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银幕多面人生 雍正王朝伟光正 港台剧黑的没边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6 11:43 1

摘要:这种心态大概就和日本人讨厌幕府,但是喜欢新选组一样。因为新选组努力工作。不管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总觉否定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太说不过去了。而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比如光头强、灰太狼、汤姆猫。人们不会觉得反感,甚至觉得可爱。虽然他是反派,但他好拼命,所以好有人格魅

诸位看官,说起雍正皇帝这是一个明粉都不怎么黑的清朝皇帝。就像清粉不怎么黑明孝宗和崇祯帝一样。

这种心态大概就和日本人讨厌幕府,但是喜欢新选组一样。因为新选组努力工作。不管努力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但是总觉否定一个努力工作的人太说不过去了。而一个努力工作的人,比如光头强、灰太狼、汤姆猫。人们不会觉得反感,甚至觉得可爱。虽然他是反派,但他好拼命,所以好有人格魅力,这是人们的一种共情心理。然而治国毕竟不能和抓老鼠、打狗熊、抓羊等同起来。治国者的一项国策可以养活成千上万的人,同样的国策也可能会饿死成千上万的人。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不要将一个国家人格化。同样一个执政者好还是坏,也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关系。然而民间总是喜欢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个王朝兴盛总是前期的皇帝体恤百姓,推行仁政。一个王朝衰落,总是后面的皇帝骄奢淫逸,推行暴政。然而最难评价的就是夹在中间的皇帝。评论特别两极分化。

对于雍正皇帝,人们一般的好印象都是来自于央视大剧《雍正王朝》然而《雍正王朝》与《康熙王朝》这两部剧,符不符合历史姑且不论。首先就是极其不符合二月河先生的原著。一些极端明粉,对二月河先生存在诸多误解。认为二月河先生对满清皇帝过于吹捧。然而小子却不这么认为。小子认为二月河先生的康雍乾三部曲。就和《大明英烈传》之类的小说一样。是对皇帝的一种明褒暗贬。是民间对帝王心术的一种直接反馈。而央视对二月河先生的小说则进行了一种所谓正史化改编。掐掉了一些比较露骨的喜闻乐见的内容。但是也保留了一些暧昧的绯闻。让观众有个念想。比如删掉了一些皇帝直接嘿嘿嘿的不伦恋。却又保留了康熙和苏麻喇姑,雍正与乔引娣的暧昧。原著比这刺激的多,小子在这就不剧透了。

而在《雍正王朝》上映之前。各路文学影视作品对雍正的描述都是偏负面的。比如早期的香港武侠电影。雍正都是终极大反派。比如《雍正大破十八铜人》、《雍正命丧少林门》、《雍正与年羹尧》、血滴子系列等等。看这些标题就知道内容有多刺激了。如同明朝的锦衣卫与东厂是香港武侠片的重灾区一样。雍正一个人就基本上承包了以清朝为背景的大多数武侠电影反派角色。而这一切都源于雍正即位前九龙夺嫡的经历、即位时设立军机处,粘杆处这样的集权机关,特务机关。文字狱吕留良一案的出奇料理。未及六十去世。留下了炼丹中毒,以及吕四娘情杀的传说。如此种种都给了后人种种遐想。

在《雍正王朝》之前,香港推出的两部《君临天下》系列。更是将这种阴谋论推广到极致。如同内地观众看《雍正王朝》不过瘾,原班人马推出了《李卫当官》。雍正从一位苦哈哈的改革者,变成了一位深谙权谋的厚黑操纵者。像一位幕后操盘手,玩弄大清官场于股掌之间。同样的香港观众看《君临天下》不过瘾,于是亚视拍君临天下,tvb拍《九五至尊》。穿越后的雍正形象正面了许多。

然而整体上港台拍历史剧总是难免猎奇的恶趣味。即使内地拍摄,港台演员的清宫秘史系列。非但没有缩减这种恶趣味,更是将这种恶趣味放大。其中《皇太子秘史》里的四阿哥就渣的让人咬牙切齿。说了这么多,小子只想表达。秘史未必就是野史,戏说也未必就是胡说。这些影视、文学资料中的雍正形象看似复杂多变。然而依旧可以立体的勾勒出一个较为生动的雍正形象。这位雍正皇帝勤政但是也喜好玩弄权术。严肃但多少又有些离经叛道。希望一心垂治留青史,然而生前生后骂名滚滚来。

正是这样复杂形象的雍正。才使得文艺工作者对他充满遐想,用尽笔墨去丰满他的形象。而能引起这么多文人放飞想象空间,也是清世宗的魅力所在。

来源:时光杂货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