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编温静导读:当微短剧遇上非遗,如何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微短剧凭借“短平快”优势成为非遗传播新载体,平衡二者需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将非遗元素与多元剧情类型深度融合,借强情节叙事自然植入非遗技艺与内涵,同时创新叙事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避免文化科普的枯燥感。
主编温静导读:当微短剧遇上非遗,如何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微短剧凭借“短平快”优势成为非遗传播新载体,平衡二者需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将非遗元素与多元剧情类型深度融合,借强情节叙事自然植入非遗技艺与内涵,同时创新叙事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避免文化科普的枯燥感。
当微短剧遇上非遗,如何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
微短剧凭借“短平快”优势成为非遗传播新载体,平衡二者需以内容创新为核心:将非遗元素与多元剧情类型深度融合,借强情节叙事自然植入非遗技艺与内涵,同时创新叙事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避免文化科普的枯燥感。
此外,需警惕内容同质化与商业过度介入问题,通过行业规范明确审核与制作标准,杜绝低俗化、广告堆砌等损害文化价值的行为。未来应走精品化路线,深挖非遗人文内核,结合文旅、教育、科技等领域实现跨界融合,最终达成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
微短剧的崛起
与非遗的传承需求
近年来,微短剧行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而对于非遗来说,尽管其文化价值无可估量,但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却面临着诸多传承困境。许多非遗项目由于专业门槛高、传播渠道有限,导致大众认知度较低,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如何让非遗走进大众视野,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微短剧的出现,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它以一种轻松、亲民的方式,将非遗元素融入剧情之中,让观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和感受非遗的魅力。
2024年国家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五批162部推荐剧目中,非遗方向有38部,在所有创作方向中数量最多。今年1月,国家广电总局启动“微短剧里看非遗”创作计划。3月,北京大视听“追光计划”国际微短剧大赛宣布新增非遗赛道……微短剧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从产生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非遗大多源自古代,历史悠久。当古老的非遗遇上新兴的微短剧,带来的不仅是好看的视听作品,还有全新的非遗传承路径。
微短剧融入非遗元素
的成功案例分析
《墨韵新生》:非遗技艺的沉浸式呈现
《墨韵新生》以康熙年间《千里江山图》修复迷局为核心,讲述了“造假匠人”吴墨林与“耿直文官”刘定之从互相利用到携手护宝的故事。这部微短剧在非遗呈现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尝试。
从故事世界构建来看,它巧妙地将古画修复这一冷门非遗技艺融入扣人心弦的探宝解谜剧情之中。通过主角们在修复古画过程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危机,如技艺博弈、密码破译等情节,不仅展现了古画修复的复杂流程和高超技艺,还让观众深入理解了这一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这种将非遗与强情节叙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追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沉浸于古画修复的世界。
在视听呈现上,《墨韵新生》注重细节展示,通过精美的画面和专业的道具,高度还原了古画修复的场景和工具。从修复师手中的画笔、颜料,到修复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展现得细致入微,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修复现场,亲眼目睹古画重焕生机的过程。这种对细节的把控,不仅增强了剧情的真实感,也让观众对古画修复这一非遗技艺有了更直观、更深入的认识。
《一梦枕星河》:非遗传承人的情感与奋斗
《一梦枕星河》以当代非遗传承人为主角,聚焦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该剧通过展现主角在传承非遗技艺过程中所遭遇的家庭矛盾、社会压力以及自身的迷茫与坚持,将非遗传承这一主题与普通人的情感生活紧密相连。
在剧情设置上,剧中的非遗传承人面临着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碰撞。一方面,他们肩负着传承家族非遗技艺的重任,对传统技艺有着深厚的情感和敬畏之心;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面对现代社会快节奏生活的冲击,以及市场对非遗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矛盾冲突使得剧情充满张力,让观众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艰辛与不易。
同时,剧中还融入了爱情、友情等元素,丰富了剧情内容,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观众在关注主角情感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了解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和价值,引发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
非遗微短剧对非遗的戏剧活化,能够激发观众购买和使用非遗产品的兴趣,产生“观剧”即“种草”的效果。
比如,《我的归途有风》展示了跷脚牛肉、灯影锅盔等乐山非遗美食,吸引了大批网友前往四川乐山打卡品尝,直接带动了当地非遗食品的热销;《墨韵新生》上线后,苏州镇湖绣娘工作室的刺绣产品网络订单瞬间激增。这种良好的宣传效应,吸引了很多生产销售非遗产品的企业参与非遗微短剧制作,让非遗在微短剧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让非遗跟现代生产活动的关系更加紧密。
平衡商业性与
文化性的策略与挑战
策略:内容创新与多元化表达
1. 融合多种元素,打造复合型剧情:成功的非遗微短剧往往不局限于单一的非遗展示,而是将非遗元素与悬疑、爱情、喜剧等多种元素相融合,打造出复合型剧情。这种多元化的内容表达既能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兴趣需求,又能通过丰富的剧情层次,使非遗元素更加自然地融入其中,避免了单纯文化科普的枯燥感。
例如《畲韵流光之凤求凰》,在讲述畲族传统非遗文化的同时,融入了浪漫的爱情故事和精彩的民俗活动情节,使整个剧情更加生动有趣。
2. 创新叙事方式,增强观众参与感:采用新颖的叙事方式,如多线叙事、互动叙事等,能够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一些微短剧通过设置互动环节,让观众参与剧情发展的决策,使观众不再是被动的观看者,而是成为剧情的推动者。这种创新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粘性,也为非遗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加互动性的平台。例如,部分微短剧在播放过程中设置了与非遗知识相关的选择题,观众通过选择答案影响剧情走向,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到了非遗知识。
此外,非遗微短剧短小精悍、创意新颖、虚构想象空间大,多采用穿越、奇幻、甜宠等故事类型,风格上也偏重治愈、励志、青春等气质塑造,并把一些社会“热梗”及时融入,容易引起年轻人的共鸣,进而激发他们对非遗的兴趣。
比如,《我的归途有风》讲述了高级白领许有风通过探寻和推广家乡非遗美食找到自我价值,体现了浓郁的“治愈风”;展现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搬砖吧,大小姐!》,在剧名上将“金砖制作”与“搬砖梗”巧妙关联,加深了观众对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的印象。这些非遗微短剧播放过程中,播放平台上关于相关非遗的搜索量均会大涨,这说明观看非遗微短剧后,走进观众内心的,不仅有剧中故事,还有剧中的非遗。
非遗微短剧多集连播,既能增加观众接触非遗的机会和观看黏度,又因碎片化的形式不会让观众产生时间焦虑。在大数据和算法推荐的加持下,非遗微短剧可以实现精准化、个性化传播,让非遗传播更有效率。观看非遗微短剧时,观众还可以通过弹幕、评论等方式彼此互动,从而建构一个基于非遗的文化交流空间。在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到,一些观众看了相关非遗微短剧后,组建了基于该非遗的兴趣小组,不仅在线上交流,还在线下举办活动,将非遗的传播力从剧中延伸到剧外。
挑战:内容同质化与商业过度介入
1. 内容同质化问题:随着非遗微短剧的增多,部分作品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现象。一些微短剧只是简单地将非遗元素作为点缀,缺乏对非遗内涵的深入挖掘和创新表达,流于“非遗+爱情”“工艺+逆袭”的模式,导致情节雷同,缺乏感染力。这种同质化的内容不仅难以吸引观众的持续关注,也不利于非遗文化的有效传播。
2. 商业过度介入的风险:在追求商业利益的过程中,一些微短剧可能会过度迎合市场需求,导致商业元素过度介入,而忽视了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例如,为了追求流量和点击率,部分微短剧可能会采用低俗、夸张的表现手法,或者过度植入广告,使非遗文化沦为商业的附庸。这种做法不仅损害了微短剧的品质,也对非遗文化的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行业规范
与未来发展趋势
行业规范的重要性
为了解决微短剧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非遗微短剧面临的商业性与文化性失衡问题,行业规范的制定和完善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广电总局等相关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微短剧的内容审核、制作标准、传播渠道等方面进行规范。
例如,明确未经审核且备案的微短剧不得上网传播,加强对含有不良价值观导向、低俗“擦边”等违规内容的治理。这些政策的出台,有助于引导微短剧行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为非遗微短剧在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方面提供了制度保障。
未来发展趋势
1. 精品化发展:未来,非遗微短剧将更加注重内容质量和制作水平的提升,朝着精品化方向发展。制作团队将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精心打磨剧本,提高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质量,打造出更多具有文化深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例如,一些制作公司开始邀请专业的非遗专家参与剧本创作和指导,确保非遗元素的呈现准确、专业。
2. 跨界融合拓展:非遗微短剧将进一步加强与其他领域的跨界融合,拓展发展空间。除了与文旅、品牌等领域的合作外,还可能与教育、科技等领域相结合。比如,开发与非遗微短剧相关的教育课程,将非遗文化融入学校教育;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非遗微短剧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元的观看体验。
当微短剧遇上非遗,既为微短剧的题材拓展和文化内涵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在平衡商业性与文化性的道路上,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通过内容创新、行业规范以及不断探索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非遗微短剧有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非遗文化,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