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万物》主创对谈实录

西瓜影视 内地剧 2025-09-13 10:01 1

摘要:9月6日下午,由《影视圈》传媒主办的“跟剧地”系列活动第三期在导演书社热烈举行。本次活动聚焦热播现实主义大剧《生万物》,特别邀请了该剧编剧王贺,主演迟蓬、沈丹萍、牛银红、孙绍龙等主创人员,与到场的剧迷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深入分享剧本创作与角色塑造的幕后故事。活动

影视圈 Media

9月6日下午,由《影视圈》传媒主办的“跟剧地”系列活动第三期在导演书社热烈举行。本次活动聚焦热播现实主义大剧《生万物》,特别邀请了该剧编剧王贺,主演迟蓬、沈丹萍、牛银红、孙绍龙等主创人员,与到场的剧迷朋友们面对面交流,深入分享剧本创作与角色塑造的幕后故事。活动由《影视圈》传媒创始人刘海洋主持。现场气氛热烈、对话深入。

以下为对谈内容精华摘编:

刘海洋:在将文学语言转化为视听语言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您是如何克服的?

王贺(《生万物》编剧):我给自己设定了两个核心目标,也是最大的挑战。第一,必须用文学性、影像化的语言来构筑剧本。我立志要为土地写一首情歌,以俯视大地、仰视苍生的视角,用充满诗意的文字去描写。即使平台催得再紧,我也改了多稿,也坚决保留这些文学性的描述和构建,因为它们能为导演和演员的二次创作提供深厚的情感基础和想象空间。第二,必须建立一个现代观众能共情的情感价值取向。要用当代人的情感理解去重新诠释1927年人物的爱情、亲情和对土地的感情,并在事件和人物设置上重新规范。这两个目标贯穿了我整个创作过程,虽然艰难,但至关重要。

刘海洋:您是如何理解和塑造“大脚娘”这个深受观众喜爱的配角的?为贴近角色做了哪些准备?

迟蓬(“大脚妈”扮演者):首先,这个人物的成功绝大部分归功于剧本,王贺老师已经把她写活了,演员更多是完成和呈现。我的工作重点是找到那个年代农民的特定状态。我去了新华书店看老照片,上网找外国人拍的解放前的纪录片,观察那时的人:他们普遍是五头身,脑袋大肩膀窄,眼神里充满了“知不道”(不知道)的茫然和纯净。

我要做的就是“排空”自己,排空所有现代信息,像一缸清水,一眼能看到底,回归那种原始的纯净。山东临沂方言也帮了大忙,那种浑厚、质朴的语调(“俺娘”“俺儿”“知不道”)自然而然地带来了年代感和人物的年龄感。在表演上,我追求让善良更纯粹,是一种不经过大脑计算、自然流露的原生态善良,思维和语言是同步的,想到哪说到哪,满脸都是语言。

刘海洋:如何看待“露露”这个引发争议的角色?她的设置有何必要性?

王贺:我其实挺喜欢露露这个角色。她的作用是多重的:她不仅是绣绣和大脚婚姻的试金石,考验着婚姻的忠诚度和边界感;也是整个村子风气由坏转好的一个关键因素;同时还促使老财主宁学祥对银子动了心思,推动了相关剧情。

在原著中,这个角色只是一个来赚钱的小姐,毫无情感铺垫。在剧中,我们赋予了她更复杂的功能和背景。拍摄时,关于她到来的前因用了倒叙,可能让观众一开始有些难以接受。但我认为电视剧不是需要编剧不断出来解释的艺术,我相信“让子弹飞一会儿”。后来当绣绣和露露有一场精彩的对手戏后,很多观众就理解了这个角色存在的意义。

刘海洋:剧中的地主形象(如宁学祥、费左氏)打破了传统反派脸谱,这种“灰度”设计是出于什么考虑?

王贺:创作上我没有想要百分之百地去美化哪个阶层,只是想把他们更人性化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不仅要面对佃户,也要面对自己的家人。面对家人时,他们不可能永远是声色俱厉的,也有柔情和人性的一面。

比如,剧中的一个副线就是绣绣和她父亲的和解过程。所以笔墨更多用在表现他们作为“人”的复杂性上,而不是单纯从“财主”的剥削角度去写。他们依然还是财主,但会更真实,让观众能共情他们的某些处境和选择。

刘海洋:对于年轻演员,如何在这样的厚重题材中找准角色状态并实现成长?

孙绍龙(铁头扮演者):首先离不开编剧塑造了一个如此生动、立体、扎根泥土的角色。铁头是个成长型角色,从十七八岁演到四十多岁,跨度大,对青年演员来说是极大的挑战和过瘾的事。我的秘诀是“把自己彻底交给角色和剧组”。

开拍前我就提前开车去内蒙体验生活。在现场,我就像一块海绵,尤其离不开像迟蓬老师这样的前辈的指引。我记得第一场和大脚的戏后,迟蓬老师就提醒我要扔掉演员身上客观的东西,回归到实实在在的朴实农民状态。导演刘家成也会非常精准地把控人物特质,在你游离时及时把你拉回铁头应有的状态。我相信人物的善良底色,所以即使前期他有各种缺点,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总会义无反顾地站出来,这个人物立住了,观众最终会理解并喜爱他。

刘海洋:您饰演的“绣绣娘”戏份不多但极为动人,您是如何把握和演绎这个角色的?

沈丹萍(“绣绣娘”扮演者):我拿到剧本后,自己看一遍哭一遍,王贺写的词一个字都改不了,太好了。虽然只有30多场戏,但我告诉自己,就像捧着一盆水,一滴都不能洒。

我每天早晨5点起床背词,不仅背自己的,把对手演员的词全背下来,在房间里自己跟所有虚拟人物对戏,提前进入情绪。到了现场,我永远坐在离导演最近的地方,观察学习,从不迟到早退。我坚信真诚最重要,如果自己都没被感动,怎么可能感动观众?这个角色让我证明了自己不仅可以演喜剧,也能驾驭深刻的悲剧。我非常感恩在65岁的年纪,还能遇到这样一个完整的、有魅力的角色,向观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刘海洋:对于年轻演员,您有什么从艺和做人的忠告?

迟蓬(“大脚妈”扮演者):真诚。演戏要真,做人也要真。要热爱心中的艺术,而不是艺术中的自己。要努力把角色接纳进来,尽量把自己“腾空”,用角色的眼睛去看,用角色的内心独白去思考,努力去接近角色,直到获得一种“人物的安全感”。生活中也要真诚、宽容,吃点亏没关系,总会有同样真诚的人与你相遇。另外,不要怕“笨”,笨鸟就要先飞,多努力、多准备,永远不要让自己在片场因为准备不足而犯错。

刘海洋:您饰演的“铁头娘”情绪爆发力很强,尤其是骂人的戏份非常痛快淋漓。您在台词处理上有什么心得?

牛银红(“铁头娘”扮演者): 这首先要归功于王贺老师写的台词本身直戳人心,表现力强。比如骂银子娘那场戏,开拍前我自己设计了一些节奏,想着怎么骂得有起伏、有层次。但到了现场,刘家成导演给了我一个非常关键且截然不同的指导。他跟我说:“你不能这样设计,你要像机关枪一样,又快又密地‘给’出去,不能断。”

我立刻明白了导演的意图,他是要最直接、最原始地展现一个农村妇女在极端情绪下的那种本能反应,不加任何修饰和表演痕迹。我就按照导演说的方式,把所有台词用一种近乎本能、不加思考的方式,激烈地、连贯地“喷射”出来。效果非常好,那种扑面而来的冲击力,正是这个人物所需要的。所以,这个角色的成功,真的离不开编剧的好文本和导演在关键时刻的精准把控。

来源:影视圈

相关推荐