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王子拯救戏码,AI 重塑经典,这位妈妈的反击让童话照进现实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8 19:17 3

摘要:一部名为《权利童话》的AI短剧在抖音上线,仅仅两天就获得了超200万点赞,播放量迅速突破5188万。而这部作品的主创,是一位来自广州的妈妈:小文。

一部名为《权利童话》的AI短剧在抖音上线,仅仅两天就获得了超200万点赞,播放量迅速突破5188万。而这部作品的主创,是一位来自广州的妈妈:小文。

《权利童话》也不是一部普通的童话,而是对“白雪公主”这个经典形象的重构。传统故事里,白雪公主是柔顺、善良、等待王子拯救的象征。而小文笔下的白雪公主,拥有着锐利的目光、掌控权杖,像吸血鬼一样魅惑又强大。

这部短片火了之后,也引来了一些争议。一些观众认为童话只是幻想,不必太较真。但这场“妈妈对童话的反击”,远不止一部短片那么简单。

一天晚上,小文正在给4岁的儿子熊宝读《白雪公主》。讲到白雪公主三次中毒、一再相信陌生人时,熊宝忽然问:“妈妈,是不是女孩都这么蠢?”这个问题,让小文愣住了。她意识到,自己小时候无数次听过的童话,正在以一种难以察觉的方式,影响着下一代。

她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也曾幻想成为公主,但现在,她开始怀疑,自己童年期盼的那个“公主梦”,是不是本身就是一个“被设计”的梦。

小文开始重新审视童话中的性别角色。

在格林兄弟的故事中,灰姑娘、睡美人、白雪公主几乎全是“美丽+善良”的模板。她们几乎不做决定,也没有决策权,只要等着命运来临。而命运,往往由一个男性角色:王子,来赋予。

小文并不是第一个意识到童话叙事问题的人。她曾看过Netflix出品的纪录片《Tinder诈骗王》,讲述一个英国女孩因为从小沉迷童话爱情,长大后深信“王子会来救我”,最终在现实中被骗倾家荡产。

这部纪录片让小文明白,童话故事不只是小孩的幻想,它会在成年后以“价值观”的形式延续下来,影响人们的判断力和自我认知。

于是,她决定改写童话。利用自己在美术学院的背景、编剧经验,以及近年来学习的AI技能,和搭档晓丹,再加上一个剪辑开始创作《权利童话》。

她们的目标明确:打破“善良即软弱”的叙事,重新赋予女性角色主导权。

从剧本到成片,小文和团队用了近半年时间打磨。她们在广州的咖啡馆里反复讨论、推翻重写。AI工具也在这过程被反复训练和迭代,角色脚本被重塑了四次。

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从形象到立意都彻底颠覆的“白雪公主”。

她不再是圆脸短发的少女,而是拥有冷峻目光和烈焰红唇的女主角。她手持权杖,掌控全局,像政治家一样有野心,有策略。海报上,她十指紧握一个鲜红如血的苹果,旁边写着一句话:“魔镜魔镜告诉我,谁才是真正的魔鬼?”

在短片的最后,一个腐烂的苹果静静躺在地上,镜头环绕切换,从战争到工业革命,从乡村到都市,时间流转,苹果未曾消失。这一幕对小文来说意义重大。

她解释说,“这颗毒苹果,象征着某种思想的规训。它已经烂透了,但还在。”

《权利童话》上线后,小文收到了大量私信。这些留言来自全职妈妈、离异女性、甚至是独自带娃的年轻母亲。她们关心的不只是剧情,而是背后的创作方式:AI怎么做?剧本怎么写?如何开始?

这让小文意识到,一个童话故事的改写带来了更大的影响:让很多女性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也能重新定义人生角色。

当然,也有质疑声音。有网友认为,这样的“黑化公主”会不会走向另一个极端?是不是从“被动的温顺”变成了“病态的权欲”?

小文的回应是,这不是“黑化”,而是“多维”。传统童话里,女性角色只有一个面孔:善良、等待、被爱。而在现代叙事中,女性角色应该有选择。

清华大学讲师薛静也曾指出,传统文学中供女性想象的角色太少。即使是《红楼梦》,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也是依附于贾宝玉。在几千年的文学里,女性往往只拥有“理想人格的一半”——善良。而另一半——力量,需要在现代叙事重新补全。

在AI技术的加持下,每一个创作者都有了重新讲述故事的可能。而每一个曾经幻想过成为公主的女孩,也许都能像小文一样,换一种方式,走出童话,走进现实。

来源:寻桃谈育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