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侠剧为什么集体“哑火”?网友:都怪杨幂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5 15:59 2

摘要:2025年暑期一结束,不少关注影视圈的人都发现,往年总能出亮眼作品的仙侠剧,今年集体没了声音。

2025年暑期一结束,不少关注影视圈的人都发现,往年总能出亮眼作品的仙侠剧,今年集体没了声音。

白鹿主演的《临江仙》成了2025年首部达到这一热度的仙侠剧,可比起之前仙侠剧盛况,还是不值一提。

《临江仙》之外,杨洋演的《凡人修仙传》、陈飞宇的《献鱼》,都是悄悄上线又悄悄收官,没在市场上激起多少波澜。

本来想以为只是暑期的偶然情况,后来翻了翻数据才发现,2025年上半年播的8部仙侠剧,全都是这样安安静静就淹没在影视洪流里。

这哪是季节性的波动,明明是仙侠剧市场这两年一直有的疲态,到今年暑期更明显了。

早几年的仙侠剧可不是这样,2005年胡歌、刘亦菲那版《仙剑奇侠传》成了大家公认的当代仙侠剧起点。

到了2010年前后,《轩辕剑之天之痕》《仙剑奇侠传3》《古剑奇谭》一部接一部上线,每部都有不错的收视和讨论度。

哪怕不是专门追这类剧的人,也能说出几部剧的名字,甚至知道主演是谁、大概讲了什么故事,完全是全民关注的架势。

可现在就算是顶级IP加流量明星的组合,也很难让仙侠剧再破圈。

仙侠剧走到这一步,跟它的故事套路越来越僵有很大关系。

就说“三生三世”这个说法,最早在《仙剑奇侠传3》里还只是个小设定,爱情线也只是辅助剧情的线索,不是重点。

可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播了之后,后面的剧几乎都围着“三生三世”转,还形成了“第一世错过、第二世误会、第三世终成眷属”的固定模式。

早期仙侠剧里那些瑰丽的神话想象、“人法地,天法道”的古典哲学,早就被这些重复的爱情套路盖过了,四海八荒那么大的世界,最后都成了男女主谈恋爱的背景板,实在可惜。

因此,也有人调侃说都怪杨幂。

更关键的是,仙侠剧的“魂”丢了,“仙侠”两个字,“仙”是外表,“侠”才是骨头。

金庸先生在《神雕侠侣》里写“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早期仙侠剧也跟着这个内核走,《仙剑奇侠传》里的台词藏着道家智慧,剧情始终围着主角成长、行侠仗义转,

可现在“仙恋”成了重点,剧情全围着男女主的感情转,哪还有“斩妖除魔、解救苍生”的影子?

难怪有观众说,现在的仙侠剧就是“特权阶层的恋爱游戏”,跟现实一点不沾边。

央视之前评价当下的仙侠剧“有仙无侠,有情无义”,这话挺中肯的。

剧里的神仙动辄几千几万岁,可表现出来的智力还不如普通人,整天不干正事就纠结情情爱爱,还总问“苍生和我你选谁”,这不就是把“我和你妈掉水里”的老套路换了个壳吗?

观众看多了,自然就没兴趣了。

现在,观众急需新的东西,《临江仙》做到了这点。

仙侠剧新突破

《临江仙》用了非线性叙事,一会儿插叙、一会儿倒叙,还搞了个“情感考古”的结构,让观众跟着猜剧情。

制作上它也用心了,没像别的剧那样全靠绿幕抠图,实景搭建的比例超过七成,场景设计参考了岭南建筑,道具里还加了金刚杵、汉剑这些传统元素。

特效也不是光堆华丽,而是跟着剧情走。

这种做法让场景成了“无声的叙事者”,比那些只靠光效撑场面的剧舒服多了,也让传统文化有了现代表达的机会、

更深一点说,《临江仙》也试着捡回“侠”的内核,它把“情和道的冲突”,变成了儒家入世精神和道家自然哲学的对话。

主角花如月“知死而不避”的救世担当,让“历劫”不再是为了谈恋爱,而是为了“神救世人”。

这种对“侠”的回归,跟《仙剑奇侠传》里景天牺牲自我的“大义”能呼应上,也给其他仙侠剧指了条路。

《临江仙》的尝试证明,仙侠剧不是没救。

只要能回归“仙为皮,侠为骨”的内核,让“济世苍生”和个人感情相辅相成;能跳出套路,搞点原创的叙事方式,就能重新吸引观众。

毕竟,仙侠剧承载着中国人“御剑乘风”“问道长生”的浪漫想象,只要找对方向,就不会一直停在“黄昏”里,总能再写出新的精彩。

来源:倾城之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