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是全国首部高校师生共创红色文旅微短剧,上线后相关话题迅速发酵,短短 3 小时便强势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一路飙升,短时间内浏览量超过10万,实时热度排名第一,青年网友转发评论超1 万条。
9 月 16 日,河南日报官方微博发布的《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消息,一上线,就火爆。
这是全国首部高校师生共创红色文旅微短剧,上线后相关话题迅速发酵,短短 3 小时便强势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一路飙升,短时间内浏览量超过10万,实时热度排名第一,青年网友转发评论超1 万条。
“跟着微短剧学红旗渠精神”“原来红色故事能这么潮”等留言刷屏评论区,成为当天社交媒体上的一道红色风景线。
这部由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携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联合打造的红色文旅微短剧,以红旗渠工程建设中的真实感人事迹为创作蓝本,创新采用“AIGC+微短剧”融合创作手法,以超高清4K画质细腻还原太行山的雄奇壮美风光。全剧共30集,通过当代青年视角切入,生动解读红旗渠建设时期的拼搏奋斗,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党媒河南日报驻地分社,如何力闯微短剧新赛道,让主旋律与红色精神在青年人中“破圈”?
向深处思考,向远处行动。
其一,用方式决定流量。在新媒体短视频、微短剧成为主流传播形态的当下,河南日报社没有固守传统传播路径,而是敏锐捕捉到青年群体对“有温度、有新意的红色内容”的热望——当年轻人习惯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当“沉浸式体验”成为内容消费新需求,党媒若想让红色精神真正走进青年心里,就必须打破“我说你听” 的传统模式。
其次,用地标决定导向。安阳分社立足“身在红旗渠旁”的地理优势与文化基因,主动扛起“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身处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的红色沃土,做好青年群体的红色传承教育,是党媒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于是,“打造全国首部红色文旅微短剧”的想法应运而生——用微短剧这一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红旗渠的奋斗故事与文旅体验相结合,让红色精神从历史课本走进鲜活影像。
第三,用时机决定先机。微短剧自4月3日在红旗渠畔开机起便承载着特殊意义——选择这一时间节点,正是安阳分社深思熟虑后的“时间选点”:4月春潮涌动,既契合青年群体焕发活力的成长节奏,也与红旗渠建设时期“战天斗地” 的奋斗氛围相呼应,更暗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为作品后续传播埋下“时间伏笔”。
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安阳分社始终围绕“党媒如何用新传播方式连接新青年” 这一核心探索:摒弃红色题材常见的“宏大叙事”,转而以当代大学生返乡研学的视角切入,用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不超过5分钟 / 集的碎片化时长适配青年观看习惯;创新采用“高校师生共创”模式,让高校青年学生深度参与剧本创作、拍摄剪辑,让他们从“红色精神的接收者”变成“红色故事的传播者”。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党媒对“传播主动权”的主动把握 —— 我们不再是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而是成为“青年与红色文化的连接者”,通过贴近青年的传播语境、符合时代的技术手段,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
“与河南日报社联手打造该部作品,是一次让思政教育课更鲜活更真切的全新尝试。”郑州工程技术学院传媒学院副院长冯美评价。
“我们希望通过微短剧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起红色文化与青年群体的沟通桥梁,这正是高校思政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理念的生动实践。”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焦红波在采访中表示。
此次《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站上热搜,不是偶然的 “爆款效应”,而是河南日报作为党媒探索“新传播路径”的必然成果。
从 4 月3日精准择机开机,到立足安阳红色沃土确定创作方向,再到用微短剧形式打通青年传播链路,每一步都紧扣“党媒如何用最新传播方式引导新青年、传承正能量”的终极目标。
观短剧,说心声。“这部微短剧,没有说教,特别适合我们年轻人的胃口。”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学生段正晓分享观剧体会。
“这里面全是能共情的故事,拍得很有感染力。”安阳学院学生辅导员赵国栋说。
“红色精神永不过时,这部短剧激起我们当代青年新的热血。”一名青年网友留言。
河南日报社地方管理部主任阙爱民表示,未来,地方分社将继续以创新为笔、以时代为纸,在红色文化传播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更多正能量故事以青年喜爱的方式 “破圈”,让红色基因在新媒体时代的浪潮中代代相传。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