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约不断,却演啥毁啥,《灼灼韶华》,这2个戏混子,真该醒醒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8 20:00 1

摘要:这部集齐“女性觉醒+商战博弈+中药文化+民国背景”四大热门元素。并且由余丁执导、不仅有导演余丁坐镇,更有影帝作配、影后扛旗,从配置来看堪称冲击奖项的“顶配大制作”。

文|绿野锦鲤

编辑|影娱先锋

继《生万物》后,央视再推女性成长题材力作。

民国年代传奇剧《灼灼韶华》在央视热播。

这部集齐“女性觉醒+商战博弈+中药文化+民国背景”四大热门元素。并且由余丁执导、不仅有导演余丁坐镇,更有影帝作配、影后扛旗,从配置来看堪称冲击奖项的“顶配大制作”。

然而,剧集播出后口碑却呈现两极分化。

剧作本身的女性成长立意广受认可。

可两位核心演员的表现却成了“口碑短板”,让这部本该封神的作品遗憾落榜。

《灼灼韶华》以女性名字命名,却跳出了传统“宫斗”或“宅斗”的局限。

它将目光聚焦于民国时期女性的自我觉醒,立意深刻且独特。

故事开篇便直击时代痛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男女平等”的新思想虽已萌芽,但“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仍根深蒂固。

男性闯下的祸,往往要由女性买单

主角褚韶华的命运便是如此:哥哥欠下高额贷款,嫂子以“你不嫁,你哥就得死”相逼,她被迫放弃自我,嫁给素未谋面的陈大顺,成为陈家大宅院里的“牺牲品”。

但褚韶华并未向命运妥协。

她像一株“野火烧不尽”的野草,在封建宅院里凭借智慧撕开人生的口子。

明知婆婆秉持“女子不能抛头露面”的旧思想,她反用“欲擒故纵”的策略,争取到去夫家药铺帮忙的机会;

凭借对中药的敏感与经商头脑,她将药铺生意打理得蒸蒸日上。

她不拘泥在“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抓住任何机会,掌握自己的人生,成为自己人生的“大女主”。

剧中对女性的刻画细腻且有力量,本应成为这部剧的核心亮点。

可惜,演员的表现却让这份“力量感”打了折扣。

作为飞天视后,热依扎的演技曾在多部作品中获得认可。

但此次饰演十几岁的少女褚韶华,却因“适配性不足”引发大规模吐槽。

争议的核心并非“年龄”,而是“表演的刻意感”。

为贴合少女设定,她的妆造选择了麻花辫、碎花布衫等少女元素,表演上更是刻意模仿“少女姿态”——走路蹦蹦跳跳、肢体动作夸张。

可镜头下,她面部的抬头纹、鱼尾纹,以及略显松弛的皮肤状态,与“少女的灵动鲜活”形成强烈反差;更关键的是,她的表演未能传递出少女的单纯与懵懂。

剧中,褚韶华与好友在市场被中药材吸引的戏份,本应展现少女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兴奋。

可热依扎的演绎却更像“成年女性找到事业方向的坚定”,缺少少女的青涩感;

再加上她剧中明显的含胸驼背、脖子前倾等体态问题,进一步削弱了角色的“少女感”,让观众难以代入。

如果说热依扎的问题是“角色适配度”,那么李勤勤饰演的陈母,则暴露了“老戏骨的表演惯性”——作为观众熟知的“恶婆婆专业户”,她此次的演绎却因“用力过猛”,让角色脱离了设定。

根据剧情,陈家是世代经营药铺的望族,陈母作为当家主母,理应自带端庄威严的气质。

但剧中的她,却完全是“市井泼妇”的形象,因菜品口味与公公争执时,挤眉弄眼、歪嘴斜视;

走路姿势夸张,一瘸一拐如“踩高跷”;

日常对儿媳撒泼骂街、偏心二儿媳,甚至在儿子大喜之日,对着后厨下人刻意展现“抠门”,丝毫不见大户主母的风范。

更关键的是,李勤勤对“恶”的表达过于表面化。

刁难褚韶华时,眼睛瞪得极大、眉毛拧成“毛毛虫”、面部表情狰狞,仿佛只有通过夸张的肢体与表情,才能凸显角色的“恶毒”。

可这种表演不仅没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坏”,反而显得刻意又滑稽,有观众调侃:

“这样的婆婆,在《甄嬛传》里恐怕活不过一集。”

《灼灼韶华》的口碑争议,本质上是“优质剧本”与“演员适配性不足”的矛盾。它再次印证了一个道理:一部好作品,从来不是“顶配阵容”的简单堆砌,而是“角色与演员”的相互成就。

观众对热依扎、李勤勤的批评,并非否定她们的演技,而是对“演员与角色错位”的不满。

热依扎的“刻意装嫩”,错在忽视了“少女感”的核心是“状态与灵气”而非“肢体模仿”;

李勤勤的“用力过猛”,则困在了“恶婆婆”的表演惯性里,忘了角色的“身份底色”。

影视创作中,没有绝对的“好演员”,只有“合适的演员”。

无论是影后还是老戏骨,唯有放下“标签”,贴合角色的年龄、性格与时代背景,用松弛、真诚地表演传递角色内核,才能让作品真正打动人心,也让角色在观众记忆中留下痕迹。

环球网:这些剧追到停不下来

央视频:《灼灼韶华》今日开播

CCTV电视剧:褚韶华逆势改命书写传奇

来源:影娱先锋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