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甄嬛传》“滴血验亲”那段,不少人都有个疑问:皇上明明只下了“废祺嫔为庶人,赶出宫去”的命令,苏培盛一个太监,怎么敢当场改主意,直接让人把祺嫔杖毙了?其实这不是苏培盛“越权”,而是他把宫里的人心、规矩,还有前前后后的剧情伏笔,全盘算了一遍。
看《甄嬛传》“滴血验亲”那段,不少人都有个疑问:皇上明明只下了“废祺嫔为庶人,赶出宫去”的命令,苏培盛一个太监,怎么敢当场改主意,直接让人把祺嫔杖毙了?其实这不是苏培盛“越权”,而是他把宫里的人心、规矩,还有前前后后的剧情伏笔,全盘算了一遍。
一、皇上的“留活路”,是苏培盛看透的“假慈悲”
要搞懂这事,得先回头看祺嫔被废的前因后果。当时祺嫔在景仁宫,当着满宫妃嫔的面,一口咬定甄嬛和温实初有私情,还拉了宫女斐雯、被皇后胁迫的小允子当人证,闹得沸沸扬扬。可甄嬛早有准备,不仅让温实初自宫证清白,还顺藤摸瓜,查出斐雯是皇后的人,更把祺嫔父亲瓜尔佳·鄂敏构陷沈眉庄父亲等一堆旧账翻了出来。
皇上当时的反应特别耐人寻味:先是怒斥祺嫔“你这刁妇,竟敢构陷贵妃”,接着提了瓜尔佳氏抄家的事,最后才说“你既为瓜尔佳氏女,废为庶人,赶出宫去吧”。表面看是留了祺嫔一条命,可苏培盛站在旁边,把皇上的“潜台词”全听明白了。
苏培盛伺候皇上几十年,太清楚皇上的脾气:之前祺嫔仗着家族势力,在宫里横行霸道——扇欣贵人耳光、诬陷甄嬛用巫蛊害富察贵人、怀着孕还跑到碎玉轩搜“证据”,皇上早烦她了,只是碍于瓜尔佳氏是前朝重臣,一直没发作。如今瓜尔佳氏倒台,祺嫔没了靠山,还敢掀起“滴血验亲”的风波,让皇上在众人面前丢了脸面,皇上心里早想除了她,只是不能自己说“杀”。
毕竟皇上是天子,直接赐死曾受宠的妃嫔,容易落个“薄情寡义”的名声。就像之前除年羹尧,皇上也是先让大臣弹劾,自己再“顺应民意”下旨,都是为了保“帝王体面”。苏培盛太懂这套,知道皇上说“赶出宫”,其实就是把“处理掉祺嫔”的活儿,变相扔给了自己。
二、祺嫔自己“作死”,把“杖毙”的理由递到苏培盛手里
按说被贬成庶人,乖乖出宫说不定还能活,可祺嫔偏要往死路上撞。被太监拉着往外走时,她突然挣脱,光着脚就往养心殿跑,一边跑一边喊“皇上!臣妾是被冤枉的!是甄嬛那个毒妇害我!皇上你不能忘恩负义啊!”
这段剧情里,祺嫔的行为犯了三个“杀头级”的忌讳:
闯禁地、扰圣驾:养心殿是皇上处理朝政、休息的地方,属于后宫禁地,一个废妃光着脚在外面哭闹,就是明着挑衅皇权;
骂皇上“忘恩负义”:古代君臣、夫妻有别,就算皇上废了她,祺嫔也不能当众指责皇上,这是直接打皇上的脸;
死咬甄嬛不放:当时甄嬛刚洗清冤屈,皇上正对她有愧疚,祺嫔这么闹,等于逼着皇上选边站——而皇上的选择,早就在“废她为庶人”时定了。
所以当祺嫔扑到养心殿门口,死死抓住门槛不肯走时,苏培盛没请示,直接对小太监说“拉下去,杖毙!” 他用的理由是“此等疯妇,在养心殿外咆哮,惊扰圣驾,按宫规当杖毙”——这个理由完全站得住脚,就算事后有人追问,也挑不出错,因为祺嫔的行为,确实踩了宫规的“红线”。
三、苏培盛的“私仇”:为槿汐报仇,等这一天很久了
除了揣度圣意、按宫规办事,苏培盛心里还藏着对祺嫔的“旧恨”,这得翻之前的剧情。甄嬛刚回宫时,苏培盛和槿汐的“对食”关系,被祺嫔发现了。
祺嫔为了讨好皇后、整垮甄嬛,直接跑到皇上面前揭发,还说“槿汐秽乱宫闱,肯定是受了甄嬛指使”。皇上虽然没严惩甄嬛,却把槿汐关进了慎刑司——那地方是宫里的“人间地狱”,槿汐在里面被打得遍体鳞伤,差点丢了命。苏培盛为了救槿汐,不惜放下大太监的身段去求皇后,还花光了自己的积蓄疏通关系,才勉强保住槿汐。
苏培盛和槿汐感情极深,槿汐受的罪,他一直记在心里。之前祺嫔有皇后撑腰、有家族当靠山,苏培盛没机会报复;如今祺嫔成了没人管的废人,还敢在养心殿外撒泼,正好给了他报仇的机会。他下令杖毙祺嫔时,眼神里的狠劲,不光是“维护宫规”,更是在为槿汐出这口恶气。
四、给甄嬛“表忠心”:这是站队的“投名状”
苏培盛能在宫里混到“总管太监”的位置,最关键的就是“会站队”。甄嬛回宫后,他早看清了局势:皇后没子嗣,又年老色衰,迟早失势;而甄嬛有皇上的宠爱,还有双生子,是未来后宫的掌权人。更重要的是,甄嬛帮过他一个“天大的忙”——当初槿汐被关慎刑司,是甄嬛暗中找端妃、敬妃帮忙说话,才让皇上松口放了槿汐,还默认了他和槿汐的关系。
这份恩情,苏培盛一直想报答。而祺嫔是皇后的“头号马仔”,从甄嬛入宫开始就处处作对:陷害甄嬛用巫蛊、挑拨她和皇上的关系、甚至想害她的孩子。甄嬛嘴上没说,但心里肯定想除了这个“眼中钉”。
苏培盛杖毙祺嫔,其实是给甄嬛递了“投名状”:你帮我保住槿汐,我就帮你扫清障碍。后来甄嬛知道祺嫔被杖毙,只淡淡说了句“知道了”,没有任何惊讶,也能看出她心里早有预期,甚至默认了苏培盛的做法。
最后:苏培盛的“敢”,是算透了所有人心
所以苏培盛敢杖毙祺嫔,根本不是胆子大,而是把所有关键都算透了:算准了皇上要“体面”,需要一个执行者;算准了祺嫔的“作死”给了自己理由;算准了能借机会报私仇;更算准了能靠这事给甄嬛表忠心。
这也正是《甄嬛传》的魅力——一个看似简单的“越权”行为,背后藏着帝王心术、宫廷规矩、私人恩怨和站队博弈,每一个细节都和之前的剧情呼应,让苏培盛的“敢”,既合理又耐人寻味。
来源:xx幸运漂流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