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平时看全国电视剧和重点网络剧的拍摄备案公示,大多时候就是扫一眼片单,知道哪些剧要准备拍了,并不想过深扒。
平时看全国电视剧和重点网络剧的拍摄备案公示,大多时候就是扫一眼片单,知道哪些剧要准备拍了,并不想过深扒。
但这次7月的备案公示一出来,把电视剧和网剧的两张片单翻了几遍后,心里那股“创新焦虑”愣是压不住,实在是不吐不快。
咱不说快速向前冲刺吧,但不能一直吃老本吧,艺术不能没有创新,不能光想着割观众韭菜。
今年7月备案的电视剧有40部,总共1012集。
重点网络剧37部,675集,加起来77部1687集。
这个数量在2025年算中规中矩,没什么特别大的波动,算是稳定发挥。
值得一提的是,主管部门透了个信儿,说之后可能会尽快把电视剧和重点网络剧的拍摄备案流程统一管理。
这意思就是,以后这两张公示单说不定就合成一张了,而且重点网络剧也会像电视剧那样,把故事梗概、啥时候开机、要拍多久这些关键信息都公示出来。
现在网剧里的头部项目越来越多,这对从业者来说可是个好消息,至少以后看备案大盘,不用再跟“盲人摸象”似的,连个故事方向都摸不清了。
接下来就得说说从这两张片单里挑出来的“大概率”项目。所谓“大概率”,就是这些剧大概率能播出来。
毕竟备案的剧多,不筛这么一下,根本没法好好看题材分布。
当然这判断也挺主观的,就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我从77部里筛出22个值得关注的项目,分了古代、现代、近代、当代四类。
可越看越心凉:这22部里,足足一半是古装剧,其中真正有创新的,也就一部辛爽的《孔雀》。
《孔雀》是某影业备案的,改编自马伯庸《三国配角演义》里考据《孔雀东南飞》的章节。
原著不算小说,更像篇历史考据文,二次创作空间大,再加上辛爽这位“鬼才”导演,算是这个月唯一能拎出来说的“创新苗子”。
可剩下的10部古装剧能落地到真实朝代的,也就《清明上河图密码》的两部续作(《匹夫之怒》《背水一战》)、讲大唐歌舞的《飞天》,还有部清宫群像剧《忽如一夜春风来》,全是熟面孔题材。
更让人无语的是那6部架空古装剧,其中嘉行文化的《宫墙内禁止偷听》(改编自晋江小说《贵妃凭吐槽实力上位》),居然把短剧情里烂大街的“偷听心声”搬到了长剧里。
剧情就是现代女主穿越替嫁入宫,表面温柔内心吐槽,男主被雷劈后能听见她心声,然后就成了“男主听女主单口吐槽”的抽象戏码。
这设定在竖屏短剧里早玩出花了,各种变体都有,毕竟快反转、强情节的设定跟短剧节奏适配,可长剧把这玩意儿当“新东西”搬过来,算哪门子创新?
这不是把观众当傻子,是把“创新”俩字玩成了笑话。
再看近代和现代的题材,都各一部,倒是都有来头,可跟“创新”也不搭边。
近代剧《归向》是《我的团长我的团》续篇,备案信息说接着讲龙文章、孟烦了在抗日和解放战争里的经历,由张译的公司备案。
但所有人关心的都是“能不能请回兰晓龙编剧、康洪雷导演和原班演员”,本质上还是靠前作IP撑着,新故事内核在哪却没看出来。
这部剧作是多少人心中的传奇,现在由影帝张译公司主持,却是带着经典割粉丝韭菜的节奏,这实在让人接受不了。
现代剧《天骄》聚焦上世纪60年代末清华附中知青插队陕北,题材是特殊,可创作难度大到业内都捏把汗,酝酿了好久才立项。
大家关注的也不是“它有什么新表达”,而是“能不能把深刻主题讲得不生硬”,这是“完成度”问题,不是“创新度”问题。
最后是9部当代题材,涵盖了都市、科幻、悬疑、司法,听着挺全,可真正紧扣当下现实的,也就腾讯影业的《此刻的生活》。
这部剧是讲北京中产家庭买房“爆雷”后挣扎奋斗,算是贴近生活,但这种“家庭困境”题材也不算新鲜。
稍微有点新意的是《一路灿烂》(女性向年代悬疑短剧,田宇执导,有迷雾剧场味儿)和《夜的命名术》(都市科幻,平行世界+赛博朋克),可这俩加起来,也撑不起“创新”的场子。
剩下的司法剧《大象和蚂蚁》《慎杀》,是荆棘鸟文化的老本行,按他们以往风格,大概率是“稳妥但无惊喜”。
算下来,77部备案剧里,真正能称得上“有创新”的“大概率”项目,连10个都凑不齐。
剩下的要么跟以前的爆款撞题材,要么还在几年前“卫视剧”的老路子里打转,再有就是把短剧的剩饭热一热当新菜。
这难道就是行业喊着“减量提质”后交出的创新答卷?
有人可能会说,“剧长短变一变、演员用新人,不算创新吗?”还真不算。
创新要是只停在这些表面,那跟“换汤不换药”没任何区别。
真正的创新,要么是有新故事、新人物,要么是用新结构、新视角讲故事,要么是在画面、声音上有新探索。
至于剧长、选角,顶多是“微创新”,锦上添花而已,可现在连“锦”都没有,“添花”就更别说了。
备案阶段就能看出的题材创新,是一部剧能不能让人“一眼记住”的关键。
可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绕着“安全区”走:IP续作稳,就拍续作;短剧设定火,就搬去长剧;老题材没风险,就接着炒冷饭。
嘴上喊着“要创新”,行动上全是“怕出错”,这样下去,艺术必定会画地为牢,国剧也难以出头。
我不是苛责行业,毕竟影视创作难,要平衡风险和创新不容易。
可观众看剧,看的是新鲜劲儿,是能戳中人心的新故事,不是翻来覆去的老套路。
希望下次再看备案,能少点“老熟人”,多点“新面孔”,别让“创新”只停在发布会的PPT上,也别让观众的期待,变成一次次的失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来源:江语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