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第三类是“垂类深耕型”,就是掌阅这次主打的模式,每个厂牌聚焦一个细分题材,建立明确的用户认知。最后一类是“企业品牌化”,像“海鱼星空”这种将公司名直接作为内容厂牌,本质是品牌延伸。
短剧行业最近热度拉满,尤其是掌阅突然推出四大短剧厂牌后,整个圈子都炸了。这不是掌阅第一次涉足内容领域,但这次的“厂牌化”操作却显得格外有章法。
其实早在短剧兴起之初,各家公司就开始尝试打造自己的内容品牌,一些大厂和明星也纷纷下场,但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了四大主流模式。
第一类是“跨界副品牌”,比如腾讯的“十分剧场”或周星驰和抖音合作的“九五二七”,这些厂牌带着原品牌的调性进入短剧领域,主打差异化风格。
第二类是“综合精品型”,代表如“听花岛”、“桃花里”,虽然偏向特定受众(如女性向),但内容多元且制作精良,布局也更全面,包括版权、艺人经纪等业务。
第三类是“垂类深耕型”,就是掌阅这次主打的模式,每个厂牌聚焦一个细分题材,建立明确的用户认知。最后一类是“企业品牌化”,像“海鱼星空”这种将公司名直接作为内容厂牌,本质是品牌延伸。
可以说,掌阅的“垂类厂牌”模式在这四类中最具代表性和实验性,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品牌露出,而是从内容策划到用户运营的全链条重构。
掌阅这次一口气推出的四大厂牌,分别是“告白剧场”、“千灯绘世”、“玄尊万象”和“镜渊剧场”。每一个都有非常清晰的内容定位和观众画像。
“告白剧场”锁定女性情感题材,讲都市恋爱、亲密关系和情绪拉扯,目标是打动人心,让观众在快节奏生活中找到情感寄托。
“千灯绘世”聚焦古装宫廷权谋,满足观众对历史感和权谋戏的欣赏需求,打造恢弘大气的古代世界观。“玄尊万象”则是玄幻+武侠路线,还大胆引入AI技术参与内容创作,比如《遮天》就是AI和真人结合的代表作,从建模到后期特效都由AI深度参与,科技含量拉满。
“镜渊剧场”则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专注悬疑题材的短剧厂牌,强调逻辑性和剧情反转,适合喜欢“烧脑”体验的观众。
这四个厂牌的共同点是:定位清晰、题材聚焦、风格稳定。掌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观众的品牌认知,比如“看悬疑剧就去镜渊剧场”,从而提升用户粘性和复看率。
掌阅的“垂类厂牌”布局,其实远不止是品牌营销,更深层的是一次内容生产方式的系统升级。传统短剧创作多靠经验和灵感,效率低、试错成本高。而掌阅现在做的是用工业化思维来做内容,把创作流程数据化、标准化。
比如他们构建了题材评估模型来预测爆款,采用“边拍边剪边上线”的实时反馈机制,根据观众弹幕和热度调整剧情走向,还搭建了标准化的置景场景库,让都市剧、古装剧的拍摄周期压缩一半。这种“规模化+精品化”的模式,能同时提升效率与内容品质,也更容易跑出爆款。
不过,这种模式也有挑战。一是内容同质化的风险,如果所有剧都一个模板,观众很快会感到审美疲劳;二是用户预期提升,一旦某部剧水平下滑,很可能引发口碑反噬,影响整个厂牌形象;三是高质量内容的持续输出难度大,创作资源紧缺,如何留住优秀编剧、导演、演员,成为能否长期维持厂牌生命力的关键。
从根本上说,短剧“厂牌化”背后,其实是整个行业从“手工创作”向“内容工业化”演进的必经之路。掌阅的尝试,不只是做内容,更是在摸索一套可复制、可扩张的短剧工业流程。未来谁能把内容、数据、制作、运营整合得最好,谁就可能在这场“厂牌大战”中胜出。
来源:墨兰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