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玩偶妻子到独立女性:这部剧揭开男权社会真实面目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7 08:46 1

摘要:然而,剧中的娜拉不再愿意做丈夫的玩偶,朝通往世界的大门逃了出去。我们今天的中国女性呢?有多少人选择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中出逃,又有多少人,像鲁迅先生《娜拉出走之后》预言的,“无论走到哪儿,哪哪都会碰墙”

男女平等,直到今天都是人们热议的话题。

大约100年前,一场外国剧本在中国的传播,影响了一代知识分子和男女平等进程。这部剧就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的《娜拉》。

一个“家庭主妇”和一位大男子主义严重的“直男”丈夫,这样熟悉的“配置”,在我们今天看来,这部剧依旧有着很强的可比性。

然而,剧中的娜拉不再愿意做丈夫的玩偶,朝通往世界的大门逃了出去。我们今天的中国女性呢?有多少人选择从不平等的性别文化中出逃,又有多少人,像鲁迅先生《娜拉出走之后》预言的,“无论走到哪儿,哪哪都会碰墙”

1.

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戏

在我现在走的这条巷子,它往里头再走一点的地方,就是民国年间的「新民戏院」。

1923年的5月5号,这里首度上演了影响了中国几代人,掀起了中国话剧狂潮和革命的,挪威的国宝级大作家易卜生的名作——《娜(nuó)拉》。

最早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我们都熟悉的鲁迅先生。他在日本读到了易卜生的剧作,觉得十分适合当时的中国国情,就把它引介到中国。

此外,在“五四”的前一年,1918年,新文化运动中最核心的刊物《新青年》还特别制作过一个“易卜生特刊”,也把《娜拉》译了出来。

2.

超越「佳构剧」的大团圆结局

《娜拉》中,女主角是一个漂亮、温顺、可爱、有点不脱稚气的一个家庭主妇,她的老公叫托瓦尔·海尔默,是个律师。海尔默把这个娜拉叫“小雀”、“小松鼠”,而娜拉也真的像小鸟依人一样依靠这个丈夫。

这个丈夫,以今天的标准来讲,就是一个典型的“大直男”,而且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大男子主义”代表。他最注重的是自己的名誉、名声,有一些道德上的洁癖。他认为他的太太应该对他千依百顺才好,他说:他的太太是他的“双重财产”。

什么叫“双重财产”?第一,你是我的太太;第二,你是我的小孩。

为什么是小孩?这体现出的是一种常见的男人对女人的态度——觉得女人就像小孩一样幼稚,需要被教导、被爱护、被引领。而女孩一辈子都不能自己真正当家作主,心智上也不能够完全地成熟。

娜拉有个小小的毛病,就是花钱比较随便。所以这个老公老是教训她:“你别乱花钱。”他还教训她不准吃零嘴,真的像教小孩一样。她喜欢吃那种北欧人爱吃的杏仁甜饼,他觉得她不能多吃,吃多了会蛀牙,所以她总是要趁着老公不注意的时候偷来吃两口。

随着剧情的推展,这对夫妇渐渐有了三个小孩、一个佣人,看起来日子过得不错。但是问题逐渐出现了:原来,娜拉当年和她老公所在银行里一个叫克洛斯泰的人借过一笔贷款。这个克洛斯泰不是个好东西,曾经伪造过一些单据,因此大家都对他很有意见。她的老公打算当上了银行经理之后,就预备把他炒掉。

可是,问题在于,娜拉有把柄被抓在这个人手上。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她的老公患了一种很麻烦的病。按照19世纪欧洲的习惯,很多病的发生是跟气候环境有关,所以医生就让他往南方去,到那儿住一段日子,这个病就会好了。

可是,一年度假不干活,那生活怎么办?所以娜拉就想到办法:借钱。

她跟老公说这是她死去的爸爸给他们的钱,于是,夫妇俩就开心地去度假了一年回来,老公病也好了。

但实际上,这个钱不是她老爸留给她的,而是娜拉为了救她丈夫的命去跟银行借的。她跟银行借又有个问题,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女人不能够自己跟银行借钱,除非有男性联署

所以,她不是用自己的名义借的,而是伪造了她父亲的签名。接手这件事的银行员工就是克洛斯泰。

于是,这个坏人就来威胁娜拉:“你老公当上经理后,你别让他把我给炒鱿鱼了,而且我还要当他副手,我要实际掌控这个银行。如果不帮我,我就把你这个事儿揭发出来!”揭发出来,面临着两重后果:

第一,娜拉会有法律责任,她犯法;

第二,娜拉的老公绝不会够接受她。因为她老公是一个特别重视名誉的人,觉得欠了人家的钱就已经败坏名誉,在社会上就会低人一等,身为一个男子汉在这个社会上出来混,当然要扬名立万;就算没办法名扬天下,也得那个声誉不能败坏,这是当时的所谓中产阶级家庭最重视的一件事情。即使娜拉此举是为了给他治病。

这整件事,到最后迎来了一个大爆发。娜拉做了一个非常神奇的决定,使得这个戏跟当时流行的「佳构剧」——从小意外到矛盾升级,随后迎向一个大圆满结局的剧,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就是:娜拉决定跟她老公摊牌

其实,这件事本来可以雨过天晴,因为克洛斯泰在给她老公寄信后马上后悔了,又把字据寄了回来。所以,其实整个戏本来是可以有一个大团圆结局。

但是,事情不是那么简单,在这个冲突之前我们就看到,娜拉并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种乖巧顺从的一个小太太、小女人。

3.

家庭妇女的反抗:

“轮不到你来调教我成你的好妻子了”

娜拉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第一,她有很多独立的想法,她常常幻想自己够像个男人一样赚钱。实际上,那段时间她为了还银行那笔贷款,自己也在家做很多抄写工作,觉得很得意洋洋,能够为自己找到经济来源。

第二,你注意一下,她在戏里面怎么称呼她老公。按照当时男尊女卑的规矩,女人在家,哪怕结了婚也不能够称呼老公名字。但这个娜拉,居然叫她老公是叫名不叫姓,叫他“托尔瓦”(Tolva)。

“托瓦尔”这个名字来自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托尔”,就是《复仇者联盟》里面“雷神”,——也就是北欧神话传说中的“托尔”;第二部“瓦”其实是“统治者”的意思。从这个字源上来讲,她老公就是一个像神一样的统治者,而且很雄性、很阳刚、光辉灿烂;他的名字“海尔默”,则有点像英文里面的helmet,是“头盔”,也表示他雄壮威武的形象。

“娜拉”这个名字也有意思,易卜生后来说她原名叫“里奥娜拉”,而不是叫“娜拉”。里奥,在所有的欧洲语言里都是一个意思——狮子,一个女孩子会有个狮子的名字,可见她的力量。“娜拉”在爱尔兰古爱尔兰语里面,是光明、灿烂。所以娜拉的名字也是一个非常光明灿烂、有力量的形象。

然后随着剧情的推演,我们慢慢能够看到这个剧里面有一些伏笔,预示着后来发展的征兆——这个丈夫从一开始这个事情爆发的时候就是无法原谅他的太太,他对娜拉讲:

“你败坏了我的名誉,你败坏了我们整个家庭,你看你这个女人干的好事!你以为你这样是为了救我吗?你这是害了我!从今以后,你住在这个房子里头,但我们就只是为了演给外人看,给外面世界看比什么都重要。我们家三个小孩你不准带,给女佣带,免得你把这种坏脾气、坏性格,传染给这些小孩!”

你想想看,娜拉是什么心情。她听到这番话,那真的是心如死水了。于是,她大胆地赫然地站了起来说:“我现在就要离家出走,我要走了。”

这个丈夫还不能理解,而是说:“怎么会这样,你不是爱吃这个杏仁甜饼,来给你吃,小孩乖乖别闹”这样的话的态度。

但是娜拉就说:“不行,我就是要离家出走,而且我孩子都不要了。我当然想念你,我也想念我的孩子们,我甚至会想念这个家。但是我现在总算认清一个现实了,这个现实就是我在你心目中,就从来就像一个小玩偶一样。” 这就是这个剧名《玩偶之家》的由来。

《娜拉》这个戏里有大量的舞台说明。这个舞台说明不是为了要提示演员该怎么样、导演要注意什么、舞美该怎么样布置,不只是这么简单,同时他也是为了让我们透过读剧本心里面能够想象出,整个场景大概是个什么模样——

比如,易卜生《娜拉》剧本的三道门,都有不同的象征意义

左手边那个门,是通向这个老公海尔默的书房。这是一个他专属的男人的世界,他在里面办公、思考。那是一个雄性掌握的空间,代表着掌握整个家庭的秩序。

右手边的门,则是通往外面世界的门。

右手边里头一点的门,则是属于女佣、孩子跟娜拉的房间,那是一个私密的世界。

三个门的用处非常明显,所以你看人物出入,从哪些门出入,都有意思的。最后,娜拉出走,就是从通往世界的大门走了出去,门一关,她再也不回头了。

这是一个非常有象征的动作,也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戏剧的结尾。一个戏剧的结尾居然不是解决矛盾,而是留下了一个悬疑的结局;这个戏剧的结尾不是破镜重圆,而是把这个已经碎掉的镜子干脆砸了丢在地上。

我们来看一看娜拉在这个戏里面最后那个部分,一段非常有名的台词,充满着女性觉醒的力量。

娜拉:是真的,托瓦尔。我在家里跟爸爸住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是告诉我他对于每一件事的看法,于是我也有相同的看法;假如我们的看法不一致,我藏在心里不说,因为他不会喜欢。他总是说我是他的玩偶孩子,他跟我游戏就像我跟我的玩偶游戏,都是在办家家酒。接着我来到你的家。

海尔默:你怎么可以把我们的婚姻说成那个样子!

娜拉(不为所动地说):我的意思是,接着我从爸爸的手里转移到你的手里。你根据自己的品位替我打点大大小小的事情,所以我有了跟你一样的品位——也许是我假装跟你一样,我自己都记不得了,大概是两种情况都有吧,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现在回想起来,我住在这里跟要饭的没两样——只求糊口。托瓦尔,我逗你开心赖以为生,那正是你要的。你跟爸爸这样对待我实在是不应该。

海尔默:难道你一直都不幸福吗?

娜拉:不幸福,只是好玩。你向来对我很好。可是我们的家只是个游戏间。我在这里是你的玩偶妻子,就像在家里我是爸爸的玩偶孩子。同样的道理,孩子们一直都是我的玩偶。你跟我玩,我觉得有趣,就像我跟他们玩,他们也觉得有趣。托瓦尔,我们的婚姻就是这样子。

海尔默:你说的也许有些道理——虽然夸张过了头。不过以后这一切会大不相同。游戏时间结束了,现在就要开始上学。

娜拉:谁的课——我的还是孩子们的?

海尔默:你和孩子都要,亲爱的。

娜拉噢,托瓦尔,轮不到你来调教我成你的好妻子了。

4.

不受欢迎的《娜拉》,

不合时宜的女性独立

《娜拉》大概是1910年代这个剧的剧本传入中国,但在几十年前、四十多年前的欧洲,当时这个戏在好几个国家轮番上演,那个时候易卜生已经不只是挪威的国宝作家,而且在全欧洲都很有名了。

有名的地方在于,易卜生的戏完全跟以前大家看惯的话剧不同,欧洲当时流行的话剧,不走写实路线,而是喜欢讲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套在现实上面,描述一个美好的、现实中不存在的完美场景。

这些戏里都要保持符合某种主流价值观,一般人对剧场的理解,就觉得戏剧不是要反映现实,而是要反映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到了最后难免都要大圆满结局,就是坏人得到惩罚,好人得到褒扬

但是易卜生不走这一套,他用当年的白话文写,希望剧本尽量掌握日常生活的语言,要反映现实,要揭露社会问题。带着他的一套进步的、当时算是非常民主自由的价值观,来批判他所见到的欧洲传统社会的种种问题。

而《玩偶之家》这个戏里面要批判的,就是整个男权社会怎样把女人当成玩偶一样,放在家里面,要她穿得漂漂亮亮、乖乖听话,做男人的附属的拥有者,把她当作财产的一部分

这个戏在当时出来的时候,各地的反映是这样——

首先,在英国上演的时候,当时正值礼教盛行的维多利亚时期。那个时候,很多的剧评家看完是破口大骂。娜拉那段台词在舞台上出来之后,底下有些观众立刻拍桌子起来离场。那些剧评家就说,这个戏完全违反了人伦道德,说娜拉这么不负责任地丢下老公、丢下孩子,分明是个被宠坏了的一个小孩。

讽刺的是,这个戏要批判的恰恰就是男人把女人当小孩看。而那些剧评家就用这个角度来骂这个戏。

这个戏在德国演出的时候,当地的反映则是:女演员拒绝演出。她们拒绝接受娜拉这种“女性要追求自主、自由”的人物设定,也不能接受她为了要追求自己的自由,居然连孩子都不要。

到了后来,欧洲各地就开始给这个戏改剧本了。有的把这个剧本的结尾改“好”了,叫“娜拉回头是岸”,还是跟老公和好如初;有的剧本的结尾改得甚至相当荒诞,比如,娜拉出走后,在街上看到了人家抱着小婴儿,觉得小婴儿好可爱,然后她坐下来在路边哭了。然后她老公出现了,塞给她一块她最爱吃的蛋白杏仁饼,然后她一吃,就说:“哎呀,老公你真好,我还是回到你的怀抱吧!”

这个剧在中国的反映呢?我们知道,“五四时期“重要的一个潮流就是文化的解放、社会的改造,而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地方是是妇女解放。从清末到民初,有人不断地提出:“女人不能再缠小脚了,女人跟男人一样都要接受教育,而且女人跟男人一样,要有就业的平等机会,一样要独立自主。”

过去中国社会是一个父权社会,在封建礼教之下剥夺了女人的主体性。所以,《娜拉》这个戏到了中国引起轰动。我们甚至可以说,《娜拉》带中国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达到一个新高度。

那个时候很多知识分子不论男男女女,都分外拥抱这个剧本,以及拥抱敢于揭露社会问题、批判传统文化的易卜生

1923年,也就是新民戏院演完后的第二年,鲁迅写了一篇文章,叫《娜拉走后怎样》。他说,娜拉固然在这个戏里面出走是好的,可是问题是,戏的结尾只说到她走,没说到走后怎么样。

于是,鲁迅先生就想象她走出去之后会怎么样,然后发现,原来走到哪儿,头头都会碰墙;她最后很有可能会活不下去,因为她连经济自主权都没有,她可能找不到一份能够养活自己的工作。

所以鲁迅先生说:“也许我们需要是整个社会的改造,是整个社会的一个革命,我们才有可能改变娜拉,以及她所代表的无数女子尤其是中国女子的一个命运。”

我们都觉得“五四”运动前后女性解放的思想达到高潮,可是你要留意,当时,演出这套剧的是由北京高等示范女子学校的女学生组成的「全女班阵容」,包括娜拉的老公海尔默。

为什么不让一个男的去演娜拉的老公海尔默,而是要女人去扮演反串呢?

那是因为,当时的北洋军政府也是一个很保守的政府,它禁止剧团男女同台演出,觉得那是败坏风俗

1924年,也就是鲁迅写《娜拉走后怎样》的同年,真的北京有一个剧团——这个剧团是以当时的“人艺”为班底的一群人组成的——演了一个「男女同台」的《娜拉》版本。

这个版本一演,警察就进来了:“你们在干什么?!给我停住!”制止他们演出!但是当时也很有意思,这个演出中断了,台下观众也很哗然,这个演员就央求这个警察:“这样子吧,我们就演一幕,你给我演完这一幕行不行?”那时候警察也怪,居然答应:“好吧,你们就演完这一幕吧。”这个戏虽然分三幕,好在这个三幕剧中间其实不需要换场、换道具的东西,所以这帮演员就把三幕合成一幕,把它给演完了。

5.

很遗憾,在今天中国

《娜拉》依旧没有过时

今天回看《玩偶之家》这个剧本,我们可能会觉得,今天的男女地位已经太不一样了,女性的地位已经大大提高了,就算不是说胜过男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男女平等了。

我们再也不会要求一个女人要跟银行借钱的时候必须要有男性联署;也想象不到一个丈夫会说,原来我的老婆背着我借钱来医我的病,是对我男性尊严的羞辱;也不能够想象,一个女人自己在家干点小活会被人认为是不守妇道。

所以我们可能觉得,这个戏早就随着易卜生很多作品一样都已经过时了。

易卜生揭露的社会现实,好像都已经搞定了、没问题了,我们今天在意的只是他写作的手法非常漂亮。

真的吗?

你看看我们现在这个车水马龙的现代都会,这两年不是还重新有人办妇德训练班,要我们中国女人重新走回传统的那种三从四德的美好妇女的道路吗?

来源:看理想精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