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若细品他在王府后院的种种周旋,便会发现这位“在酒坛子里泡大的主儿”,醉的从不是酒,而是人心——他那手“以醉遮眼”的本事,早已练就得炉火纯青,哪怕在多疑的皇上眼皮子底下,也能将一场场戏演得滴水不漏。
在《甄嬛传》的众生群像里,果郡王允礼向来以“温润王爷”的模样示人,闲时煮酒、醉卧花下,仿佛将“避世闲人”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可若细品他在王府后院的种种周旋,便会发现这位“在酒坛子里泡大的主儿”,醉的从不是酒,而是人心——他那手“以醉遮眼”的本事,早已练就得炉火纯青,哪怕在多疑的皇上眼皮子底下,也能将一场场戏演得滴水不漏。
就像温实初曾在私下里与甄嬛闲谈时,不经意间点破的那句实在话:“真要是喝到酩酊大醉、不省人事,寻常男子连炕沿都未必能爬得上去,更别提其他心思了。”这话虽直白,却道破了饮酒之人的真实状态。
如此想来,当初孟静娴费尽心思在酒水中做文章,想借着“灌醉”的由头贴近果郡王时,她那点小心思,在果郡王眼中或许根本算不上“算计”,不过是小孩子过家家般的伎俩,早被他看得通透。
而这其中最关键的佐证,便是果郡王身边那位贴身小厮阿晋。阿晋跟着果郡王多年,性子虽活络,却向来对主子忠心耿耿,凡事皆以果郡王的心意为准绳。王府规矩森严,外眷若无主子明示,连内院的门都难以踏入,更别说深夜进入果郡王的卧房。
孟静娴能一路畅通无阻地走到果郡王榻前,若说没有阿晋的默许,若说背后没有果郡王的点头示意,任谁也不会相信。
这般细究下来,背后的真相便如白纸般清晰——果郡王不过是借着孟静娴主动靠近的由头,“借坡下驴”,将这位沛国公府的小姐,当成了自己在朝堂与后宫夹缝中生存的“挡箭牌”。彼时的沛国公府在朝中根基深厚,虽不涉党争,却也是皇上需要拉拢的势力之一。
果郡王虽无心权势,却也明白“人在屋檐下”的道理,沛国公府亲自求娶,他若太过强硬地拒绝,不仅会驳了沛国公的颜面,更可能让皇上觉得他“不识抬举”,徒增不必要的猜忌。
更重要的是,他与甄嬛之间那段见不得光的感情,早已是皇上心中一根拔不掉的刺。皇上对甄嬛的旧情未断,对果郡王的提防更是从未松懈,若果郡王的王府始终没有子嗣,皇上只会更加笃定他“心系甄嬛、无心后院”,届时定会对他与甄嬛的过往紧咬不放,甚至可能牵连甄嬛在宫中的处境。
果郡王太清楚皇上的性子,与其被动等待猜忌上门,不如主动布一局棋,让自己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破局”。
所以当孟静娴刻意梳着甄嬛从前常梳的发髻、穿着相似款式的素色衣裙,带着一身若有似无的熏香前来“撩拨”时,果郡王没有直接推开,而是选择了“半推半就”。
他故意装作醉眼朦胧,将孟静娴的身影与记忆中的甄嬛稍作重叠,那份恰到好处的“恍惚”,既让孟静娴以为自己的“模仿”起了作用,也让暗中观察的人(或许是皇上安插在王府的眼线)信以为真——这位闲散王爷,终究还是对身边的美人动了心。
这一步棋,果郡王走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他让皇上看到自己“心思已转”,将精力放在了孟静娴身上,从而减轻对他与甄嬛旧情的紧盯,为甄嬛在宫中的安稳再添一层保护;另一方面,他也深知浣碧嫁入王府后,虽表面温婉,却总因“侧妃”的身份和对自己的执念,暗中与府中姬妾较劲儿,甚至偶尔会将不满迁怒于远在宫中的甄嬛。
如今孟静娴的“出现”,恰好给浣碧树立了一个明面上的“竞争对手”,让浣碧的注意力从“纠结过往”转移到“稳固自身地位”上,无形中也减少了浣碧可能给甄嬛带来的潜在麻烦。
彼时的孟静娴,还沉浸在“得偿所愿”的喜悦中,以为自己靠着“灌醉”的小技巧,终于抓住了果郡王的心,甚至后来怀孕时,她大概还觉得是自己的“坚持”换来了结果。
可她从未想过,从她踏入王府的那一刻起,从她试图用“模仿甄嬛”的方式吸引果郡王开始,她就已经成了果郡王棋局中的一枚棋子。她的“算计”,全在果郡王的预料之中;她的“幸运”,不过是果郡王为了守护心爱之人、平衡各方关系,刻意递到她手中的“糖”。
果郡王这一生,喝了无数场酒,演了无数场戏。他的“醉”,从来不是真的沉沦,而是清醒地在权力的中心为自己和甄嬛寻找生机;他的“戏”,也从来不是为了欺骗谁,而是在步步惊心的环境里,用最温和的方式,守护着心中仅存的柔软。
孟静娴到最后或许都不知道,自己拼尽全力想要得到的“恩宠”,不过是这位王爷“三分醉意、十分真心”的保护之计里,最不起眼的一环罢了。
来源:爱看剧的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