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收官的电视剧《凡人修仙传》,凭借用心的制作和对原著精神的尊重,成功塑造了一个严谨而充满现实感的修仙世界。这一改编自忘语同名小说的剧集不仅获得了原著党的认可,还赢得了大量动漫粉的肯定,认为剧集高度还原动漫内容,并助推IP影响力持续扩大。
日前收官的电视剧《凡人修仙传》,凭借用心的制作和对原著精神的尊重,成功塑造了一个严谨而充满现实感的修仙世界。这一改编自忘语同名小说的剧集不仅获得了原著党的认可,还赢得了大量动漫粉的肯定,认为剧集高度还原动漫内容,并助推IP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当下文化娱乐产业生态中,IP的跨界开发已成为内容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而对于同一文学IP进行改编,动漫在前、剧集在后的情况下,动漫粉既是剧集热度与流量的基础保障,同时也是剧集的“口碑判官”,他们对剧情细节、人物设定、世界观构建等均有深刻理解,任何偏离轨道的改编都可能被视为对原作的“背叛”,进而引发争议。因此对于已经存在动漫作品的IP而言,真人剧集的改编往往面临更为艰巨挑战:如何满足动漫粉丝群体对“还原度”的高度期待,同时又能够吸引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叙事重构:故事吸引路人,细节服务粉丝
剧集改编的首要挑战在于叙事层面的重构。动漫与剧集虽同属视觉叙事艺术,但二者在叙事节奏与观众期待上存在显著差异。动漫作品因为集数多、播出周期长,常采用碎片化的叙事节奏,而真人剧集则更注重情节的逻辑连贯性、情感的细腻感和人物的立体性。因而,剧集成功改编的关键在于回归文学原著并发扬自身媒介优势,尽可能地让故事原汁原味、角色符合期待。
剧版《凡人修仙传》依旧保持“草根逆袭”的爽感叙事主线,讲述山村少年韩立从普通的凡人凭借坚韧的意志和谨慎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修真界中不断成长的传奇故事。但与漫版相比压缩了部分战斗解说和支线内容,将人界篇前期的内容浓缩至30集,避免了动漫周更模式导致的拖沓感,让动漫粉体会“快速升级”的爽感的同时,也让更多路人观众被吸引到精彩纷呈的故事中。同时,剧版强化了主要角色的成长背景与情感动机,例如韩立“藏巧于拙”生存哲学的形成过程、韩立化名厉飞雨的缘由铺垫等细节均让动漫粉感受到剧集的用心。
角色塑造同样是叙事重构的核心挑战。动漫粉对“纸片人”已经有了初步固化的认知,真人演员无论外形如何接近,都难以完全满足所有粉丝的想象。因此,真人剧集的选角不仅要尊重大部分粉丝的审美,要求外形、气质等硬性条件的契合,更需注重微表情的细腻演绎、神韵的捕捉与内心世界的呈现,让角色更加有个性、更加丰满立体。
《凡人修仙传》中杨洋饰演的韩立成功打破了次元壁并广受认可,被网友称为“三次元天选韩立”。其重要原因除了杨洋外形条件的优秀,更是由于他细腻的表演将角色谨慎隐忍的特质展现得淋漓尽致,随着剧情的推进,真人演员杨洋的形象逐渐与漫画世界纸片人重合、融合,使观众逐渐接受并认同这一“三次元韩立”。
同时,剧中魔族众人“天南海北的方言”设定也为剧集增添了趣味性。例如,魔族少主王蝉阴鸷疯狂的性格兼具“暴躁东北大碴子”的反差萌也给观众带来了别具一格的新奇观剧体验。
此外,台词的转化也是叙事重构的重要环节。一些动漫中“热血中二”的台词若直接挪用到真人剧集中,极易让动漫粉产生尴尬违和之感然后“仓皇逃离”。例如《斗罗大陆之燃魂战》并未对漫画中的热血台词进行合理的情境适配,在并不热血的场面中,当诸如“复活吧我的爱人”以及各种“魂术口诀”与真人表演结合时,许多观众表示“燃得莫名其妙”以及“尴尬的脚趾扣地”。因此,剧集需要在保留金句的基础上,将部分“不合时宜”的动漫语言转化为符合影视叙事习惯的对白,并增强台词的生活感和叙事功能,才能同时服务好动漫粉和剧粉。
剧与漫在叙事上的天然分野,恰恰为IP提供了多维诠释的可能。需要注意的是,动漫粉对于原著剧情已经十分熟悉,面对不同受众,剧集需要用故事吸引路人、用细节服务粉丝,尽可能地还原原著的核心故事和名场面,向观众呈现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的同时,深掘原著细节,带给动漫粉更多的惊喜。
视觉转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平衡
视觉呈现是IP真人化过程中的另一重大挑战。对于已经播出动漫作品、尤其是具有奇幻或科幻设定的IP来说,动漫的场景、服装、道具和特效都高度风格化并且深入人心。而剧集要想将这些二维世界的视觉元素转化为三维实景,就需要构建虚实相生的美学体系,在真实感与幻想感之间寻求平衡,既要有“真实感”和“活人感”,也要避免产生“塑料感”或“廉价感”。
《凡人修仙传》采用“藏拙露巧”的策略,将特效资源集中在关键场景和元素上,同时尽量用实景美学替代绿幕特效,以自然山水之美构建修仙世界的宏大氛围。主创团队横跨新疆、贵州等五省取景,取景自贵州荔波小七孔的神手谷和野草桥、取景自新疆那提拉草原的黄枫谷、取景克拉玛依荒漠的血色禁地等无不用山川云海的真实质感让书中的修仙世界筑基现实。
行云流水的武打场面是观众重要的爽感源泉之一。剧集需要将原著中的文字描述以及动漫中的视觉奇观转化为符合物理规律且保持艺术美感的武打场面。《凡人修仙传》涉及战斗场面时,通过精心设计的特效增强视觉冲击力,既保证了画面的真实质感,又创造了足够的奇幻元素,成功打造出“天人合一”的修仙意境。杨洋的武打动作融合传统武术与古典舞蹈,既无慢镜头注水,也无威亚感飞行,让无论是粉丝还是路人都能在流畅自如的动作中感受到“爽感”。剧集对于白玉蜘蛛等妖兽从毛发细节到鳞甲纹理的细致刻画,对于五行阵、凤凰符等法术对决奇观的精心打造都让动漫粉感受到不输漫版的视觉张力。
整体而言,动漫粉已经感受过充满华美特效的动漫世界,因此真人剧集不逊于动漫的特效场景是让动漫粉满意的基本条件。而剧集是以真实为基调的艺术载体,需要合理调配实景拍摄和特效画面的比例,并且保证实景与特效画面的质感,既要有高山流水的人间真实,又要有华美壮丽的视觉奇观。
制作协同:构建剧漫联动的共赢局面
剧集与动漫作为同一IP的不同表现形式,应当形成互补共赢的关系,而非简单竞争或复制,制作层面的深度协同是IP改编成功的重要保障。
这种制作协同首先体现在核心创作团队的跨媒介参与上。当动漫原班人马参与剧集制作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剧漫”与原著精神的一致性,增强粉丝信心、保障创作品质。例如,《凡人修仙传》剧版由动漫导演王裕仁担任总编剧,这样的深度参与确保了对角色内核与世界观的准确理解与传承,大幅增强了动漫粉丝对剧集的信任度与接受度。《凡人修仙传》剧集也成功为动漫引流,吸引了大量路人受众涌向B站观看动漫,形成“剧漫双赢”的局面。
动漫粉作为IP最有影响力的受众群体之一,也应当是协同制作的一份子。制作团队在创作前应当深入了解其的关注点与“雷点”,充分尊重和考虑粉丝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期待,在保持创作自主性的同时,避免不必要的争议与误解。如此,不仅能够提升作品质量,也能增强粉丝的归属感与参与感,形成良好的创作生态与口碑效应。
另一方面,数字资产的共享与再利用是提升制作效率、保持视觉连续性的有效手段。动漫制作中已经创建的各类数字模型、场景设计和视觉元素,经过适当优化后如果能用于剧集制作,既节省了大量开发成本,又能唤起动漫粉丝的集体记忆与情感共鸣。《凡人修仙传》剧版对于动漫中噬金虫、白玉蜘蛛等数字模型的复用,不仅保证了这些关键视觉元素与原作的高度一致,也体现了制作团队对动漫作品的尊重与认可。
动漫在前,剧集在后,由同一IP改编的真人剧集如何同时令动漫粉丝认可又吸引新观众,本质上是一个如何平衡尊重原作与创新表达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在IP开发日益成熟的当下,剧集与动漫不应是竞争关系,而应形成互补共赢的生态系统,剧集需要在保持原作核心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叙事调整和视觉转化,通过制作层面的深度协同以及受众需求的精准把握,让同一IP下的不同表现形式能够相互赋能,最终实现双赢。
— THE END —
作者 | 仇骏瑶
主编 | 彭侃
执行主编 | 刘翠翠
排版 | 于佳欣
来源:影视产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