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侯方岳(1915-2006),原名侯泰阶,1915年农历11月19日出生于广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侯方岳(1915-2006),原名侯泰阶,1915年农历11月19日出生于广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陈素敏(1916-1998),原名陈运珍,1916年农历8月23日出生在广安县城小东街。
1935年2月,侯方岳考入成都天府中学半工半读。此时的成都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中共四川省委以及成都各级党、团组织都遭到破坏,党组织统一领导的活动基本停止。
在白色恐怖的笼罩下,侯方岳团结天府中学、省立师范等学校的进步学生,相继组织成立了秘密读书会、海燕社等进步组织。
他们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革命理论,组织和参与成都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李长亨、田家英等一批优秀的革命青年。
田家英后来被侯方岳送去了延安,成长为毛主席的秘书。
李长亨解放后担任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副校长,董必武为他在党内起了个化名黎强,意为“能力强”,是谍战剧《潜伏》中余则成的主要原型。
侯方岳在成都从事地下工作期间,就是黎强的上线。
1937年10月,侯方岳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致力于恢复重建中共乐山、成都等地党组织。
1938年农历11月19日,是侯方岳23岁生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他给陈素敏写了第一封情书。
侯方岳原来不想过早谈恋爱,一心想的是救国救民,陈素敏的大哥陈昭吾、二哥陈思苓都是进步青年,他们了解侯方岳是一个好学上进的青年,特别是二哥陈思苓,与侯方岳是广安中学的同学,又都参加“推轮读书会”,彼此十分了解。
经常到陈素敏家,在那里读到大哥从北京带回的进步刊物。
侯方岳勤奋读书,常常废寝忘食,因家贫,不能按时交伙食费,而嚼饼干,得急性胃炎,一星期未进食,捧腹参加五县中学会考,获得第三名。
陈家特设晚宴祝贺。
虽然那时侯方岳就被陈素敏吸引,但觉得自己家贫,要先干一番事业。
早在1933年夏天,侯方岳勤工俭学,在花园图书馆兼管理员,陈素敏就向他借过《石头记》,侯方岳将一束鲜红的玫瑰花连书一起送给陈素敏,此后又多次送玫瑰花,陈素敏和母亲“用白糖酿成玫瑰糖”,保证长期的香蜜。
受两位哥哥的影响,陈素敏阅读了一些进步书籍,对勤学上进的侯方岳产生了好感。
那年冬天,陈素敏帮侯方岳织了毛衣,侯方岳穿在身上,暖在心里。
1934年12月侯方岳考到成都读高中,半工半读,陈素敏的母亲将陈素敏绣的玫瑰花手巾两张送给侯方岳。
虽然明白陈素敏的心意,但侯方岳一直没有勇气表白。
这次也是受到陈素敏二哥的鼓励,认识到爱情与事业并不矛盾,共同的理想、高尚的爱情会让他们同生死,共患难。
因此,侯方岳给心爱的人写了第一封情书。
同街一个姓李的国民党中统军官向陈家提亲。
陈素敏的父母都很开明,一致表示尊重陈素敏自己的选择。
陈素敏两个哥哥,一方面敷衍李家人,另一方面联系广安中共地下党张显仪、袁载春,将陈素敏送往成都。
不久在乐山五通桥,见到侯方岳,经党组织同意,他们结为夫妻,跟随侯方岳走上革命道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侯方岳先后担任中共乐山、三台、成都等多地中心县委、地委、市委书记,逐渐成长为党的领导干部。
陈素敏长期以教学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
1941年夏,由于侯方岳身份暴露,组织安排他立即撤离川西,到重庆南方局学习待命。
6月底,侯方岳、陈素敏一家顺利转移到了重庆红岩村,在周恩来副主席身边接受培训。
空袭警报时,经常与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坐在一个防空洞里,受到了许多有益的教诲。
中共中央南方局
1941年10月,周恩来决定安排侯方岳去云南开展地下工作。
为了制定长期有效的云南工作指导方针,周恩来集中精力,开了五六天的南方局工作会议,专门研究、讨论云南问题,并安排侯方岳作会议记录。
侯方岳以周恩来讲的十点为主,经过两天整理出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关于云南工作的意见》,《意见》对云南的形势、云南党的工作方针以及党的各项具体工作都作了指示。
周恩来审阅后表示满意,要求侯方岳把十条背诵记熟,三天后检查。侯方岳花了两天时间就强记了全部内容,近1万字。
第三天周恩来检查,侯方岳逐字逐句背给他听,他很满意,并叮嘱侯方岳:去云南路上关卡多、特务多、盘查多,身上、衣箱内有关党组织的片纸只字不带,要用脑子将《意见》带到云南去。
1941年10月16日上午,化名云南省《民国日报》住渝记者冯希尧的侯方岳一家乘坐周恩来的小汽车,离开了南方局。
他们驶下红岩嘴,经过李子坝、上清寺、菜园坝……在城内绕圈子来到了林森路,同时还在车上不时变换衣服,侯方岳1岁的儿子平儿从红岩出来穿的是女孩裙衣,后来又换成了男装,最终安全离开了重庆。
侯方岳一家三口到了云南。
从呈贡进昆明,城门关卡有卫兵把守,检查过往行人身份证件。
陈素敏听一个卫兵用四川话吆喝着,就上前用四川话说:“老总,我们是从四川来的嘛,那边鬼子飞机时常轰炸,生意不好做哦......”
陈素敏与卫兵话家常,道乡情,卫兵看侯方岳抱着孩子,就没有看证件,放过了他们一家。
中共云南省工委来接应的同志见他们一家三口坐着马车平安过关,都喜出望外。
见面接上头后,他们激动地说,侯方岳用的证件上的名字冯希尧是一位知名的记者,冯希尧前两天去世了,各个报纸都登出来了。
如果那个卫兵看了侯方岳的证件,肯定要把他们抓起来。
同志们埋伏在这里守候,就是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就武力救人。
由于陈素敏的机智勇敢,化解了一场恶斗。
侯方岳到达昆明,担任云南省工委委员,开始了长达八年的云南地下工作。
在南方局这段难得的学习经历,让侯方岳累积到了组织群众、反特斗争、军事斗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为他在云南的地下工作,特别是成功领导云南滇东北地区武装起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地下工作十分危险,随时考验着地下党员的忠诚与智慧。
侯方岳长年从事地下工作,练就了书写米粒大小清晰小楷的本领。1946年“李闻惨案”斗争胜利后,侯方岳以探亲的名义,奉命秘密前往重庆红岩村,向四川省委书记吴玉章汇报云南地区的实际情况,他亲自用小楷写了1万多字的汇报材料《云南工作报告提要》。
其字微若米粒,每页仅巴掌大小,共9张,详细介绍了当时云南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等情况。
每页放大10倍,字也不变形。
10月28日,侯方岳将这份材料用蜡封好,放入派克笔内,密送延安党中央。
同年11月上旬,侯方岳在重庆收到了党中央和周副主席指示,批准了云南武装起义。
云南工作报告提要(侯方岳撰写,1946年)
侯方岳随身携带一个棕色长方形扁玻璃小瓶,宽3厘米,高5厘米,厚1.6厘米,里面盛有大半瓶水银。
如遇危急情况,可服下,以牺牲自己保守机密。
在他夫人陈素敏解放前曾用过的手包最底部,一直藏有3颗子弹。
那3颗子弹,两颗留给敌人,还有一颗是留给她自己的。
侯方岳对陈素敏说:
“你是一名女共产党员。做地下工作随时有危险,被敌人抓住后,一是不能投降,二是不能受刑。因为敌人什么都干得出来。要为自己准备一颗子弹。”
他们时刻准备着战斗,也时刻准备着牺牲。
他们不惧生死,坚守信念,用一生忠实履行了对党的誓言。
1949年9月,侯方岳作为隐蔽战线的代表,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陈素敏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备工作。
10月,侯方岳参加开国大典后,地下党身份暴露,被安排在北京工作,一家人本可以在北京过上安稳的生活。
但是,当时大西南尚未解放,因他长期在云南工作,熟悉情况,便随刘邓大军挺进大西南。
云南解放后,侯方岳先后担任云南省委代理秘书长、云南省委第一副秘书长。
后长期从事云南少数民族和南亚历史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侯方岳出席首届全国政协会议纪念照
(前排左四为侯方岳)
文化大革命期间,侯方岳受到错误批斗,有人多次要陈素敏揭发侯方岳,与他划清界限,陈素敏始终坚定地说:“没界限!划不清!”
侯方岳、陈素敏曾在云南民族学院外的莲花村以小学教师身份从事地下工作,他们城里人的装束在村子里很显眼,村里实行保甲制,上百人的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人去告密。
从1938年起,侯方岳两次被全国通缉,特务追了他十多年,都没有被抓住,到最后侯方岳反而把抓他的特务头子抓住了。
侯方岳告诉他的孩子们:“得民心者得天下,老百姓冒险为我们作了很多掩护,没有他们,就没有革命的胜利。”
六十年代初,陈素敏看到莲花村的老百姓还穿的那么破,经常说“我们对不起他们!”她也因此被打成右派,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直到1972年离休,他们夫妻天各一方。
落实政策后,侯方岳忙于为被冤屈的战友写材料。
陈素敏体弱多病,经常住院。
1998年3月31日陈素敏逝世,侯方岳悲痛地写下挽联:
“青梅竹马比翼六十年,喜见白头偕老;
共苦同甘川滇三千里,孤悲云鹤远飞。”
同时,写下《祭夫人》一首:
“六十冬春共远征,狂涛恶浪苦航程。
腥风血雨无惊恐,饿虎凶狼挺剑横。
度日糟糠无怨语,改缝旧裤似新成。
光明磊落相尊重,霜叶秋红一世情。”
作者:侯立新
来源:夏吟云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