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这次,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的《阵地》,带着40集剧情和实力派演员阵容来了,堪称“值得熬夜追”的佳作。
要说这些年最具分量的战争剧,聚焦“文化抗战”的作品绝对能让人眼前一亮。
从展现正面战场硝烟的经典,到挖掘幕后文化交锋的故事,这类剧总能用历史深处的呐喊,让我们热血沸腾。
而这次,由高希希执导、钱林森编剧的《阵地》,带着40集剧情和实力派演员阵容来了,堪称“值得熬夜追”的佳作。
1938 - 1944年桂林“文化抗战”时期,夏衍、郭沫若等大批爱国文化人(冯绍峰、王劲松等饰演原型人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笔为枪、以舞台为战场,与李克农为代表的“八办”(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同志携手,在新闻、文学、戏剧等领域构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日军的文化渗透与军事侵略同步袭来,他们既要应对日伪的舆论打压、艺术封锁,又要冲破内部的阻碍,在绝美的桂林山水间,筑起了一道“没有硝烟的文化长城”。
这场文化人的抗争,比正面战场的厮杀更显“暗战”的惊心动魄:他们要在舆论场争夺民心,在艺术创作中唤醒民族斗志,还要在日伪的严密监视下传递情报,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冯绍峰饰演的夏衍在油灯下修改进步剧本时的专注眼神,在日伪突然搜查时的从容周旋;
李晨饰演的李克农与文化人接头时的沉稳神态,传递秘密指令时的果决气场,都把“文化抗战”的张力拉满——原来文人间的争论、戏剧里的隐喻、报纸上的文章,都是刺向敌人的“武器”。
这部剧最“燃”的不是剧情冲突,是演员阵容——没有流量噱头,却集齐了演技派班底:
第一位冯绍峰:
从古装男神到文人志士,这次他演绎的夏衍,既有文人的儒雅气质,又有战士的坚毅风骨,把文化人在战火中的理想与挣扎演得入木三分。
回看他以往的角色,《鸿门宴》里项羽的霸气、《狼图腾》里陈阵的细腻,都证明他能驾驭不同类型的人物,这次的文人形象更让人期待。
第二位李晨:
硬汉形象深入人心的他,这次化身“八办”代表李克农,沉稳睿智,每一个眼神都透着机敏与坚定,把地下工作者的运筹帷幄演得张力十足。
就像他在《长津湖》里勇猛冲锋的七连排长余从戎,这次换了“文化战场”,气场依旧强大。
第三位徐璐:
饰演的战地记者任素宁,既有女性的柔韧,又有记者的敏锐,在枪林弹雨和文网密布中穿梭,用文字传递真相。
她的表演让“文化战士”的形象更鲜活,仿佛让人看到那个年代进步女性的缩影。
第四位王劲松:
“老戏骨”这次特别出演郭沫若,把文豪的风骨与爱国热忱演得淋漓尽致,一个手势、一声长叹都透着人物的灵魂。
就像他在《破冰行动》里的精彩演绎,每次出场都自带“戏魂”。
《阵地》最“狠”的不是戏剧冲突,是它的视角——首次全景式展现“文化抗战”,填补了抗战剧的题材空白。
千名文化人汇聚桂林,办《救亡日报》、搞西南剧展、做“岩洞教育”……
这些真实历史事件被搬上荧屏,比虚构剧情更震撼。就像剧中台词“以文铸剑,守护山河”,文化人的笔杆子,就是抵御侵略的“软阵地”,这种精神较量的紧张感,堪比《潜伏》里的情报战。
不同于传统战争剧的“炮火爽感”,《阵地》更注重文化人的内心抉择:文化人面对日伪诱惑时的坚守、甚至文人间因理念不同产生的争论,都让人物充满“撕裂感”。
还有剧中“不书英雄榜,便涂烈士碑”的誓言,把文化战士的悲壮与豪情推到极致。
正如导演高希希所说:“战争不只是枪炮,精神的阵地同样致命。”
剧中埋的“暗线”更让人上头——日伪的文化特务可能就潜伏在文化人中间,每次文人间的争论、每次文化活动的“意外”泄密,都可能是“暗战”的交锋,这种悬念感,让观众忍不住跟着剧情猜谜。
当冯绍峰在预告里念出“我们的笔,就是刺向敌人心脏的刀”,镜头扫过桂林山水间那些办报、排戏的身影,那种把文化当武器的力量感,让人想起《觉醒年代》里文人救国的热血,又多了份战争年代的悲壮。
从聚焦正面战场到深挖“文化抗战”,《阵地》让我们看到战争的另一种模样。
9月16日,央视一套、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同步上线,这场“文化人的抗战”,你准备好熬夜追了吗?
本文分析基于剧集预告、官宣动态,具体以剧集实际播出为准,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源:鱼记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