做大,可盘算起人手却犯了难:有真本事的都跑去修仙了,一个个自在逍遥,既不听天庭调遣,也不受规矩约束,偌大的天庭反倒成了 “空架子”。
偏偏这时,元始天尊手下的十二仙出了岔子,他们没能斩断三尸,正赶上要渡“杀劫”,躲不过去就得卷入纷争。昊天上帝瞅准这个机会,直接找上门来,撂下一句硬话:“命仙首十二称臣”。
这话哪是商量,分明是赤裸裸的摊牌:你元始天尊管不好自己的人,那我来管;同时也是在立威,要让三界所有生灵都清楚,谁才是真正的三界至尊。
元始天尊心里不服,可也没底气跟昊天上帝硬刚。他舍不得让自己的弟子去天庭当“工具人”,便拉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一起合计,搞出了个 “封神榜”,上面编录了365 个天庭岗位,明着说要选“有德有才者”任职,暗地里却把主意打到了商周之战上:让那些战死的人来填这些空缺。
更有心计的是,封神台没建在天上,反倒选在了西岐。这哪是随便选地方,分明是故意给世人画了张“大饼”:成不了圣、修不了仙?没关系,只要在战场上拼命,死了也能封神,照样能入天庭。
可这“饼” 里藏着的毒,比刀还狠。想上封神榜,得是 “大功、大善、大身份” 的死难者,说白了,要么有显赫背景,要么有过人能耐,要么有大功劳,普通人连门槛都摸不到。那怎么证明“有能耐”?打一架就知道了。
于是邓九公、苏全忠这些猛人,刚出场时气势如虹,读者还盼着他们能大展身手,结果没几个回合就战死沙场,灵魂飘飘悠悠地往封神台去了。他们哪是什么“战死的英雄”,不过是这场顶层权力游戏里,被随手丢弃的 “炮灰”,用自己的命,填了天庭的岗位空缺,成全了圣人与天帝的算计。
要让这场“封神大戏” 演得像模像样,看不出顶层操控的痕迹,元始天尊还藏了个关键后手:利用申公豹的妒忌心。
他早把申公豹的心思摸得透透的:知道申公豹修为比姜子牙高,打心底不服这个“资质平庸、只有四十年修为” 的师兄,更不甘心自己被晾在一边。可元始天尊偏要反着来,把封神的重任稳稳交给姜子牙,连四不像、杏黄旗、打神鞭这些压箱底的法宝都一并给了他。
临下山前,他还特意叮嘱姜子牙:“此一去,但凡有叫你的,不可应他。若应了他,有三十六路征伐你。” 这话看似是 “贴心提醒”,实则是给申公豹 “递引子”,以申公豹的性子,见姜子牙得了重用,必然会主动找上门;只要姜子牙一应声,两人的矛盾就再也捂不住。
果不其然,姜子牙刚下山,申公豹就追了上来。姜子牙一时心软应了声,从此便被申公豹缠上:申公豹气不过师兄掌权,当场放话“你助武王伐纣,我便保纣灭周”,非要跟姜子牙斗到底。
为了赢过姜子牙,申公豹还跑到截教阵营里“洗脑”,凭着一张巧嘴,把不少截教弟子说动了心,让他们跟着自己对抗阐教。原本主张 “无为”、不愿掺和商周之争的通天教主,看着门下弟子一个个卷入战局、死伤惨重,再也坐不住,最终被硬生生拖进了这场权力浑水,而这一切,早在元始天尊的算计之中。
这么一来,原本的武王伐纣,彻底变了味,成了阐教和截教两大教派,不死不休的厮杀场。
截教这边,闻仲太师最先扛旗,摆下十绝阵想拦住阐教,结果被十二仙联手破阵,阵中弟子死伤无数;紧接着赵公明出山,手持定海珠威风凛凛,本以为能扭转战局,没成想刚露几手就被射死,连法宝都成了别人的战利品。
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三霄娘娘,为兄报仇摆下黄河阵,困住十二仙,可还没等她们尽兴,元始天尊直接亲自下场,抬手就把三霄打死。到最后,闻仲走投无路,在绝龙岭被活活烧死,连神魂都差点散了。
直到这时,通天教主才猛然醒悟:哪是什么“封神济世”,这封神榜根本就是冲截教来的阴谋!元始天尊哪是帮昊天上帝补空缺,分明是借这场大战,借天庭的名头,把截教的势力一点点削弱、铲除!
可醒悟得太晚了。通天教主彻底被激怒,摆下诛仙阵,想和阐教拼个鱼死网破。可元始天尊和太上老君根本不讲“教派对决” 的规矩,直接请来西方教的准提、接引两位圣人,四个人围着通天教主一个人打,硬生生破了诛仙阵。
通天教主不服,又集合所有截教弟子,布下万仙阵,想做最后一搏。可没曾想,教里竟出了叛徒,偷偷给阐教报信,万仙阵被轻易攻破,截教弟子死的死、散的散,曾经声势浩大的截教,就这么彻底覆灭了。
最惨的还是通天教主。他看着门下弟子死伤殆尽,想最后跟元始天尊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可他的师傅鸿钧老祖却突然出现,没问青红皂白,就把他拉回紫霄宫关了禁闭,让他“闭门思过”。
他到底错在哪了?不过是他坚持“有教无类”,不管是飞禽走兽,还是草木精怪,只要有心向道,都能进截教修行。可就是这个理念,碍了那些主张“精英至上” 的既得利益者的眼,成了他被围攻、截教被覆灭的 “罪证”。
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看似同出一门,理念却差着天壤之别。
元始天尊信奉“精英教育”,觉得修仙问道是少数人的特权:得有根骨、有背景、有天赋,才能踏入仙门,权力也该牢牢握在这些“精英” 手里;可通天教主偏不认同,他主张“有教无类”,不管是田间的鸡鸭、山里的走兽,还是路边的草木精怪,只要有向道之心、肯下苦功,都能来截教修行,人人都有修仙的机会。
可在这场权力游戏里,“有教无类” 从一开始就注定是 “错” 的。通天教主的理念,打破了既得利益者的垄断,若人人都能修仙,那些靠出身、靠背景占据顶层的人,特权何在?天庭的秩序又该如何维持?
反观元始天尊的“精英论”,恰好戳中了昊天上帝这些人的心思: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才好管控,才不会乱了 “三界秩序”。所以,当通天教主的截教成了 “威胁”,四圣才会毫不犹豫地联手,把通天教主死死踩在脚下,他们不是在“惩恶”,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铲除那些 “不合时宜” 的理念罢了。
把《封神演义》原著从头到尾读一遍,你会发现一个扎心的事实:书里几乎找不到半个“伟光正” 的形象,连那些看似光鲜的 “圆满结局”,背后都藏着现实的算计。
就说哪吒、杨戬那七位“肉身成圣” 的,看着风光无限,可细究起来,哪一个不是有来头的?哪吒是太乙真人的徒弟,杨戬师从玉鼎真人,剩下几位也都是阐教十二仙的得意弟子,说白了,他们能“成圣”,除了自身有点能耐,更关键的是背后站着阐教这棵大树。要是没背景、没师门撑腰,哪怕再努力,连 “成圣” 的门槛都摸不到。
更讽刺的是九尾妖狐。她本是奉女娲之命,去迷惑纣王、加速殷商灭亡,论“功绩”,她可是帮着完成了 “天道调整” 的关键一步。可到头来呢?商朝灭了,她不仅没得到半点好处,连封神的资格都没有,最后落得个被追杀的下场。这哪是 “论功行赏”,分明是 “兔死狗烹”,一旦没用了,哪怕曾经立过功,选错了平台、没找对靠山,也只能被随手抛弃。
书里最扎心的,莫过于比干挖心那段。
影视剧总爱把杀比干的锅扣在妲己身上,可原著里根本不是这样,比干喝了姜子牙给的符水,挖心之后本有活路,只要他不回头、不被杂念扰,就能活下去。可偏偏路上遇到个卖菜的老妇,老妇随口一句“人无心必死”,像根针戳破了比干的信念。就这一句话,让他瞬间垮了,当场倒地丧命。
害死比干的,从来不是妲己,也不是那老妇,而是他自己崩塌的信念。
人这一辈子,要是连自己坚信的东西都守不住,一旦开始否定过去、怀疑未来,就算肉身还在,也跟行尸走肉没两样。而那老妇更想不到,自己无心说的一句话,竟成了压垮比干的最后一根稻草,成了“杀人的刀”。
也难怪说按原著拍是“禁片”,它明明披着神魔的外衣,讲的却是比现实还刺骨的真相:有顶层权力的暗箱算计,有等级秩序的冰冷残酷,有凡人信念的不堪一击,还有那句贯穿全书、让人喘不过气的“天命不可违”。可我们如今信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这样直白揭露现实的故事,太扎心,也太真实,真实到让人不敢细想。
但恰恰是这份“不回避真实”,让《封神演义》成了跨越时代的经典。它不像其他神魔小说,只靠炫酷法术、快意恩仇赚足爽感,而是把刀直直插进人心深处,逼着你停下来思考:要是真有封神榜摆在面前,你会选逍遥自在却要靠修为争的 “仙”,还是有编制却没自由的 “神”?要是命运给你画好了框,你会像姜子牙那样坦然接受,还是像申公豹那样拼尽全力反抗?
这部书的艺术,就像壮士拔剑,不绕弯子,直指人心最软的地方。它值得慢慢品,品透了就会发现,书里讲的从来不是简单的神仙打架,而是藏在神话外壳下,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现实的深刻叩问,这才是它能流传几百年,依旧让人读了心头一震的原因。
来源:周的梦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