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如何解读流行文化?

西瓜影视 电视剧资讯 2025-09-17 20:17 1

摘要:大家好,欢迎来到「Uni带你读文献」栏目!在这个栏目,我们将搜集心理行业大咖文献、经典个案及咨询技术相关的内容与你分享,带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思路及实操方法,以及最前沿的行业趋势。

本文字数4000+ · 阅读预计需要11min

Uni带你读文献

大家好,欢迎来到「Uni带你读文献」栏目!在这个栏目,我们将搜集心理行业大咖文献、经典个案及咨询技术相关的内容与你分享,带你深入了解心理咨询的工作思路及实操方法,以及最前沿的行业趋势。

本篇文献来源于《国际精神分析杂志(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由作者Gerald Poscheschnik撰写,其通过精神分析的方法解读了现代电视剧蕴含的心理社会功能。

当《权力的游戏》席卷全球,它早已超越一部电视剧的范畴,成为一个巨大的文化心理现场。龙、异鬼、中世纪权谋——这些看似与当代生活毫无关联的元素,却精准地击中了数亿观众的神经。

这并非偶然。精神分析学者指出,这部现象级神剧像一面魔镜,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于秩序崩塌的焦虑、对被压抑威胁的恐惧,以及对渺茫希望的执着。它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一场集体参与的心理仪式,让我们可以安全地触碰最黑暗的素材,并思考自身所处的现实。

本文将借助精神分析的知识,来透视电视剧如何作为“现代神话”,扮演一位集体心理治疗师。

01

影视作品中的社会无意识

电影或电视剧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很多:舞台设计、摄影、场景、服装和化妆,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但除了这种电影化的呈现之外,作品还必须在更深层、更潜在的意义层面上吸引住观众。

艺术家们凭借其捕捉时代精神的能力,创造了一个场景集合。其中潜在内容不仅源于无意识的童年情结,也可能由成年后的生活经历以及社会和文化的外部现实所塑造。

精神分析认为,任何心智都是一个与周围社会及物质环境持续互动的共鸣心智。性别、年龄、种族、国籍、阶级等社会事实的制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弗洛伊德认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调节个体的因素,迫使其个体压抑自身本性的一部分。

这种无意识的元素也可以在神话中找到,这些神话被认为是“群体和人民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它们代表并反映了个人和社会无意识的幻想,冲突和复杂性。流行的电影和电视剧可以看作是现代神话的一种形式。

在对于恐怖类型电视剧的理论分析中指出,在有意识的水平上,恐怖可以通过震惊或恶心到观众来实现;在无意识的水平上,故事却必须激活恐惧的压力点,这些压力点可能与整个社会的集体恐惧或创伤有关。

例如,在这十年中,美国出版了大量科幻小说,讲述了辉煌的外太空殖民故事;但也有关于外星力量入侵和毁灭世界的科幻恐怖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外星力量的篡夺象征着地球文明走向尽头。

图源|Pexels

简而言之,这些叙事必须反映和代表广泛传播且普遍存在的潜意识幻想,才能落地生根,并成功吸引大众。如果没有这种场景和潜意识模式的象征性类比,它们可能会让观众感到无聊。

电视剧应该被认真对待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对象。与只观看一次且持续约两个小时的电影相反,电视剧陪伴观众的时间要长得多。因此,连续剧可以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仪式性活动。

电视剧的重复性可以给人们的意识创造更牢固的联系和更持久的认同,以及对个人心理产生更有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影响。以《权力的游戏》为例,这系列电视剧的社会,文化和政治幻想都属于社会无意识的元素,它们正在“调查人类文化和社会”。

02

现代电视剧的心理社会功能

1. 弗洛伊德与“社会无意识”

电视剧作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集体梦境”,始终在与社会无意识进行着深层次的对话。从《权力的游戏》中的世界背景,到科技电影背后的伦理困境,它们无一不在呼应弗洛伊德所指出的机制:社会作为一套规范系统,不断引导个体压抑自身的某些欲望与天性。

我们看到的角色困境,往往正是这种“超我”与“本我”激烈博弈的故事化呈现;而“超我”本身,也正是由家庭、制度、文化等外部客体关系逐渐内化而成。

社会决定个体的命运与无意识。社会为维持其平稳运作,常将难以直面的矛盾——如阶级不平等、种族歧视、性别暴力——转移到无意识层面,而主流叙事与电视剧往往承担了“意识形态防御”的功能,使这些结构性问题被自然化、常态化。

此外,集体创伤还可能促成一种“虚假的集体自我”的形成,这一扭曲的认同会持续作为动态组成部分,深植于社会无意识之中,持续影响群体心理与行为。

民众在高压、恐惧、强权统治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一套不正确的认同,比如对权威的无条件服从、或对痛苦的集体失语。这些都并非个体的心理现象,而是一整个时代在社会无意识中埋藏的动力结构,悄无声息地推动着每个人的情感与选择。

电视剧由此成为一把钥匙,它不仅反映这些无意识过程,更让我们得以安全地触碰、辨认、甚至挑战那些潜藏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实。观众在观剧过程中也不只是在消费故事,而是在无形中参与一场关于“我们如何被塑造,又该如何认识自己”的深层对话。

图源|Pexels

2. 温尼科特的“过渡性空间”理论

许多现代电视剧在娱乐观众的同时,也常常会让观众感到不安。因为这些电视剧都打破了普通观众的预期,剧中人物不是黑白分明的——观众既看不到完全的邪恶,也看不到绝对的善良。

这也代表几乎所有人物的形象都是矛盾的,而且出奇地多样化。故事也没有清晰的寓意,而是试图以一种直白的方式教育观众:正义优秀的人并不总是胜利,犯下罪行的人也并不总是失败。在这一点上,精神分析有助于理解这种现代电视剧的功能。

电视剧,如同任何其他叙事一样,可以为个人心灵发挥多种功能。其中包括娱乐和转移对消极情绪的注意力,但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是,有可能容纳并在精神上处理视听作品中呈现的无意识材料。

精神分析不仅可以理解文化现象的无意识含义,还可以阐明媒体内容与主观接受之间的界面。温尼科特的过渡空间思想可以有效地应用于研究电视剧和其它文化现象。

温尼科特强调,发展过程通常发生在所谓的过渡对象或过渡空间中。这些对象或空间中一方面是真实的外部环境,但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主观的、精神的意义。它们介于外部物质世界和内部精神世界之间。在这个空间里,它是真实还是虚构的问题并不重要。而潜在空间提供了第三领域,它既不属于内部世界,也不属于外部现实。

过渡现象的概念源于婴儿的观察,但它们在成人人格中也很重要。观众与视听媒体的互动可以视为一种在温尼科特意义上的潜在空间中的扮演。当我们开始观看一部电视剧时,我们会进行一次精神转向潜在空间的转变,并开始相信屏幕上呈现的内容。为此,看电视成为多媒体领域中一种虚拟的主体间情境。

▨ 这不仅仅是“逃避现实”;它还能提升生活品质;

▨ 因为在观看的过程中,个体发现了自我;

▨ 观众不仅在情感上与媒体文本融合,而且还重新塑造和重新定位自我。

因此,观众的参与应该被理解为一个创造性的过程。与媒体的互动提供了一种过渡空间,为控制和解决个人及心理文化冲突提供了可能性。

过渡空间和观众的概念有助于理解电视剧在观众心中的心理活动。尽管电视剧剧集的场景以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处理,但这种心理过程仍然与内容和叙事框架相关。

电视剧中呈现的场景会在观众的潜意识中引发类似的表象。即使是电视剧的显性内容也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和社会话题的反思,例如战争与和平、掌权与失权、种族、性别、阶级。

图源|unsplash

从场景层面来看,电视剧的叙事情节反映了人们对一个衰败社会普遍存在,但被压抑的恐惧和希望。因此,电视剧通过虚构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社会与文化变革的空间。

3. 洛伦泽的“场景理解”法

阿尔弗雷德·洛伦泽是一位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被视为跨学科精神分析的先驱。他将心理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维度融入人类科学,尤其是在精神分析理论方面。

洛伦泽的“场景理解”法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锁电视剧深层含义的钥匙。他指出,电视剧叙事中真正重要的潜在内容,往往隐藏在它的场景与情节安排之中,而精神分析的场景理解方法可以系统性地将其揭示出来。

这一方法最初被精神分析学家用于理解患者的移情动态,但它很快跨越临床范畴,成为解读文本与文化现象的经典社会研究方法,并被广泛用于分析影视作品中的无意识结构。这个方法强调循序渐进地深入叙事内核,包含四个层层递进的步骤:

▨ 逻辑理解: 关注“发生了什么”,即转述显性剧情内容。

▨ 心理理解: 聚焦角色和观众伴随剧情产生的情感过程,例如背叛带来的愤怒、绝望与价值崩塌。

▨ 场景理解: 结合前两个层面,捕捉驱动具体行为的深层无意识人际模式。

▨ 重建性解释: 将剧中潜在的心理场景与观众现实生活中的不同情境相联系,从而理解自己为何对某些情节产生强烈共鸣或抗拒。

正是借助这种方法,我们才能不仅看懂电视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更可解读其背后的情感动力和集体潜意识模式。电视剧以大众叙事的形式,一次次演绎我们共同的无意识冲突、恐惧与愿望。

精神分析为理解电视剧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工具,它关注人的心理动态、自我认知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分析观众的无意识,它能揭示为什么电视剧剧情能引发观众共鸣。因此,精神分析能深化对电视剧等文化现象的理解,而电视剧本身也是精神分析的宝贵研究对象。

当代电视剧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不仅能触动内心,帮助人们间接解决心理问题,还能以超越日常的方式与社会现实相连。因此,电视剧既是对现实的逃避,也是对现实的直面。

汉化编辑 / Doris

责编 / Aurora

参考文献

Poscheschnik G. (2018). Game of Thrones-A psychoanalytic interpretation including some remarks on 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 of modern TV seri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99(4), 1004–1016. https://doi.org/10.1080/00207578.2018.1425092

来源:爱问健康18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