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一个月工资是多少?都去哪儿领?不要再被电视剧“骗”了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8 07:21 2

摘要:领工资的方式很讲究,要看你在哪里任职。京城的官员,就从京仓领。地方官员,就去所在州郡的仓库领。《唐六典》里记载,京官的俸禄由京仓发放,地方官员则各取所在。

打工人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工资到账。手机一震,账户多了一笔钱,之前一个月的辛苦,好像都值了。现在的转账快得惊人,几乎没有等待。

但要是放到古代,那可完全是另一回事。那时没有手机,没有银行卡,也没有转账。想要发工资,就得靠最原始的办法。

古人领的不光是钱,更准确的说法是“俸禄”。俸是钱,禄是实物。钱一般是铜钱或银子,实物就更杂了,有粮食,有布帛,有盐,也有木炭。

俸禄这个词本身也有来历,早期的官员几乎没有所谓的工资,国家分地分人,让你靠收成都能养活自己。周代就是这样,叫“分田定禄”。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慢慢衰落,各国改为发粮食,这才有了“禄”。汉代以后,钱币经济发达,俸钱逐渐成型。

东汉甚至搞过“半钱半谷”的办法,魏晋时期又加入布帛,三种并行。到了隋唐,俸禄里甚至包括庶仆,等于连劳动力都能算进待遇。

领工资的方式很讲究,要看你在哪里任职。京城的官员,就从京仓领。地方官员,就去所在州郡的仓库领。《唐六典》里记载,京官的俸禄由京仓发放,地方官员则各取所在。

明代的巡抚、总兵常年在外驻守,他们就直接在地方机构领取。有些俸禄数额大的官员,为了避免拥挤,朝廷还会安排不同的仓库分散领取。要是职位相差不大,就用抽签决定。

制度不断调整,也带来不少麻烦。比如金代以后,通州成了漕运的关键点,朝廷就设仓在通州和北京两地。粮食先运到通州,再往北京转。

按理说顺畅,但清初路况太差,粮车常常拖不动。官员和八旗兵只好自己跑去通州领,再想办法运回来。费力又费钱,怨声不断。朝廷最后只得下令修路,把这条运粮路当成“工资生命线”。

发放的频率跟现代也不一样,唐代基本是按月发,而且有先后顺序。中枢机构的官员月初先领,中层官员中旬再领,最后才轮到基层。元代也是月结。

明清改成季度制,每三个月一次。明朝要求太仓统一发放,清朝沿用这个做法,但又进行了细化,比如八旗兵丁虽然是季度结算,但旗内会分到具体月份,避免市场上粮食一下子集中流入,扰乱物价。乾隆时期更重视这一点,怕市场被扰乱影响统治。

纸面上制度严谨,落到实际却常常出问题。有时国库没钱,工资只能拖。有时官员没赶上,就只能推迟或者找人代领。还有的因为急用,直接申请预支。

比如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京城大乱,朝廷怕粮仓失守,就一次性把九个月的俸禄全发出去,官员们急着搬粮,场面相当壮观。连普通百姓都来帮忙运,顺带还能赚些运费。

地方官的情况更麻烦,一个州郡面积大,离仓库远的官员来回一趟太折腾,就允许半年一次,甚至一年一次。领的时候虽然痛快,但用起来就得仔细盘算,等于一次性的大红包。

除了这些,领俸禄手续也不少,一般要走三步:先申请,再审批,最后拿批文去仓库领。因为官员系统庞大,朝廷只核算总账,具体到每个人的职位和级别,再逐一分配。升官、降职,都要在账里体现。

账做得慢,官员就得提前一个月申请,否则粮没算清楚,就只能干等。

古人也想出了不少办法,有钱的请脚夫帮忙,相当于找人代领。有事走不开,就写证明让亲戚朋友去。要是缺钱,就向朝廷申请预支,只要国库宽裕,偶尔也能批下来。

领工资这件事,流程虽复杂,但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来源:趣墨史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