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六条人命摊在面前,褚韶华连手都没抖,弹幕却先炸了锅:她到底算不算杀人犯?
六条人命摊在面前,褚韶华连手都没抖,弹幕却先炸了锅:她到底算不算杀人犯?
看完最后一集,很多人第一反应不是爽,是后背发凉。
陈二顺躺在地上那口气还没咽,弹幕已经刷过上万条“活该”。
可再往前翻,这人干的脏事一桩比一桩狠:亲哥留下的铺子被他吞光,嫂子被他拖进屋,三岁小侄女被他掐得没声。
街坊只记得他喝酒打牌,没人记得他干的这些。
褚韶华那把菜刀砍下去,砍的是账本,不是人。
陈母更离谱。
鸡汤里下药,就为了逼儿媳生个男娃续香火。
小儿子被捅成蜂窝,她还在喊“我儿子没错”。
褚韶华回的那句“你教的种,你收尸”,听着像台词,其实是旧社会女人憋了半辈子的脏话。
现在看剧的人爱问“她怎么不报警”,1923年的上海弄堂,女人报警等于报给下一批施暴者。
宋萍母女盯上褚韶华在上海的铺子,算盘打得响:先泼脏水再抢产权。
原著里褚韶华把人推到车轮下,剧版改成“意外”,但镜头扫过她回头那一秒,比刀还冷。
娘家人更寒心,亲哥拿假照片冒充她女儿,想吞掉全部家当。
黄浦江的水冷,褚韶华抽烟那根火柴更冷,火星子掉下去,姨妈的求救声就跟着沉了。
查过旧报纸,1923年《申报》真登过类似案子。
寡妇连杀三名族亲,记者标题写“烈妇复仇”,法院最后判了十年。
法律条文写着激情杀人,可街坊口供全是“再迟一步她就活不成”。
剧版把女儿改成没死,陈二顺改成瘫,比死更难受。
瘫子每天睁眼看见天花板,天花板就是报应。
褚韶华最后一句话不是台词,是账本:我不怕报应,我怕没来得及。
现在看剧的人爱聊三观,三观得看年代。
那年头没妇联没110,女人除了拼命还能咋办?
法律是底线,可有些账,法律算不清。
来源:单纯熊猫d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