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集抗战剧来袭!演员阵容强大,这剧值得熬夜追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7 04:47 2

摘要:抗战剧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别再只盯着枪炮战场了!9月16日,央视一套加上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平台要同步开播一部40集的战争大剧《阵地》。导演是拍过无数经典的高希希,编剧是钱林森,光看主创就够让人期待。更狠的是,它不讲正面战场的炮火连天,专拍“文化人打仗”,千

抗战剧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别再只盯着枪炮战场了!9月16日,央视一套加上爱奇艺、腾讯、优酷三大平台要同步开播一部40集的战争大剧《阵地》。导演是拍过无数经典的高希希,编剧是钱林森,光看主创就够让人期待。更狠的是,它不讲正面战场的炮火连天,专拍“文化人打仗”,千名文人在桂林拿笔当刀,还要跟潜伏的特务斗智斗勇。这题材以前从没见过,演员阵容更是全靠演技撑场面,看完这些细节,你绝对会把闹钟定好准备熬夜追!

提起战争剧,大家脑子里是不是立马浮现出炮火炸飞、士兵冲锋的画面?但《阵地》偏不按常理出牌,它拍的是1938到1944年的桂林,那会儿日军不光拿着枪打过来,还拼命搞文化渗透,想让咱们中国人放弃抵抗。就在这节骨眼上,上千个文化人跑到桂林,没拿枪没扛炮,就靠一支笔、一个舞台跟敌人死磕。

你敢信吗?他们办报纸、搞戏剧演出、在岩洞里教书,这些在平时看起来“软乎乎”的事,在当时全是玩命的活。日伪天天盯着他们,查报纸、封剧场,甚至派特务混在他们中间,说不定前一秒还在跟你讨论剧本的人,下一秒就把你卖了。更刺激的是,他们不光要对付外人,内部还会因为想法不一样吵得面红耳赤,有人扛不住诱惑想妥协,有人拼了命也要坚守。这种看不见硝烟的较量,比真枪实弹的战场还让人捏把汗!

起因:1938年开始,桂林成了文化人的聚集地,为啥?因为当时这里相对安全,又能辐射南方各省。但日军早就盯上这块地方,军事侵略的同时,拼命散布“投降有理”的鬼话,还封掉进步的报纸和剧场,想把文化人的嘴堵上、把老百姓的信心打垮。这时候,中国共产党站出来牵头,让夏衍、郭沫若这些文化人和李克农带领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联手,一场“文化抗战”就这么打响了。

这些文化人可没闲着,干的全是“硬事”。他们办了《救亡日报》,每期报纸都偷偷藏着唤醒民心的话,印出来得连夜送出去,生怕被日伪查抄;还搞了西南剧展,几十部抗日戏剧连演几十天,台下观众挤得满满当当,看完都热血沸腾想参军;甚至在岩洞里开学校,就算日军炸房子,也得让孩子们读书学知识。

但这背后全是风险。有次夏衍在油灯下改进步剧本,日伪突然上门搜查,他得装作没事人一样把稿子藏起来,从容应付;李克农跟文化人接头,得选在没人的小巷子,说话都不敢大声,递个纸条都要左看右看;战地记者任素宁跑前线写报道,不光要躲炮弹,还得防着特务跟踪,稿子写好得藏在鞋底才能送出去。更揪心的是,队伍里可能藏着特务,上次剧展刚定好时间就被日军盯上,到底是谁泄的密?直到现在看预告都猜不出来!

以前看冯绍峰演《鸿门宴》里的项羽,觉得他特别霸气;看《狼图腾》里的陈阵,又觉得他心思细腻又温柔。这次他演夏衍,把文人的儒雅和战士的硬气抓得特别准。预告里有个镜头,他坐在油灯下改剧本,眼睛盯着纸一动不动,突然听到外面有动静,立马把稿子塞到墙缝里,转身时眼神从专注变成警惕,连手都在微微发抖,这细节谁看了不喊一声绝?

李晨在《长津湖》里演的余从戎,拿着枪冲锋的样子帅到炸。这次他演李克农,不用扛枪了,但气场一点没弱。他穿着长衫,跟人接头时话不多,就靠眼神交流,对方说一句,他眼睛眨都不眨盯着对方,好像能看穿人心。有场戏他传递秘密指令,用手指在桌子上敲了三下,然后压低声音说“计划不变”,那股沉稳劲儿,一看就是干大事的人。

徐璐这次演的任素宁太让人惊喜了。她看起来瘦瘦的,但跑前线比谁都快,炮弹在旁边炸,她蹲在地上还在写稿子,钢笔水洒在纸上都不管,先把字写完。有次她被特务盯上,一路跑过桂林的小巷子,高跟鞋都跑掉了一只,还是死死攥着手里的笔记本,那股不服输的劲儿,把进步女性的样子演活了。

王劲松真是“戏魂”本人!这次他演郭沫若,没几句台词,但一个动作就让人记住。有场戏他站在江边,望着远处的山叹气,手紧紧攥着拳头,虽然没说话,但能感觉到他心里的憋屈和愤怒。就像他在《破冰行动》里的表演一样,不用刻意使劲,往那一站就是角色本身。

有人说:“没有枪炮的战争算什么战争?这剧会不会太‘软’了?”这话可就错了!你知道吗?当时日伪最怕的就是这些文化人的笔。《救亡日报》每期能印几万份,传遍南方各省,好多人就是看了报纸才知道日军的真面目,主动参军抗日;西南剧展演了30多天,吸引了10多万人来看,看完之后老百姓捐钱捐物,支援前线。

还有更狠的,有个文化人写了篇揭露日军罪行的文章,被特务盯上,全家都遭了殃,但他还是接着写,直到被抓的时候,口袋里还装着没写完的稿子。剧中有句台词说得好:“枪能打死人,笔能唤醒人,唤醒的人多了,就成了打不垮的力量。” 这种精神上的较量,比真刀真枪的对抗更让人震撼,一点都不“软”!

还有人质疑:“这么多真实历史改编,会不会拍得像纪录片?”完全不用担心!剧里藏了好多悬念,比如有个文化人突然“失踪”,大家都猜他是被抓了,结果最后发现他是去执行秘密任务;还有每次文化活动前总有人“走漏风声”,到底谁是特务,不到最后一集根本猜不到。这种又有历史感又有悬念的剧情,比纯粹的虚构故事好看多了。

为啥说《阵地》是“狠货”?因为在这之前,几乎没有抗战剧敢全景式拍“文化抗战”。1938到1944年,桂林聚集了上千名文化人,办报、演戏、教书,这些真实发生过的事,好多人都不知道。这部剧把这些事一个个搬出来,让大家知道,除了前线打仗的士兵,还有这么一群人用文字守护国家。

就拿“岩洞教育”来说,当时日军炸了好多学校,文化人就把孩子带到岩洞里上课,没有课本就自己写,没有黑板就用石头在地上画。有个镜头里,几十个孩子坐在岩洞里,跟着老师念“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国家”,声音不大但特别坚定,看哭了好多提前看片的人。这种把真实历史拍出来的力量,比任何虚构剧情都打动人。

本来以为抗战剧也就那样了,直到看到《阵地》才发现,原来战争还有这么多我们不知道的侧面。以前总觉得“救国”就得扛枪上战场,现在才明白,一支笔、一篇文章、一场戏,同样能成为守护国家的武器。

冯绍峰演的夏衍在油灯下改剧本的样子,徐璐演的任素宁抱着笔记本跑过炮火的样子,王劲松演的郭沫若站在江边叹气的样子,这些画面一出来,就觉得那些文化人好像真的站在我们面前。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也会害怕、会犹豫,但为了心里的信仰,还是敢跟敌人拼命。

9月16日开播,40集的内容,央视和三大平台同步播,这排面绝对够大。建议大家准备好纸巾和零食,毕竟这种又有历史感、又有悬念、演技还在线的剧,错过真的会后悔。说到底,《阵地》拍的不只是文化人的抗战,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那股不服输的劲儿,这种精神,不管过多少年都值得我们记住。

来源:桃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