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案件改编、老戏骨飙戏,央妈出手!这部反腐扫黑剧,绝对王炸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1 19:23 2

摘要:“刘汉案”四个字,在川渝民间的饭桌上,曾经像一把没开刃的刀——人人都知道它锋利,却没人敢伸手去摸。

“刘汉案”四个字,在川渝民间的饭桌上,曾经像一把没开刃的刀——人人都知道它锋利,却没人敢伸手去摸。

如今,这把刀被《国家行动》直接摆上了电视屏幕,连刀背上的指纹都拍得清清楚楚。

剧一开场,没有寒暄,没有铺垫,一辆改装越野车在绵阳城郊的土路上横冲直撞,后窗探出一支锯短枪管的猎枪,枪火一闪,镜头切黑。

三秒后,屏幕亮起,专案组组长贺延龄(黄志忠)蹲在案发现场,手里捏着一枚弹壳,轻轻一嗅,说了句:“火药味还没散,人没跑远。

”就这么一句,把观众从沙发缝里钉住了——这不是普通刑侦剧里“天网恢恢”的套路,而是血腥味混着尘土味,直接糊到脸上。

张译这次演的反派副局长徐望东,一出场就让人心里咯噔。

他穿着熨得笔挺的警服,站在表彰大会的主席台上,台下掌声雷动,镜头却给了他一个特写:嘴角在笑,眼神像冰。

下一秒,他转身走进办公室,把警帽往桌上一扔,从抽屉里掏出另一部手机,拨通了一个备注为“老板”的号码。

这种分裂感,比任何台词都狠——原来“保护伞”不是躲在阴影里,而是站在聚光灯下,勋章擦得锃亮。

老戏骨的战场在会议室。

陈宝国和王志文对坐,中间隔着一张实木长桌,桌上摆着两杯凉透的茶。

王志文用指尖敲了敲杯沿,声音轻得像落叶:“老陈,这次巡视组要待三个月。

”陈宝国没抬头,只把茶杯往对面推了半寸:“茶凉了,换一壶。

”镜头拉远,两人背后的墙上挂着“清正廉洁”的书法,墨汁淋漓,像刚溅上去的血。

最扎心的细节是审讯室里的那盏灯。

不是影视剧里常见的刺眼白炽灯,而是一盏老旧的黄色灯泡,灯罩上还沾着一只死蛾子。

证人坐在灯下,汗从太阳穴流到下巴,滴在笔录纸上,洇开一小片蓝黑色。

贺延龄没拍桌子,也没吼,只是用钢笔在纸上画了一条线,问:“这条线,是你儿子出国留学的学费,还是你老婆手术费的缺口?

”证人肩膀一垮,像被抽了脊梁骨。

剧里还埋了个“技术彩蛋”。

专案组用无人机热成像锁定山里的一处制毒窝点,屏幕上红色人影攒动,贺延龄却盯着角落里一个静止的蓝点——那是徐望东的车,发动机没熄火,空调开着,等人。

科技再先进,也照不透人心的褶皱。

绵阳本地的观众可能会认出,剧中“刘唐集团”的会所外景,其实就是当年刘汉旗下某酒店的原址。

剧组没拆招牌,只在“汉龙”两个字上贴了层薄膜,风一吹,薄膜翘起一角,露出底下斑驳的金漆。

这种“半遮半露”的拍法,比彻底重建更有冲击力——现实从未走远,只是换了个名字继续营业。

最难得的是,剧里没有“伟光正”的独白。

贺延龄在宿舍吃泡面,手机响了,是女儿发来的语音:“爸爸,你答应陪我高考誓师的。

”他按了暂停,泡面桶里的热气糊了镜头,像一层雾。

下一秒,他端起桶把汤喝了个干净,抹嘴时手背蹭到胡茬,发出沙沙的响声。

英雄不是铁打的,只是比普通人多咽了几口苦汤。

看完前三集,脑子里反复闪回的是真实案件里一个细节:刘汉被捕时,警方从他豪宅的保险柜里搜出一本发黄的《刑法》,扉页写着一行钢笔字——“知法,才能玩法”。

剧里没拍这段,但徐望东在审讯室里翻着一本同样的书,指尖停在“包庇罪”那一条,嘴角微微上扬。

镜头切走,留观众在原地发冷。

说到底,《国家行动》不是来给观众喂糖的。

它把结痂的伤口撕开,让你看里面的脓,再撒一把盐。

但盐里混着药——剧尾字幕缓缓打出:“2018年至2023年,全国打掉涉黑组织3500余个,查处‘保护伞’1.2万人。

”数字冷冰冰,却是无数贺延龄们用半生换来的。

关掉电视,窗外夜排档的油烟飘进来,隔壁桌几个穿工装的男人在划拳,声音大得震玻璃。

其中一个人突然压低嗓门:“听说刘唐的原型,当年在绵阳包了整个江景房开年会,一桌海鲜十几万……”话没说完,被同伴用啤酒瓶敲了敲桌子:“吃你的串串,莫谈国事。

你看,现实永远比剧更戏剧。

只是这一次,有人把剧本摊开,逼着我们直视。

来源:园中听莺的痴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