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的成功,再次验证了“历史就是当代史”,它让观众共情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6 21:38 2

摘要:衡量历史剧与年代剧优劣的标准,不是看它对历史还原的有多么的真实,而是看它如何从当代的视角出发,选取历史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片段;也要看它是否用今天先进的理念,诠释与演绎历史,从而引起当下观众的共情。

衡量历史剧与年代剧优劣的标准,不是看它对历史还原的有多么的真实,而是看它如何从当代的视角出发,选取历史中最精彩、最有价值的片段;也要看它是否用今天先进的理念,诠释与演绎历史,从而引起当下观众的共情。

这就是著名的历史观“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克罗齐及其论点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意大利著名史学理论家克罗齐提出的命题。

克罗齐认为:

真正的历史不同于枯燥的编年史,而是历史学家或艺术家依据他所处的时代需要,以及他们本人的精神世界,探究或演绎的鲜活历史。

为此,克罗齐特别强调:

一个不了解现实生活的学者,写不出好的历史书籍;一个不具备时代视角的艺术家,也创作不出既符合历史、又满足现实需要的艺术作品。

唯有以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兴趣为契机,才能激活历史,从而引起当代人的共情。

克罗齐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理念,不仅对历史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成为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的指导思想,好的历史剧或年代剧,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克罗齐的观点。

我们看过的《走向共和》、《觉醒年代》、《人世间》等经典剧如此,正在热议之中的《生万物》也是这样。

电影《白毛女》剧照

影视剧是一门选择艺术,选用什么样故事都要依据时代与观众的需要。

在阶级斗争年代,自然会选择流传甚广的白毛女的故事,把它拍摄为电影,突出阶级矛盾,强化地主黄世仁的丑恶,同情喜儿受欺压的命运。

那个年代类似的电影很多,它体现了一种时代潮流,表达了当时老百姓的心声。因为黄世仁、南霸天、胡汉三这样的恶霸地主确实有,把他们拉出来声讨一番,是阶级斗争的需要。

文明时代

今天不同于阶级斗争的年代了,标志不同阶级的家庭成分,早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取消了。如果还拍摄类似《白毛女》这样的电影,不说有没有票房,估计观众也不会有多少吧。

这并非是“忘了阶级苦与血泪仇”,而是时代发展了、进步了、文明了!

《生万物》的原著《缱绻与决绝》

身处当代的影视工作者自然要选择能够表达当代意识的素材,于是,表现农民对土地感情的小说《缱绻与决绝》就被改编为电视剧《生万物》

改编过程中,编导显然是依据“历史就是当代史”的理念,选取了最贴近时代、最容易引起观众共情的情节,并给予了强化与演绎。

这就是人与土地的感情。

《生万物》中的封二丰收的喜悦

改革开放后,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土地被淡化与荒芜了。但是祖祖辈辈生活在土地的人们深厚的土地情结还在,即使漂白在外打工,日夜思念的还的家乡与土地。

《生万物》牢牢地抓住这种深厚的民族感情,对土地进行了充分地渲染,剧中人物的命运都围绕土地而展开。

倪大红在《生万物》中饰演的宁学祥

剧中没有回避地主对农民的剥削,但手法不是逼迫与压榨,更不是武力相加。

宁学祥在获取土地时,靠协商与合同,而非拳头;费家嫂子算计多多,从不实施暴力迫害,对管家和佣人更是和颜悦色。

不能说它不真实,即使地主的内心再险恶,他们也愿意与农民和平共处,因为土地与丰收是他们共同的愿望,何况地主还得靠农民干活交租子呢。

《生万物》中地主宁学祥在拾粪

出于今天已经没有阶级斗争的时代背景,《生万物》自然要选取这样的地主,并展示他身上人性的复杂与丰富,如对宁学祥的勤劳、对土地的感情等等。

自然也没有强化阶级斗争,让不同阶层、不同命运的人在神圣的土地上,相依为命,和睦相处。

《生万物》中的宁学祥与封二

这未必就篡改了历史,而是克罗齐所说的“真历史”,是《生万物》依据“历史就是当代史”这一理念,所演绎的能够让人共情的历史。

如果把宁学祥塑造成黄世仁那样地主,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能有现在的收视率吗?能引起青年观众的兴趣吗?

在判定电视剧优劣这一点上,观众与收视数据是永恒的上帝!

《生万物》中的宁学祥向鬼子喊道:一粒粮食也带不走

更可贵的是,《生万物》给了不同阶层的人在外敌侵略时的同仇敌忾。

为了不给日军粮食,老百姓烧了麦田,宁学祥也参与其中,让大脚烧了他家的麦田。

在汉奸腻味逼迫宁学祥交出粮食时,宁学祥宁死不屈;当腻味用全村人的生命威胁时,宁学祥又交出自家的存粮,保护了父老乡亲。

这也是历史真实。抗战期间,有多少地主给八路军捐粮捐钱,送子参军。

《生万物》只不过把这种历史的真实聚焦在宁学祥身上,是用广阔的胸襟践行了“历史就是当代史”的理念。

何谈什么美化呢......

来源:大树作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