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脚《小巷人家》、《生万物》一个比一个好评如潮,观众还追得不亦乐乎;
看剧这件事,真的是玄学。你说同样是央视出品,
前脚《小巷人家》、《生万物》一个比一个好评如潮,观众还追得不亦乐乎;
后脚《灼灼韶华》一开播,大家兴冲冲围坐在电视机前,结果看了几集下来,弹幕区和豆瓣全是骂声。
口碑崩盘,差评扎堆,这落差是不是也太大了点?
这剧到底有多拉?网上有句话我觉得挺到位:
这是买了高配手机,结果开机后发现居然是个山寨机体验。
很多人一听到《灼灼韶华》的班底,其实是一度信心满满的。
大女主题材,改编自晋江小说《野心家》,演员阵容有热依扎、丁勇岱、杨佑宁、唐曾,放哪都是妥妥的吸睛组合。
尤其是热依扎,她之前的角色几乎自带女强人光环,《山海情》里那个倔强的李水花让多少人共情落泪,本以为她能把韶华演出一点狠劲、一点魄力,哪怕带点野心也好。
毕竟原著的人设本来就是个十足事业批啊,靠着自己的聪明和努力闯出一片天地。
结果,翻拍后的剧情一到荧幕上,马上变了味道。
原著里女主争事业、拼格局,看的是励志成长;电视剧里偏偏往为救家人不得不嫁这条线硬拗,还生插了一段狗血初恋。
这一改,彻底把原本的女主动机弱化成牺牲+忍耐,野心全没了。
观众图大女主剧,不就是想看一个女性角色凭本事逆袭翻身吗?
这倒好,写得好像她所有选择都被绑架一样。
要说《那年花开月正圆》那种商战剧,看着真是酣畅淋漓,但《灼灼韶华》这一套,简直像是劣质模仿秀。
吐槽最多的地方就是角色降智。观众形容得很形象:女主开了金手指,其他人全员降智,智商在地上摩擦。
随便举个例子。
陈家世代开医馆的,天天打交道的药材,他们竟然分不清真黄芪和假货,最后还得靠女主一眼识破。
您说这不是打观众脸吗?
这要是成立,那陈家祖祖辈辈靠什么混江湖?
再看丁勇岱演的陈父,一开场明明是个稳扎稳打的商人,一家之主。
结果为了衬托女主伟光正,写得跟个毫无法度的摆设人似的,
啥事都要女主一手操办,到头来还直接安排领盒饭。
观众只能无奈摇头:这编剧心思我是真看不懂。
最神奇的操作还不是这些,而是女主智商的开关模式。
平时精明强干,一遇关键节点立马犯迷糊。
自己初恋夏初一露面就想带她私奔,她居然二话不说答应了,还兴致勃勃到处张扬。
结果呢?
婆婆一听,顺势下套害得自家小妹死掉。
这种剧情走向,观众真替她急得抓狂,一句:这脑子怕不是掉线了吧?成了最大的统一感受。
除了剧情,演员的表现更是一大槽点。
网上差评里提得最多的,就是角色和演员完全不贴脸。
丁勇岱和涂松岩:撑住了场子
不得不承认,丁勇岱这种老戏骨一出场,气场还是稳的。
商人小细节拿捏得挺好,和女主从对立到认可的转变演得也有层次。
涂松岩也没掉链子,对手戏里略带火药味的眼神交流能看出分寸。
问题最大:热依扎和李勤勤
热依扎的问题简单粗暴:37岁硬演18岁少女,滤镜再厚也掩不住眼角的皱纹,观众一眼出戏。
少女时期戏份本来就不算多,剧组完全能找个年轻演员来演,等人物长大后再交给热依扎。
可偏偏为了省事让她从头演到尾,结果观众尴尬得要命,弹幕狂刷:
抬头纹能夹死苍蝇了。
更离谱的是,她的台词处理被吐槽显得刻意,装腔作势,像端着一口京片子。
原本观众最期待的强韧气质,硬生生演成油腻加扮嫩的违和。
李勤勤的问题则是演过了。饰演恶婆婆陈母,本来是个有发挥空间的角色,
但她选择了满分输出,眼睛恨不得瞪出眼眶,动作张牙舞爪,语气忽高忽低,
观众一下子觉得不像恶婆婆,更像个疯婆婆。很多人直接在评论区留言:
这不是恶毒,这就是聒噪。
要说同一类型的角色,看《生万物》里迟蓬那种自然舒服的表演,就很容易拍出真实感。
再对比李勤勤这夸张的用力过猛,差距一目了然。
再来说说制作。
观众吐槽最多的词就是抠。
场景搭建毫无诚意,布景像是横店批发的道具随便堆身边,生硬假气氛让人没办法沉浸进去。
年代剧最重要的代入感彻底崩了,镜头一切过去就是低配商战剧既视感。
有观众说得很直白:
央视剧一般是质感保障,这次《灼灼韶华》怎么看都像是失手了。
打开豆瓣评论,不少观众点出的差评理由惊人一致:
剧情离谱,硬生生改崩女主人设降智操作,看得人智商受侮辱热依扎演少女违和感太强李勤勤演技浮夸、出戏场景廉价,没有年代氛围这些点几乎成了整部剧的黑点合集,也是为什么这么多人追了几集就弃剧的原因。
大家本以为可以看到一部和《那年花开月正圆》同等级的精品剧,结果现实狠狠打脸。
说到底,《灼灼韶华》最大的问题不是演员、不是布景,而是编剧和制作团队完全低估了观众的智商。
明明是个好题材,非要硬拧成俗套剧情,生怕不给观众添点狗血就没看头。
观众看剧要么求真实,要么求爽感。
但这部剧两样都没抓住。剧情荒唐,演技浮夸,架子撑得再大,也终究被无数吐槽揭穿。
下次创作团队也真该长点心:观众不是三岁小孩,不是随便一碗乱炖狗血就能糊弄的。
央视的年度大剧,被拍成这样,难怪大家一致打出失望透顶四个字。
你们追到第几集弃的?
来源:影探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