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灼灼韶华》的剧情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其实不是三寿帮刀光剑影的土匪,而是身边最熟悉的至亲。
在《灼灼韶华》的剧情里,最让人毛骨悚然的,其实不是三寿帮刀光剑影的土匪,而是身边最熟悉的至亲。
褚韶华准备离开祁州去上海,她已经分好股份,把华顺药铺四成留给陈母,四成留给娘家母亲,剩下两成交给掌柜和伙计。她算是仁至义尽。
可周燕、褚韶中还有陈二顺根本不满意,他们觉得大头应该掌握在自己手里,一个个狮子大开口。
周燕见软的不行,就使了阴的。她在褚韶华的茶水里下了药,心里算盘很简单——只要这个小姑子中了药,不管是药铺还是大洋,都有人趁机动手,那就再也翻不了身。
就是这么一包药,彻底引爆了祁州陈家的血案。
褚韶华喝下有问题的茶,很快陷入乏力状态。正当她困顿无力时,陈二顺推门而入。
这个人,早就打着歪心思。他不但妄想霸占嫂子,还敢动起歪念,企图用这种卑鄙方式让她“就范”。褚韶华在昏迷中根本无法抵抗。
就在这关键时刻,年幼的萱萱被惊醒,她本能地想要保护母亲,去推开陈二顺。可毫无人性的陈二顺,没有一丝怜悯,反而用手硬生生将孩子捂死。
那一刻,屏幕前的观众无不心头发冷。褚韶华失去女儿、失去尊严,一切的开始,都归结到周燕下的那一包药。
萱萱死得最冤,她不懂大人的贪婪和算计,她只是本能地护着母亲,结果命就没了。周燕的恶意,直接害死了这条小生命。
等褚韶华醒来,看到的就是女儿冰冷的尸体。所有的母亲都会疯掉,她也不例外。身体的疼痛、女儿的死讯,把褚韶华推到绝望边缘。
就在昏暗的屋子里,她用藏在枕下的铲子,一刀解决了陈二顺。血溅在脸上,她眼泪和杀意混在一起,这个场面让无数观众直喊痛快。
这条命,算是周燕那一包药引来的第二条人命。陈二顺死有余辜,不值任何人同情。可细思极恐的是,如果茶水里没有药,褚韶华至少还有应对的力气,萱萱可能还能活,陈二顺根本不会得手。
换句话说,真正暗处的推手,还是周燕。
最让人心寒的不是仇人,而是所谓“自己人”。当褚韶华拿刀手刃陈二顺的一瞬间,陈母推门而入。她眼里根本没有萱萱的尸体,没有满屋的惨烈,只有倒下的儿子。
她哭喊,她指责,她咒骂褚韶华。用母亲的身份控诉,却从未问过:是她儿子先伸的手,是她亲生孙女死在眼前。
更讽刺的是,这一切,她并不是不清楚。药汤是她亲手送去的,虽然嘴上叮嘱萱萱“只能给你娘喝”,但那就是赤裸裸的心虚。
她至死,其实都没觉得自己错。甚至在后来的火海里,她被土匪毙命时,带走的依旧是愤懑和悔恨,而非反思。
这就是那个时代最让人细思极恐的一点:身为母亲,她选择了儿子,而不是正义;身为婆婆,她视儿媳为财产,而不是家人。
血案发生的时候,褚韶中也在场。但别忘了,他不是来救人的,而是来偷钱的。
他踩着黑夜进华顺药铺,结果看到的却是弟弟的尸体和妹妹的绝望。他吓得浑身发抖,连东西都不敢拿。
虽然在土匪闯进来时,他还是松开了缰绳,让妹妹逃走,算是救了一命。但这点所谓的兄妹情义,压根掩盖不了他之前和之后的所作所为。
他一直被周燕推着走,后来还差点让妹妹因“杀人”一事走到公堂,差点判了死刑。褚韶华到最后才彻底明白,自己所谓的亲哥哥,本就是致命的威胁。
如果说周燕和陈母点燃了火苗,那三寿帮就是最后一桶汽油。
土匪本来就是冲着大洋和药铺来的,可因为有知情人泄密,他们精准盯上了陈家。土匪来了,烧了药铺,杀了陈母,差点把褚韶华掳走。
观众回过头再看这一段,才发现整个链条是环环相扣的:
周燕一包药 → 褚韶华昏迷 → 陈二顺得手 → 萱萱惨死 → 褚韶华杀人 → 陈母目睹崩溃 → 土匪闯入血洗陈家。
三条命,母女情,整个药铺,几乎一夜之间灰飞烟灭。起因就是周燕递出去的那一杯茶。
最讽刺的,还在后面。
等到华顺药铺被烧毁,等到陈母死去,等到萱萱入土,周燕居然丝毫没悔意。她还觉得是褚韶华自己活该,谁让她没听话没把钱交出来。
在她眼里,萱萱的死根本不值得一提,陈母的死也跟她无关,一切都归咎于褚韶华“心太硬”、“不借钱”。
这种推锅,这种冷血,才是真正让人觉得后背发凉。很多时候,最毒的不是土匪的刀子,而是身边人一句带笑的“算计”。
《灼灼韶华》这段剧情,让人看得心惊胆战。周燕下药,不过是她眼里的一点“小聪明”,可后果就是三条人命、一段血案。
褚母至死都没醒悟,没觉得自己的纵容才害了儿子和孙女。褚韶中软弱无能,差点把妹妹送上断头台。至于周燕,她彻底戳穿了亲情的伪装,用一包药露出了真面目。
褚韶华最终离开祁州,孤身前往上海。那不只是一次逃离,更是一次与往日亲情彻底的诀别。
这段故事告诉我们,最恐怖的,不是江湖上的土匪,不是看得见的刀光血影,而是身边至亲随手放下的一包药、一句谎言。
恶意从来不是突如其来,而是日日积累。褚韶华看透人心后,才能一步步成长为坚韧的大女主。
但对于观众来说,这段剧情却久久难以释怀。因为细思极恐,才是真的恐。
来源:影探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