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毅+武侠=爆款?《赴山海》细品就是道预制菜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5 20:28 1

摘要:目前国产剧大卖的配方就是,主角/好人是价值理性的捍卫者,配角/反派则是工具理性的拥趸。

说说《赴山海》前十二集的观感。

谈不上难看,但略感乏味,它更像是一道主打武侠风味的预制菜。

要承认,大多数国产剧已经和预制菜一样,已经高度标准化了。

目前国产剧大卖的配方就是,主角/好人是价值理性的捍卫者,配角/反派则是工具理性的拥趸。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概念来自于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前者可以理解为,为守信念,不计得失,后者可以解释为,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价值理性提供目的和意义,而工具理性提供手段和效率,两者就像社会的大脑和心脏,缺一不可。

它们并无优劣之分。

然而,在大多数国产剧中,价值理性比工具理性更高贵,遵循工具理性则成为坏人标配。

比如《莲花楼》中,李莲花坚守江湖道义,单孤刀则利用兄弟情义,终因贪婪自毁。

比如《说英雄是英雄》中,王小石一心向善走江湖,野心家大反派白愁飞则将情义当筹码。

比如《鹤唳华亭》中,恪守儒家礼法的萧定权是正义化身,信奉成王败寇失去人心的齐王,则是反派。

在《赴山海》中,萧秋水和柳随风打赌,到底江湖会以义相聚,还是以利相聚。

萧秋水是男主,正道之光,一直相信义的力量,而柳随风是权力帮的副帮主,反派角色,相信世人逐利。

说到底,《赴山海》在人性讨论的层面上,并没有达到经典剧集该有的高度。

事实上,我不反对这种善恶二元论的创作手法,正如我不喜欢预制菜,但我也会吃。

我只是觉得,用正反派之间严格遵守各自的理性,善的极善,恶的极恶,这就很糟糕了。

有些国产剧是可以做到人物形象的突破。

比如,《金枝欲孽》中,如妃有狠毒的一面,也有深情的一面,安茜善良也有野心,她们没有绝对的高尚和卑劣。

再比如,《漫长的季节》中,范伟扮演的王响,有维护工厂利益的价值理性,也会有包庇儿子犯罪的工具理性。沈墨复仇杀人,她也在反抗不公。

好的影视剧,不会把角色禁锢在单一概念中。

换而言之,可以讲正义终究会打败邪恶的故事,但在讲述过程中,呈现人在困境中如何抉择,才是高品质剧集应有的素养。

《赴山海》前12集给我的感受是,它更像是做一场有预设结论的价值宣传片。

萧秋水已经在柳随风打赌,他就是要追求侠义。而萧秋水本就是主角,这就注定接下来的剧情,无论浣花剑派付出多少代价,萧秋水死多少亲朋好友,他都不会死。

而即便制霸武林的权力帮,无论多少高手,他们都会失败。

在看完前12集后,我不太理解萧秋水求援的思路。

比如,他为什么不去找水道朱大天王?

第一集开头就说了,权力帮制霸江湖,在水道上,权力帮和朱大天王打得不可开交。这也说明朱大天王和权力帮是敌对关系,而且实力强悍。

浣花剑派向朱大天王求救,双方有互利共赢的基础。

或许,萧秋水对朱大天王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萧秋水去其他门派求助,只有侠义之道,没有实打实的利益共享,就未免太不会来事儿了。

这就好比,老板只给你谈理想,却不给你发工资,你会心甘情愿给老板工作?

我们用生活经验看《赴山海》,都会觉得它像个武侠童话,并不适合代入现实逻辑。

按照现实逻辑来看,门派分为大中小三等,他们即便用道义来帮萧家,也会有自己的小算盘。

小门派看的是自己能不能活下去,中等门派看的是站队红利,大门派则会讲政治筹码。

《战国策》就有一则韩国向秦国求援的故事。

韩国使者靳尚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让秦国帮忙。秦宣太后则说,“当年我服侍秦惠文王时,他的大腿压在我身上,我感到累。当他把整个身体压在我身上,我却不觉得重,这是因为这样做对我有好处。秦国帮韩国,需要耗费人力财力,那么,难道韩国不应该给我点好处吗?”

“妾事先王也,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妾困不疲也;尽置其身妾之上,而妾重也,何也?以其少有利焉。今佐韩,兵不众,粮不多,则不足以救韩。夫救韩之危,日费千金,独不可使妾少有利焉。”

只谈侠义,不讲利益,萧秋水是个思想单纯不谙世事的青少年。

这也是我觉得《赴山海》的剧情比较低幼的主要原因。

富兰克林就说过,想要说服一个人,要谈利益,而不是谈理性。

说到底,《赴山海》就是将预先调配好的“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糖水,来给观众炮制一场高度标准的精神预制菜。

然而,我们在观看过程中,是很难看清内心的困惑,更无法映照那个时而高尚,时而算计的人性。

《赴山海》的剧本,辜负了成毅。

最讽刺的是,国产剧出现《赴山海》这种宣传价值理性好,工具理性不好的剧集,恰恰是工具理性的极致体现。

如何理解呢?

国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相信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已经成为国人的集体无意识。

主角必须要重义,自然也就成为价值理性的代言人。

另一方面,中国文艺作品有弘扬社会价值观的使命,这就要求主角必须有爱国敬业诚实友善的道德光环(我有理由相信,作为反派形象的权力帮和朱大天王,肯定会勾结境外势力)。

观众喜欢善恶分明正义必胜的故事,也是一种情感代偿。是的,影视剧是一个造梦的艺术。现实有些苦,吃点工业糖精也是好的。

说到底,我们看到的这些热门剧,恰恰提醒了中国影视行业的生存理性。

它是在文化传统、政策要求、市场规律和观众心理共同作用而出现的文化产品。

一个把歌颂价值理性贬低工具理性当作流量密码的行业,恰恰在践行最大的工具理性。

写这篇评论,是因为有读者看完我关于”肖明明有武侠梦家里却没武侠小说“的批评后,建议我多看几集,相信能感受到《赴山海》的精彩。

在看完第12集后,我要说:抱歉,这盘武侠预制菜,我消化不良。

来源:尘飞扬说经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